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的困境及突围

2017-07-07高金岭刘金菊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突围道德教育困境

高金岭+刘金菊

摘要:在多元社会思潮碰撞和社会转型的掩盖下,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呈现出对西方主流价值之霸权的尊崇、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漠视、对当代生命价值理解的异化、对当代文化信仰转型的迷惘等问题。究其原因,乃是中国文化与西方价值之冲突、道德传统与道德现世之冲突、社会转型期经济信仰帝国之冲击使然。基于此,可从构建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体系、理性对待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探索人之为人的道德价值等方面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

关键词:道德教育 困境 突围

道德教育是一个传统而又崭新的话题,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道德就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人类文明进入到21世纪以后,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然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而来的道德教育却面临巨大的挑战,一度陷入迷惘困境。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探寻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之举,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学校道德教育迷惘之现状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精神文明的价值多元。在多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之下,在社会转型的掩盖之下,道德教育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1.对西方主流价值之霸权的尊崇

在当今我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西方社会所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意识已经成为主导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上,过“洋节”、着“洋装”、用“洋品牌”更是司空见惯。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对西方的主流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予以默认和遵从,并且呈现不断攀附西方价值的倾向,呈现出全盘移植西方文化价值等错误的认知,甚至在个别人的心目中,呈现出“凡是西方的就是好的”这样一种崇洋媚外的倾向。

2.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的漠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同志强调:如果丢掉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我们的“根”和“魂”,就没有了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义廉耻、强调修身养性,其对于道德的生成维持着高度的自觉,而这一高度的自觉在当代社会中慢慢流失,甚至连主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明在当代中国的影响也应该重新审视。为什么我们的祖父辈那个时代人人会背儒家经典,而到我辈儒家则已变为“欲说已忘言”。处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祖先们世代相传的故事与教导,仍旧牢记于心的恐怕为数不多。

3.对当代生命价值理解的异化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國人倡导去伪存真、返朴归真。而在当今社会,尽管社会的发展在高唱着凯歌向前迈进,社会上任何一个个体的“人”的主体性空前张扬,但是人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却在不断地逆向退化,展现在社会形态中的是一副症状百出的怪像,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个人的生命价值被“物化”和“异化”,伴随而来的是真与假的争斗、善与恶的较量、圣与俗的纠缠,更有甚者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是“朴”已去、“真”未留。

4.对当代文化信仰转型的迷惘

文化信仰是指一个群体或者民族对本族群的相关文化的崇敬、敬仰,对于属于本族群文化的信守与执著。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信仰曾经因为蕴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祖圣贤。然而,在当今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曾经的坚定的文化信仰在部分国人的心目中变成扑朔迷离的乱象,不敢承担责任、缺乏担当意识,只求明哲自保。面对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学校的道德教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在民众心目中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困惑和迷惘,所以普遍地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胸无成竹之态。

二、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源起

1.中国文化与西方价值之冲突

不管何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它始终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开展的,因而道德教育不管在何时何地都难以摆脱文化背景的引导和制约。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多元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冲击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上。从选择的角度来讲,文化的多元会带来选择的多样,但是如果缺乏主流文化的引领,多元文化的泛滥反而会加大人们道德选择的困难,从而在道德选择面前出现迷惘困境。

中国文化与西方价值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严复曾说:“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降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求讥评。”[1]在价值取向上冲突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是,中国文化重集体而西方文化重个人。在西方主流价值的冲击下,不少国人不分析中国的传统与国情,盲目西化。西方个人主义的泛滥必定导致道德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扭曲,造成社会的无序和风气的不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文化辐射中的游移的成分,就像一个流动的电子或一种流动的传染病。当它从迄今为止它一直在其中发生作用的那个系统中解脱出来,并被释放到另一个社会环境中独自漫游时,它就可能被证明是致命的,……这是因为,在这时,这个家伙已经摆脱了原有的制约。所以,在这类情形中,‘一个人的佳肴可以变成‘另一个人的毒药”[2]。

2.道德传统与道德现世之冲突

学者高兆明在《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在》一书中将道德分为神圣道德与世俗道德两种范型,认为神圣道德立足于至善理想,而世俗道德立足于现实俗世生活,认为在现代多元民主社会中,道德事实上也是多元的[3]。中国的道德传统推行的是一种神圣道德,与当今的道德现世存在明显的冲突与矛盾,这也是对华夏文明在现世延续的一大挑战。对中国的道德形成影响较深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重视“三纲五常”,而今天的道德取向中却有人认为仁义礼智信忽视了人的本性,三纲五常更是对人性的扭曲;儒家文化强调中庸平和,而今天的文化却强调标新立异突出个性。中国的道德传统曾经以灿烂的文明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交锋状态下,人们的道德选择是该“回归传统”还是“活在当下”,这成为短时间内不可调和的道德选择难题。

3.社会转型期经济信仰帝国之冲击

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一味追求经济建设的同时,原有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世界、交往方式却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失去了合理性依据,人的思维模式被“利益最大化”的字眼所填满,“逐利性”成为了这个时代给人们贴上的标签。这种意识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普遍意识而导致现代文明的重新荒蛮化”,“德之丧失,美之退化,这使得人性的光辉逐渐褪色”[4]。汤因比在考察历史变迁这一过程中也曾指出:“社会转型阶段会出现灵魂分裂,出现诸多互不相容的生活、行为、情感方式,从而产生出一种存在的杂乱感”[5]。

三、学校道德教育突围的探索

1.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构建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体系

