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

2017-07-07郭培霞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构建

摘要: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得到实施和推广并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理念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不足,生命价值观迷失和抗挫力缺乏,家庭关系失和与家庭教育失范等。本文主要从这几点入手探讨构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中小学生 生命教育 价值 问题 构建

自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生命教育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生命教育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些推进生命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逐步出台,生命教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政府的层面。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中自杀、伤害他人、漠视生命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为了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力推进生命教育必要而紧迫。

一、生命教育的缘起和内涵

1.生命教育的缘起和发展

生命教育肇始于美国1920年代开始的死亡教育。1968年,华特士针对当时中小学生吸毒问题提出生命教育,随后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践行其思想。生命教育后来经大洋洲、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并受到广泛关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主要针对中小学生暴力、自杀、吸毒、艾滋病等问题。1987年英国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基金会,主旨在于防治药物滥用。1989年日本明确提出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敬畏的教育目标。至此,生命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拓展,不仅包括尊重自己的生命,还包括尊重他人生命,不仅尊重人的生命,还要尊重异类生命,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生命教育得到迅速发展:2004年辽宁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随后两年,上海、湖南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2008年云南实施“三生教育”,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将之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目前已有24个省(市)开展了生命教育工作,3万多所学校实施了生命教育课题的研究与实践[1]。

2.生命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生命教育自199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学界对其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从全人教育的角度来界定和讨论影响较大。台湾大学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必须回应人为何而活、如何生活、如何活出应有的生命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生命教育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2]。冯建军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出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使人学会呵护自然生命、塑造社会生命、激扬精神生命[3]。郑晓江、张名源等把生命教育细分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和珍惜生命;探讨生命意义、提升生命尊重和生命关怀意识、完善健全人格;提高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4],秉持的也都是全人教育的立场。其基本内容和观点都离不开认识生命、发展生命、追求生命意义。诚如德国哲学家赫舍尔所言:“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是人的意义照亮了人的存在,也正是人的存在,提出并验证人的有意义”[5]。综上,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可表述如下:帮助中小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认知,理解生命的意义,帮助他们学会生存,提高抗挫折能力,懂得珍爱和敬畏生命,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升生命品质。

二、當前我国中小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理念对生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生命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和课程设置之中。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其思想情感及个性特征,忽视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教育引导。生命教育多以讲座、展览等形式进行,呈现出临时性、零散性、被动性特点。一些学校生命教育并非在于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是针对突发性事件采取的权宜之计,这种被动消极的态度显然无益于生命教育的真正实现。

2.中小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不足

一是不尊重、伤害生命。中小学生暴力行为时有发生,群殴、扒衣、拍裸照、烫烟头、虐待动物等,手段残忍,暴露出心理的扭曲和对生命的冷漠。据统计,仅2015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暴力事件,就高达60余起,校园暴力事件中有32.5%和42.5%分别发生在高中生和初中生当中[6]。二是自伤、自残与自杀。万宇辉等对中国17 622名中小学生自伤行为调查发现,自伤的发生率为17.0%[7],每年还有不少中小学生自残或者自杀。三是浪费、虚掷生命。一些中小学生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聊天交友上,甚至因此导致极端暴力事件。

3.中小学生生命价值观的迷失和抗挫力缺乏

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生的生命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但是现代社会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和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部分人群丧失了生活目标和精神支柱,这多少影响到了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加上他们从小生活在高压之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片面追求分数,课业负担沉重,部分学生在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问题上茫然无措。当今中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长辈的关怀和呵护之下,依赖性强,一旦遇到压力和挫折,就容易引发不良情绪,稍有不顺就会走向极端,引发悲剧。

4.失和的家庭关系和失范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生命的生存之根,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方式对中小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影响深远。弗洛伊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在不良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挫折面前更容易唤醒创伤性记忆,激发消极情绪和不当行为,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一个充满矛盾、争吵和暴力的家庭更容易滋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处在一个生理迅猛发展、疑惑重重的阶段,他们一方面渴望独立,摆脱家长的束缚,另一方面在面对困境时,又迫切需要帮助和指导。如果家庭关系淡薄、紧张,家长在孩子的异常表现面前粗心大意,或者抱有不合理的期待而置孩子的正常需求于不顾,就容易使孩子产生价值和情感危机。

