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注重文本教学

2017-06-26李程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李程楠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一、前提:潜心文本

文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从普通到具体的一个典型。从教育传播理论来说,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就是文本。时下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两遍课文就开始了师生、生生对话了。这时的学生连文本的字音尚未念准,句子尚未读通,更来不及思考,谈得上有什么领悟需要交流呢?所以:师生、生生对话的前提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分别潜心研读文本。

翻看的教育书刊上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这样一段话: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这段话给最初的我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一个特级教师尚且如此,在这里我更是要问一句:“潜心文本究竟要怎么去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呢?”

我认为:一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意义,体悟作者思想感情,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博,并且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只有被文本感动了,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打动学生

二是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发现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赖于文本典范性语言的吸纳、积累、内化和运用。

三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在对话“倾听”中,表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丰富、提升文本的内涵。

如初二下学期《俗世奇人》,文章通过事件向我們展现了当时很具有看点的杨巴,通过他一张巧嘴特别是在李鸿章面前处变不惊的表现,很传神的刻画了这个人物,但是,我们是否应该就引导学生来向他学习呢?首先,他这样嘴脸和处世技巧是全因当时的社会条件所致,当今社会,不需要我们如此这般,而他的做法确实也不全为我们认同,但是为了生存,他是值得学习的。而文章当中他的搭档,有一手绝活的杨七呢?本末倒置,他却是落得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色,但是,在人性上他是光辉的,他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生存的筹码,特别他那绝活,更是告诉我们,处处皆学问,只要肯下工夫,就一定能做的比别人好,而他那不屈,也告诉我们,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不怕被社会抛弃,所以应该努力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一技傍身,这是语文,也是人生观。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为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潜心读书,调动其自身的经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要做到一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二要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间的阅读障碍上。

二、话题:源自文本

课堂上,要实现有效的对话,必须构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对话的话题。师生围绕着话题(语文,而非范语文)各抒己见,并从相互的交流中获得启示,得到收获。

作为对话的话题应具备开放性、概括性、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一些老师习惯于理论知识灌输,课堂成了“理论指导”实践课,这都是教师将问题设置在“高难度”的语文理论知识层面导致的,好好的一堂课变得气氛异常沉闷。我不认同这种做法,理论脱离了实际,指导不了实际问题分析,那就是摆设,多高的难度也只是空中楼阁。不如在练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的好。

怎样围绕文本确定对话话题呢?一节阅读课的不同阶段,确定话题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疏通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从引导学生整体、准确地感知文本的文面意角度来确定;在理解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从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涵情感等角度来确定;在品读课文阶段,话题应侧重于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写法等的角度确定。由于理解课文和品读课本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有时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若对话话题能融语言内容与言语形式于一体,就能有效提升对话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过程:紧扣文本

课堂上的对话,受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教师的教学设想运行,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概念,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对话过程肯定比预想的生动、活泼、丰富。正是由于对话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动态生成特征,所以,教者要时刻注意把握好对话的过程,使之始终紧扣文本,以免造成语文本体的缺失。

课堂上,要使对话过程不偏离文本,教师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语文意识。有了这个意识,才能心中时刻装着文本;有了这个意识,才能迅速地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出现的偏离文本的苗头并及时引导;有了这个意识,才能敏锐地捕捉师生对话过程中生成的紧扣文本的生成性课程资源,使得师生间的对话不但精彩,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研讨:注重文本

文本固然不能代表所有文章,但是,文本毕竟承载很多我们需要研讨的东西,不能抛弃,要深入的研究,而问题的设置,就关乎到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人,因为其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这是十分正常的事。然而,文本虽然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有待读者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填充这些描写的空白处,但它并不是一个无限制、无休止的开放体,它是有规定性的,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是一个相对的封闭体。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对偏离文本的“多元理解”“独特感受”进行引导、点拨,使之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本文的某些观点也许会与前人观点不谋而合,不详、赘述之处还请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师生文本阅读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