思想文化的多元是全球化时代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多元”而“迷失自我”的道德教育要想实现突围,就要回到问题的诱因处去寻找出路,价值塑造与价值引领是当代道德教育突围的关键内容。今日之世界,大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进入到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及时之举。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文化软实力”一说,当文化也变成一种实力的较量,那么道德教育在当下的职责更应是让民众有信心泰然自若地面对自己的将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是立足于中国本土、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是引领中国当前的道德教育的核心之源。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宣传,以期在多元社会思潮中不混乱,在道德认知前不迷惘。

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的同时,也应兼容并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价值。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摒弃文化上的单边思维模式,也要反对唯我独尊的文化自负状态,而应主张多元文化之间的共生共融。西方文化内容庞杂,对于那些西方社会中带有民族性色彩的具体做法,比如饮食、服饰,艺术等,切勿盲目崇拜;对于那些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价值,更要谨慎待之。但我们也要重视西方文化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在坚持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去认识西方文化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法治、人权,认识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和自律的宗教情怀,这些都可以为当前我国的道德认知提供借鉴,不应全盘否定。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基础上,我们对待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均应有多元包容的心态,自觉尊重人类的不同生活方式,这样道德教育迷惘的困境才有望破解。

2.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人之道德生成的本原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之道德生成的土壤,有不少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定性为“德性伦理”和“中庸平和”的文化。张岱年评价中华传统文化有十大德性——“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6]。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既要避免对传统的漠视,也要反对“言必称传统”,而是要找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和精神实质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如何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批判地继承、展开对传统道德某些内容的诠释性和创新性工作,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获得新生,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道德生成中不困惑、在道德困境中不迷惘,甚或更进一步地使现代本身就成為一种传统,这是摆在学校道德教育面前的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儒家文化主张“内圣外王,中庸平和”,这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诺守的道德传统。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文化转型的当世看来,尽管儒家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但是在人的道德形成和道德坚持方面其积极意义远大于其消极意义。儒家文化中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诠释囊括了中国古人对道德要求的最高标准;儒家文化强调教育就是为了让人能够去恶存善,突出人在精神领域当有持续不断的崇高追求。儒家学说主张立足于现实,注重道德的积极完善,强调个人的积极进取,其在当今的学校道德教育中仍然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道家文化主张“复归于朴,自然无为”,这对于现世价值中的追逐名利而忽视道德提供了诸多借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生活在一个乱世时代,社会上各种“有为”的做法带来了社会的各种病害,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带来了虚伪、狡诈、贪婪等等种种社会乱象,所以他认为真正的道德生成来自于“清静无为”,来源于回归自然。“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孝;国家昏乱,有忠臣”,所以“绝民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天下有道,皆自然而为之。反观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亦是如此。市场经济和“拜物教”所赐的人性当中各种丑陋乱象的出现,在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中找到了根本的出路。老子指出,人的本性中的“朴”会随着人们社会化程度的加深而逐渐趋于弱化乃至消失,由于受到外物的引诱,受到欲望的驱使,自然的本性、朴之大道越来越远,所以老子倡导要“复归于朴”[7]。不管是复归于朴,还是自然无为,它强调的都是人身上的一种内在的道德之美。

佛教文化强调“缘起性空、慈悲为怀”,为当代的学校道德教育提供重要的指数参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乃佛教中之三法印,佛之静心,虽“不为世染”,而亦“不为寂滞”[8]。突出世间的所有事物没有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事物都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发展变化,我们应该以“无常”之境,换“无我”之态,最后才能达到佛的最高境界,即涅槃圆寂,这成为在复杂的世事中保持自我的高尚道德的最高写照。

3.从哲学角度探索人之为人的道德价值

人何以为人?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如何成为应该成为之人?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在于不断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孔子曾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想突破学校道德教育在当前社会所深陷的困境,首先应该重新回到“人如何成为应该成为的人”这个哲学命题上来。

首先要探讨的是“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关于“人”的哲学探讨自古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德国思想家马克思·舍勒曾指出:“自从我的哲学意识觉醒以来,‘人是什么?人在存在中的地位是什么?就是我探索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9]。从苏格拉底对于人的理性概括到康德对于人的三大批判和价值追问,都可以显现出哲学家们对于人如何认识自己、突破自我的思考。《山海经》关于人的传说,是盘古开天地之后女娲造人,人是为了弥补一个人的孤单而来;《圣经》记载,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于是被赶到尘世,所以人是为了赎罪而来。从这种哲学思考看来,最基本的观点无非是“人是愚昧的、人是无知的、人是渺小的、人是有罪的”。与此同时,人又是一种“会思考的、会创造文化的生物”。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并坚持认为“人的最高智慧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帕斯卡认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在康德看来,人不仅是自然存在者,而且是理性、道德或自由的存在者。基于此种理解,人应该成为“觉悟的人、自觉觉人的人、有道的人、无罪的人”。只有真正发挥人心之中的觉性,人们才可以达到成圣成佛的境界,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人才是一个真正有道无罪之人。

其次应该探讨的是“人如何成为应该成为之人”。美国当代教育家赫钦斯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也生来是社会性的。为了正当地运用他的自由,他需要纪律。为了在社会中生活,他需要德行。为了最充分地发展人的本性,需要有良好的道德的和理智的习惯”[10]。纪律、道德和理智成为了“人”通往“应该成为之人”的路径。康德的墓志铭写到:“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即是人成为应该成为之人的路径。人要敬畏自然,更要敬畏真理。

参考文献

[1] 嚴复.论世变之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赵一飞,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 高兆明.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汤因比.历史研究(中)[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 刘介民,郑振伟.道家与现代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 马克思·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陈泽环,沈国庆,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10] 周洪宇主编.教育经典导读(外国卷)[M].上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高金岭(1967-),男,山东诸城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金菊(1982-),女,湖南衡阳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突围道德教育困境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上微突围战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饿了么突围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