APP下载

中学农业科技类化学校本课程建设及价值取向

2017-07-07陈龙文颜成

化学教与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业科技学科融合价值取向

陈龙文 颜成

摘要:以“农业科技”为主题的乡土资源校本课程建设,可有效培养中学生的乡土情怀。文章从此类校本课程开发视角、课程内容设置及开发价值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业科技;校本课程;学科融合;价值取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2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8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有关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的知识使年轻的一代人产生莫名的疏离感,并使更多的年轻人对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其蕴藏的文化、坚守其上的人民,在认知和情感上越来越陌生。此外,新农村建设、乡村特色旅游发展对区域内乡土特色资源的整理、挖掘、提炼、整合、融创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吴俊明教授也提出了“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整合和利用优质的育人教学资源”[1]。

鉴于此,结合我校所处地域现状,融合生物、化学两门学科,以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理解乡土、接纳乡土、认知乡土等为主要目的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在“农业科技”与“育人功能”上进行了前期尝试和探索。

二、开发背景及目标

农业科技主要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中学范围内,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的化学生物知识,对以农业为背景的生产和实践中所形成的知识或技术方面的内容,能够应用一定的生物化学知识或原理去加以理解和思考,并形成一定的间接经验。以农业科技为主线的校本课程建设是中学范围内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

这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可改变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应试导向、千校一面的现象,更可以纠正重课内轻课外、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多样化特色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但是,农业科技类校本课程内容庞杂,与生物化学知识结合点混杂,由于观念和应试的限制,此类课程的开发甚少。现有的开发,也存在内容价值取向不明、课程开发目标不清。因此,如何确立农业科技类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农业科技类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 课程内容开发视角

通过对“一个核心”、“三个层面”的深度挖掘,而达到对农业生产的“四个维度”的认识。

校本课程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科技”为核心,紧密结合中学生所具有的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进行对农业生产生活中的资源的深度挖掘。例如围绕无土栽培,开发、“蔬菜、花卉种植的无土栽培”、“试管苗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等课程。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生产、生活有用的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农业科技实践,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在关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传统视角以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看待问题的视角”。因此,在校本课程内容设置中,特别设置“你怎么看?”栏目。此栏目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无答案、无标准的特点。如“耕地改为草地,你怎么看?”,学生在进行观点阐述之前,需进行相关数据、材料的搜集;厘清耕地和草地的概念、特点以及现状等一系列信息,然后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搜集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的提升;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也得到了拓展;倾听别人的述说,也让学生清楚自身的优缺点、别人的闪光点,学会包容和接纳别人,与人融洽相处。

学生通过对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设计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的贮存”、“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及生物环境监测”四个维度进行深度理解,渗透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可以起到丰富学生的立体认知,培养学生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课程内容

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农业科技”类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挥乡土农业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劳动参与和科学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养的中学生。

由此,确立了我校“农业科技”特色课程内容。

四、农业科技类校本课程的价值

化学学科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只要我们有德育意识,始终把立德树人渗透于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就一定会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在品格上收获更大的进步。

1.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在农业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迈进奇妙、神圣的科学殿堂,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2. 以“学科融合”思想培育复合型人才

农业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这样的几个特点: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第二,面对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但又高于生活实际;第三,学科融合,涉及生物、化学、美术等各个学科知识的融通;第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学科融合思想的渗透,可带动其他类学科的融合,如数理化的理科融合,文史哲的文科融合,乃至文理科的大融合,甚至与艺术的融合。

学科融合性的学习可以是采用基于问题或者基于项目的学習,可有机地与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关键在于其与学科课程内容融合,是否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解决问题[3],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学科融合,将农业资源转换成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和空间、突破陈旧的知识学习模式、拓宽学习途径和方式、革新了教学模式;学科融合,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扩展创新思维、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复合人才。

3. 以“动手实践”为目的培育科学素养

开发农业科技类化学校本课程从上层设计就围绕“开发视角”、“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价值”构建课程体系,旨在为学生成长创建个性化、有品质、有逻辑的学习资源。注重乡土资源的整合、提炼与融创。有效地活跃学习过程、深化知识与农业科技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实践意义的角度,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亲自探究生物、化学学科知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同时,可达到培养学生劳动兴趣,树立正确劳动观,掌握一定的农业劳动技能;获得参与研究农业科技、农产品基础知识;发展学生发现农业问题、提出农业问题和分析农村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4];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4. 以“乡土资源”养育乡土情怀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民族的魂魄,是华夏民族精神寄托之所。乡土社会是以血缘、地缘为基础,以自己人认同为纽带构成的熟人社会。其根源可追溯为祖先文化的崇拜,是对乡土深深的眷恋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的弥散性特征,从内在决定了乡土文化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乡土情怀和同根意识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5]。

乡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可拓宽学生认识家乡的途径,深入了解身边的乡土资源。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能在过程中发展自我意识,培养社会规则意识、全面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同时间接了解家乡淳朴的民风、浓厚的乡土人情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学生灵魂深处的思考,激发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初中化学的育人功能与观念渗透[J].化学教学,2017(2):15

[2][4]张发坤,陈平生,林如翰.基于农场的农业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8):137

[3] 孙曙,黄瑞.关联·聚焦·融合——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校课程重构[J].今日教育,2017(2):19

[5] 安宝珍,张洁. 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7(3):22-25

猜你喜欢

农业科技学科融合价值取向
浅谈生物技术与农业科技发展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浅析南疆农业科技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疆兵团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