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的德育教育

2017-06-26季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德育

季桢

摘 要: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迅猛递进、多媒体信息传播以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下,学生心理状态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德育教育受到了多方面挑战,遇到诸多问题。但德育教育是人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应该提高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模式,注重德育活动和实践,实现道德教育的现代化。

关键词:德育 新时代

当今世界越来越一体化,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德洛尔斯在1996年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德洛尔斯报告》中已把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与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并列为学习的四大支柱。全世界在关注学术性、理论性的学习和实践、职业的培训的同时,更加注重建立科学的教育体制用来教育人们在国家内和全球化的环境中如何和谐地相处,来满足个人、道德和精神方面的发展需要。

从古至今,我国一向有重视德育教育的优秀民族传统。儒家所追求的教育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以修身为本,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的人格为基点,达到“齐、治、平”的境界,我国教育方针中,一直把德育放在首位。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以德育工作为首,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教育就是要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2001年1月10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的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一思想主旨把道德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时代我国学校德育面对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道德或多或少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面临严峻挑战。

首先,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各种正面与负面的影响,有一部分人会淡忘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漠视传统文化。在中国加入各种国际组织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和文化传统在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作用,如何使本民族文化传统在世界文化的大融合中适应、发展和超越。因此,越是全球一体化,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青少年、青年既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既要懂得本民族的价值规范体系,又要能够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之中。

其次,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科技在应用时所遇到的社会、自然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科技发展带来的水污染与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造成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涉及人类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热点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正如卢梭所说:“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天边升起,德行也就消失了”。所以说科学技术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未必能带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需要道德约束,需要塑造对于人类有更高道德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的青少年一代。

再次,当前各种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的同时,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增加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有一些人过分追求利益,而忘却了道德准则与社会公德。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也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严峻课题。

另外,当前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自由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多种多样,传播速度非常快,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负面、黄色、虚假的内容,很难管理、控制和引导,现行的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将失去作用,如何加强网络教育,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已是德育工作一项新课题。

面对诸多棘手的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必须把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全方面素养领域、必须推进德育创新。教育价值的科学定位,不是定在专业知识上,不是定在具体教育目的上,而是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整体素质提高上。塑造德才兼备的青少年一代,必须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崇高目的,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教育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是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以创新为标志的21世纪,德育要在开发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善于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首先,德育内容应适应青少年特点,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德育模式。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使得德育应构筑新型的多样的德育模式。要实施情感型模式,加大情感投入,只有从以情感人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要实施隐型模式,注重挖掘科学在影响人的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少人认为只有人文知识能影响人性的养成,而习慣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而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和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也是道德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可珍视、最为基础的方面。科学精神在人的思想意识方方面面的渗透,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施氛围型模式。德育不能仅靠说理教育,要营造育人的优良环境和浓厚氛围,学校全部工作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在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目标、内容、方法的教育,对同一道德观念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使德育形成一个科学的序列。

其次引导学生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历史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危及社会健康秩序,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大危险,來自社会缺少一种真正统摄人心的主导价值观。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应该是我们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学校德育必须承担起弘扬主导价值观的重任,建立科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提高德育管理效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大事。

然后要加强师德培训教育,提高教师育人素质。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的措施,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校长负总责,德育处密切配合,领导以身作则,时刻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工作中率先示范,处处为人师表。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狠抓教师的素质提高,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做学生的“灵魂导师”,人人有责,人人管理,提高工作管理效能。

另外,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各种。当前,大众文化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情操等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如某些流行影视节目,某位著名作家人物等。为此,校园文化建设应结合实际,利用优秀大众文化作品、人物作为载体,通过这些充分“正能量”的作品与人物独特的“文化渗透”作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在学校德育管理中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德育的实践基地。在社会中让学生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体验中培养责任感、培养爱心。

最后应在合理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中培育和践行。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化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有别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实现传播的新型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个性化、虚拟性、超时空、即时性的特点。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有互联网、移动电视、手机等。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相比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QQ聊天软件、微信、微博,电子书等对现代学生来说已成为日常的生活及接受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如何合理运用新媒体,使新媒体成为青少年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件需要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承担的任务。

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长期的、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除了上述几项内容,还需要心理健康研究、美学引导等各方面的配合。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努力,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我们一定会创造德育工作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