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观念的内涵、谱系与引领作用

2017-07-07马箫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引领作用教育观念谱系

摘要:教育观念是教师行为的先导。我国教育改革要卓有成效,就必然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清晰认识教育观念的内涵与谱系,准确把握教育观念对教育因子的影响,从而自觉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并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关键词:教育观念 内涵 谱系 引领作用

我国现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区。教育观念是教师行为的先导,要“革面”必须先“洗心”。教育观念是教育领域一个有待理解的难题。教育观念的理解、更新,是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先导性和根本性课题。我国教育改革要卓有成效,就必然要求教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清晰认识教育观念的内涵与谱系,准确把握教育观念对教育因子的影响,从而自觉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并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教育观念的内涵界说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存在一个研究原点与起点的问题。对教育观念进行清晰、准确的内涵界定,是所有教育观念问题研究的原点与起点。

当我们谈论教育观念时,一般不是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出发,而多是从哲学意义上出发的。虽然人们对教育观念的内涵界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共识是:教育观念属于观念意识或认识范畴,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但是,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教育观念”一词的使用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常常将它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等概念混为一谈。

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理念等概念都同属社会意识范畴,都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和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既有密切联系,又存在一定差别。有人依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将教育观念分为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与个体教育观念。

所谓教育指导思想,是从宏观上对教育实践具有方向性、指导性、政策性的教育思想,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兴办教育的根本性质、方向、目的与任务。例如,在我国,我们经常所说的“党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它们既是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又是人们树立、更新教育观念以及教育行为的指导方针。

所谓教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理性认识,是一种较为系统的、以理论体系而呈现出来的教育思想。例如,邓小平的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它们对于形成和制订教育指导思想,对于构建与更新教育观念,都可以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理论依据。

所谓教育观念,是教育者和其他人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和认识,其表现形式就是各种个体的、具体的教育观点。例如,我们一般所讲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此类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既直接影响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又影响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在西方,人们对“理念”的理解与使用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某一位哲学家都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上来使用和解读“理念”这一概念,但先哲们对“理念”已给出了一些基本界说,即“理念”为一个哲学名词,是指人们的观念或思想,是理性领域中的一个概念,指向事物的涵义和本质。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并未能形成共识。人们一般认为,“理念”与“观念”一词相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即为“理念”。至于“教育理念”,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的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教育理念是一种高级的、深刻化了的教育观念,包含于“教育观念”这一概念之中。另一種观点认为,教育理念是一个能反映教育思维活动共性的上位概念,包含教育观念。我们认为,广义的教育观念就是不同的社会主体对教育现象和问题所形成的认识和看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等都可以包含于“教育观念”这一概念之中。

二、教育观念的类型谱系

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反映,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或概念群。如果企图通过构建起一种科学、公认的教育观念体系或概念群,将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方方面面都包揽无遗地囊括其中,就一般人所具有的思辨张力来说是困难的。对于教育观念,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并深入而具体地分析每一类型谱系的教育观念的层次结构,清晰把握其内在的特殊规定性。我们认为:

从性质来看,教育观念可分为科学教育观念与非科学教育观念。前者是对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对教育和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后者是对教育问题的歪曲反映,对教育和教师的发展会产生阻碍作用。毫无疑问,我们强调教师要更新的教育观念,是属于科学教育观念,因为“新”并不是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为依据的,而是以是否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为标准的。

从主体来看,教育观念可分为个体教育观念与群体(或社会)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反映的是某一个体(如教师个体)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它往往是一种经验总结性的、自发的精神状态。在同一时代和社会环境下,个体教育观念往往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群体(或社会)教育观念反映的是某一社会总体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一般或共性的认识。任何社会都会有占主体地位的教育观念。个体教育观念与群体教育观念既相区别,又有着密切联系。外在的群体教育观念只有内化为个体教育观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个体教育观念不可能离开群体教育观念而存在,既依附于又会折射出群体教育观念,甚至会影响到群体教育观念。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个体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而言,其意义更为直接和重要。