三、构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改革教育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招生制度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一列法规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教育改革关键是要改革“指挥棒”,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录取制度,探索招、考的相对分离。其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和问责机制。只有探索出合理的评估考核体系与问责机制,才能做到自上而下的逐级松绑,才能最终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减负,真正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教育部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从品德、学业、身心等的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等5个方面20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此举将对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质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2.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树立正确价值观,重视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

生命教育发轫于死亡教育,与死亡学紧密相关,“关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反映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8]。生命教育必然以生理意义上生命的健全、健康为前提,明白这一点,才会懂得珍爱生命,在此基础上谈生命的发展才有意义。死亡教育首先要帮助中小学生懂得生命的有限性和一次性,其次正確面对死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最后要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死亡事件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挫折教育理论由美国学者亚当斯最早提出:“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经过挫折的锻炼是不行的,人为地使青年经受挫折对人才成长也是有利的。”[9]必须要让他们认识到苦难乃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与其搏斗中才会焕发光彩。通过开展中小学生挫折教育,引导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和解决问题,提高面对各种压力、困境、创伤等的应对能力,培养身处逆境中的坚强毅力和反弹力,在克服问题的喜悦中体验生活带给他们的幸福和满足。

生命的独特性在于对意义的追寻,藉此实现人生的价值,正是对意义的不懈追寻为人的生命存在注入了动力,生命教育要帮助中小学生理解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结合,生命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个体自然生命本身,更在于其超越性,人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生命无限,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引导中小学生探索人生的意义进而实现其生命价值。

3.完善家庭生命教育,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中小学生出现各种生命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不但不能提升生命,反而摧残和压抑了生命。要使家庭教育摆脱失范和失和的困境,回归生命本位,首先要完善家庭生命教育。唤醒家长尤其是父母的生命意识,提高其自身的素养,充分利用各种情境加强对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的渗透,把生命教育融进日常生活,让他们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其次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尊重、信任、平等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影响其身心成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生命教育重要环节。

为了形成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必须做到和子女的正确沟通。首先要尊重子女人格。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因此凡事不能独断,否则容易引起疏离、不信任或畏惧心理,不利于建立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其次要鼓励表达。鼓励子女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态度、情感,同时把意见传达给子女,获得积极有效的双向沟通。再次要宽容,求同存异。青春期孩子往往耽于幻想,有些甚至与父母的价值观背道而驰,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宽容的胸襟。

4.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体系

中小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多场域的教育活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只有三者相互配合,使生命教育在不同的时空中互为支撑和补充,才能为中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个极为细致、复杂的任务。”[10]家校合作并非要求家长一味迎合学校教育。生命教育必须拒绝工具性,深入到生命的本体性,达到最终的自我实现。许多家长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唯分数论的评价和选拔体制下,不得不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举手投降。这就要求家长一定要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要有超越发展的眼光,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压抑个性和自由的共谋。

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拓宽生命教育的渠道,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建立实践基地,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纪念馆、戒毒所、看守所等把生命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让中小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同时要把生命教育纳入社区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当今时代,中小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较之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快捷和多元,接受教育的渠道也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教育变得日趋复杂化,这些都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们有的正面强化了生命教育,有的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价值观混乱、行为失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以及各种娱乐场所的监管,将其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 孙效智.生命教育之困境与推动策略[G]//何福田.生命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3] 冯建军.生命教育与生命统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4] 郑晓江,张名源.生命教育公民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6]胡卫.治理校园暴力亟须法律护航[N].人民政协报,2016-03-29012.

[7] Wan YH,Hu CL,Hao JH,et al.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11,20(10).

[8] 艾温·辛格.我们的迷惘[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 康罗·洛伦兹.王守珍.攻击与人性[M].吴月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

[10]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作者:郭培霞(1970-),女,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构建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