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实验区“走班制”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

2017-07-07赵守拙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走班制课程资源

赵守拙

摘 要 在走班教学上,浙江实验区多数高中仅采取了“选修走班”制。目前许多学校的课程资源配备还停留在小综合时期的状态,课程资源得不到及时调整,直接阻碍了走班的步伐。课改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它更需要政策制定者、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推进。把选考、学考考试时间调整到每学期期末,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深化课改 走班制 选修走班 课程资源

在强调以生为本、个性化教育的今天,改进过于强调时间、课程、学生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荣维东甚至认为,正是由于选课、走班等课程制度,最终成就了美国教育的高质量,从而培养出了许多创造性人才和行业精英[1]。自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走班制”受到我国课程专家的推崇。但因各种原因,普通高中走班教学一直只停留在数量极少的“兴趣班、特长班、竞赛班”或是培优、补差班上(这种走班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行政班仍是高中教学最稳定的基本单位。自2014年后半年开始,作为深化课改的实验区,浙江、上海两省市的高中,在“走班制”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其中浙江高中“走班”学习的学生比例更高,产生的新问题、新困惑也最具代表性。近两年来,《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教育科学论坛》等多家媒体对这一教育热点进行了集中关注和探讨。笔者对这些文章和信息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课改要求:走班形式多种多样

实验区高中为什么必须走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次课改触及了高中教育的关键点:对高考模式和高校招生政策进行了较大改革。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规定,浙江、上海两省市自2017年起率先采用“3+3”高考模式,即除了语数外三门学科以外,学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从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中自由选择三科参加高考。浙江省结合省情,把信息技术也纳入到备选学科中,“7选3”衍生出了多达35种选科组合。但浙江省内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多为10~15轨左右。这样,一般学校除了物化生、政史地等少数组合可以组成三科完全相同的班级外,其他组合基本都要走班上课。

按照方案的要求,走班的类型至少应该有:公共选修课程选课走班、“7选3”选科走班、各科分层走班三大类。其中公共选修课程班包括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四类,由学生自主选科选课(教师)学习,各校一般在高一开设。高考科目“7选3”包括按报考时间选班(如高二10月/次年4月选科考试班)和同一学科分层选班两类。各科分层选班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學情,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班。还有一种情况,学生也必须走班:《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必修和选修科目可参加两次考试,取最高等级计入。由此,在第一次考试中自认为发挥不理想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下一次重考,尤其是与高考分数直接挂钩的选修学科,重考率接近70%(2016年10月考数据)。这些学生在第一次考试后,只能走班重修。

总之,理想的走班状况应该是种类多、范围广、时间长。由此的应然结果是:不管学校愿不愿意,教师喜不喜欢,学生走班学习成为必然。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探索如何积极应对走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既是落实深化课改政策所必须付出的智慧,也是实验区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二、走班窄化:选修走班更为常见

为慎重起见,在课改之前的2012、2013学年,浙江省教育厅先后批准了11所走班探索学校。个别学校在试验初期甚至取消了行政班,实现了学生自由选课、选教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走班模式。但在经历过几个学期的“热闹”后,大都转变成为“选修走班”而行政班继续保留的半走班模式。

目前,浙江省多数高中采用的是半走班,即“7选3”选科走班模式。走班形式包括不同选科的走班和同一选修学科的分层走班两种。其中不同选科走班是各行政班的学生因所选修的学科相同而组成新的教学班,所以也称作选修走班;分层走班是因为某一学科报选的人数较多,学校为了根据不同学生的学科能力“因材施教”而设置不同层次的班级。这两种走班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只集中在选修学科中;二是行政班得以保留;三是多数新选修班中的学生相对集中地来自某几个行政班。可见,为了降低走班的幅度,各校总想把走班的步子迈得尽可能小。尽管裴娣娜等人认为,当下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是一个折衷的思路,不具有根本性的改革意义[3]。而在笔者看来,教育最好避免大跃进,能实实在在地走出这一小步,对现实的高中教育而言已经是不小的突破。

分层走班的原意是学校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科水平自主选班。而在实际操作上,有的学校纯粹按成绩变相地将学生分成多个等级,然后“按等编班”,使得“分层走班”最终演变成了以前的“快慢班”。事实上,慢班中的很多学生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选班,这种“被选生”衍生出了校园的“马太效应”,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更容易导致两极分化[4]。另外,学校在师资配备和教师的教学态度上必然会存在差异,有悖于教育公平和相关规定,因而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

三、供需矛盾:课程资源配套滞后

相对于以前行政、教学合二为一的固定班,走班制对教育资源的占有量大大增加。也正因为此,最早实行完全走班制的学校,最终退而成为半走班制。

在选修走班模式中,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仍固定在行政班,全年级学生的自选选修课可以安排在同一课时内全部走班。理论上,只要组织、编排得合理,这种走班与不走班学生所占有的课程资源似乎相差不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是学生不可能按照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选科,各校在小综合模式时期的课程资源与现学生的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矛盾。以浙江省2017年4月选考的报名比例为例:生物47.3%、化学45.5%,而物理仅占32.29%,导致各校物理教师均有富余;而地理选报比例达40.39%,又使得地理教师严重短缺。二是浙江省规定的学业水平测试时间在每个学期的中间(4月和10月),以致每个学期的前半段时间很多选修教师严重超负荷工作,在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质量;但在学期后半段,某些教师的工作量又严重不足。同时,由于部分学生中途换科、考试前后的学科及课时变化等原因,教务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也相应增加。