从范围来看,教育观念可分为广义教育观念和狭义教育观念。前者是指人们对所有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涉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后者是指人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或核心问题的认识而产生的教育观念。广义教育观念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它不如狭义教育观念具体深刻。因此,在教育观念体系中,狭义教育观念处于核心地位。我们深刻理解狭义教育观念,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清晰认识教育的基本或核心问题。教育的基本或核心问题主要包括:关于教育目的的问题,从而形成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本质的问题,从而形成教育本质观;关于教育作用或功能的问题,从而形成教育价值观;关于教育作用实现的问题,从而形成教育实践观;关于教育作用结果的问题,从而形成教育质量观。

从层次来看,教育观念可分为宏观教育观念和微观教育观念。前者是指人们对宏观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关涉教育的全局性问题;后者是指对教育领域的某一方面或环节的具体问题的认识,关涉教育的局部性问题。全局与局部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宏观教育观念与微观教育观念的分类只是相对的,并且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教育实践中,宏观教育观念主要有教育产业观、教育结构观、教育体制观、教育机制观等;微观教育观念主要有德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等。

从时态来看,教育观念可分为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前者是指过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并流传、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教育观念;后者是指适应现代社会和时代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实现从传统教育观念到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向。当然,对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决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观念既蕴含有陈旧落后的糟粕,也有其思想精髓。我们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鉴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之成为现代教育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引领作用

作为一种认识范畴,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既具有重大影响和制约作用,又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这一中介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引导教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主动、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更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观念的引领作用。

1.关于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

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所以会存在显著相关和一致性,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后者的内在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外部表现。对于教师而言,教育观念只有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可能作用于教育实践,才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行为只有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才不至于成为盲目的教育实践。当然,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并不乏见这样的现象:从教师个体而言,有的人教育观念可谓十分新潮,但教育行为却陈旧落后,出现了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从不同教师的比较来看,即便教育观念相同的教师,其教育行为并不一定相同,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有,社会教育观念与个体教育观念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所见。有关研究表明,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的观念、直觉等主观因素,又有学生特征和教育情境等客观因素。教师在决定其教育行为时,是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的。

2.教师教育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意识不仅具有能动的认识作用,而且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意识具有能动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反作用于教育实践,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科学或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实践具有引领作用。其具体表现是:

——科学教育观念可以引领教师端正教育态度。这是因为科学教育观念可以与教育工作者的需要、动机、情感、行为意向等融合在一起,可以内化为教师的精神因素,形成教育的正能量,促进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

——科学教育观念可以引领教师的教育意图。从根本上说,教育观念是对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理性认识,既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識的飞跃,更要从理性认识回到教育实践,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在这“两次飞跃”的过程中,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意识或教育意图。当具有一般性、间接性、抽象性的教育观念作用于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时,必然是教师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教育活动进行构想与设计,形成具体的教育意图与教育方案。这一转化过程,就是抽象性、描述性教育观念向具体性、意向性教育意图的转化。

——科学教育观念引领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式。如果一个教师认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很可能就会放弃对后进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师界定行为、组织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教育观念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科学教育观念引领教师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效果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反映教育效果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趋势是: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教师的一般效能会随之下降,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呈上升趋势。然而,无论两者怎样变化,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对教育效果的影响都是直接相关的。

3.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与引领

教师教育观念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来实现的,而且这种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间接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一过程的形象描述。例如,一位教师构建起了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就会时时处处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民主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主、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当然,这只是一种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发生作用的理想模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不能否定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作用,又不能夸大其影响作用,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我们所应当重视的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引领作用。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师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才有活力;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才有意义。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不能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必须是务实肯干,而且是一种艰苦的阵痛。努力吧!你一定会获得一个全新的大脑,也一定会获得充实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2] 邬志辉.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转化中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作者:马箫(1984-),女,陕西咸阳人,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

猜你喜欢

引领作用教育观念谱系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