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校必须要想方设法把与课程开发、实施相配套的各种教育资源配备到位。首先,学校要积极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和优化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盘活[5]。其次,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更注重课改的针对性,提升师资质量;及时招聘、引进紧缺师资,弥补学科教师不足。各校都有自己的校情和学情,学生在选科上总会有一定差异,加强临近学校之间教师的流动和资源共享,也是一个现实的办法。但是说到底,教育事业绝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课改更需要政府、财政和社会的支持。

四、管理弱化:走起来的德育困惑

立德和树人是本次课改的宗旨,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二者缺一不可。在某种意义上,提升高中生的德育素养甚至比学业还要重要。而学生的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以班主任为主,于是有人认为,走班制割裂了“教”与“育”的整体性,降低了班级管理的效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走班时更容易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事件等其他安全隐患也可能增多[6]。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些担心,更多的还是习惯和定势思维的原因。正如浙江师大附中校长何通海感慨的一样,教育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理念的转换。走班是慢不下来了,需要跟上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德育方法。说到底,在行政班得以保留的情况下,班主任觉得难以管理无非是学生选修走班的时间段,其他时段并无任何变化。但是,走班制使统一的“人工林”转变成为万紫千红的生态园,学生选了自己喜欢的学科,走了自己心仪的班,“我的青春我做主”,这本身就应该是他们最好的生长状态!

当然,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内容和方法也要相应转变,其中人生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高中三年学业规划等尤其要在德育引领中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工作,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实现:第一,树立全员德育的大德育思想。温岭中学的经验是强化学科教师的德育指导意识,让全体教师参与德育工作,明确任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自己教学时间段的管理和学生课后作业辅导的责任。第二,建全“导师制”体系。镇海中学在走班学生较多的行政班中实行“导师制”,导师不仅是班主任、任课教师,还包括学校各级领导,甚至心理学教师等,每位导师负责10~15名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尽量不随意更换,而且将学生的成长状况作为导师工作质量考核的组成部分。第三,对学生而言,要“三定”。选修教室固定座位以便考勤,行政班选定组长以便信息畅通,作业收缴指定地点以便教师批阅[7]。

五、学测压力:考试时间亟待调整

由于上一轮的课程改革没有在高考模式中有太多突破,以致包括走班在内的许多新课程理念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本次实验区深化课改的最大亮点就是从改革高考模式和高校招生制度上入手,通过不分文理的“7选3”实现选科走班和分层选课等办法,来撬动传统高中教育这一顽固磐石。所以有人形象地把本次课改叫做“考改”。但《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等文件中对考试时间的安排还值得商榷。

首先,学考、选考时间过早。《深化课改方案》规定,学生在高二10月份即参加学考、选考,而学考、选考科目的课时基本不变。为了应对教学周期过短、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各校选科分班只能提前。很多学校在高一第一学期末甚至期中考试后即进行选科分班。但由于浙江省初中阶段政史地生理化技并没有单独分科,而是以科学和社会两门综合课程开设,对于刚进高一才两个多月的学生,在对各门选修学科的内容、特点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匆忙选科走班,选科难免盲目,然后又频繁换科,影响了他们的学业甚至人生规划,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学生在高三第一学期的10月份考完所有选修后,只剩下语数外不再走班,在接下来近一年的时间里学习变得非常单调、枯燥。

其次,考试时间安排与两考问题。《高校招生方案》中规定学生可两次参考,取最高等级,并且成绩两年有效。这必然导致考试频繁,教学周期短,师生普遍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寒暑假学生基本不敢休息。《深化课改方案》中规定的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高一选修课程走班,实际上早已异化为高考学科辅导班。此时语数外教师的周课时量均在24节以上,劳动强度之大,实难承受。而且,“多考长效”政策也使过早考完的课程到了大学重新拾起时已经变得生疏。

针对以上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是:规定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下两个学期进行,并且把考试时间调整成为每学期的期末(1月、6月),其中上半年学考与高考同时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的两考权利,又能有效降低高一学生的负担,并且保证学生在高中三年中都在走班学习。诸如教师工作量不平衡、相关学科与大学间隔时间过长、因保障考试而使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都可得到缓解。随着第一次高考的结束,前期课改政策也得到了一个教学周期的检验,教育厅的相关部门应尽早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方案》,使新政策成为引领高中教育的灯塔、深化课改的准绳,这是荫泽浙江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幸事。

另外,走班制在实验区学校中还出现了诸如教师难以考评、学生负担太重、课后辅导难、学校被动应对等问题。但无论如何,值得肯定的是,隨着课改的逐步深化,走班制教学已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之目标。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就学校层面而言,在期待更合理的政策出台前,还要尽快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将小综合模式下的课程习惯,尽快转变为走班制教学的新课程模式。摒弃过于功利的升学思想,引领学生自主、科学、开放地在正确时间段内选科走班,尤其要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优化与整合上谋篇布局,并争取多方支持,最终抓住深化课改契机,办出有理想、有特色的新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美国教育制度的精髓与中国课程实施制度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5(3).

[2] 戴晓萍.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样本学校第一阶段工作经验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6).

[3] 裴娣娜.新高考制度下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管理,2015(6).

[4] 秦聪,王阳吉.分层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困惑———对实践误区的政策学分析与反思[J].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

[5] 蓝日模.“走班制”与高中班级管理模式创新[J].教师教育论坛,2016(8).

[6] 许伯祥.走班制学生管理的几个注意点[J].教学与管理,2016(1).

[7] 鹿星南.走班制:内涵、问题与改进[J].教育导刊,2015(11上).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走班制课程资源
基于“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独立学院经管专业创业实训课程体系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