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大学精神

2017-06-26汪丽娟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汪丽娟

摘 要:从分析大学精神的涵义入手,阐述大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精、气、神”;是学校发展的“核动力”;是学校形象的“内涵式品牌”,以其特有的重要性作用于大学群体甚至是和谐校园的建设,探索大学精神的培育途径,揭示大学精神为何以及怎样成为一所学校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大学精神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包含着两部分内容:一是物质文化,二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而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引领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一方面作用于物质文化,使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又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融于物质文化中。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在他的教育演讲录里写到:“给我10个北京大学的学生和10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再给我10分钟的交流时间,我就能根据他们身上所凝聚的精神气质,告诉你哪些是北京大学学生,哪些是清华大学学生。”[1]由此可见,大学精神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整体精神面貌,更是将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

本文着重探索大学精神的培育,培育先进的大学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潜在力量推动师生积极进取、育才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培育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校园精神使学校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谐的发展、持续的发展。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建中提炼出来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反映一所大学历史传统、特征和面貌的精神文化形态,它主要包括为广大师生所认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等群体意识。[2]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所以不管是哪种精神都是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因此在不同领域,特定到大学校园里,又有着不同的涵义。

1.大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古代哲学里的概念,意指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中医也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3]缺乏精神支撑的大学,一定是有其形无神的。相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精神并善于弘扬、传承的大学,不仅能培养出富含时代精神、具有高等的人文素质和丰富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人才,而且培养人才的效益往往也是较高的。在严峻的社会竞争形势下,大学既要完成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传统任务,同时大学本身也面临着自我发展的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大学精神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内核,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态度,决定着学校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这种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共同意识,是学校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根植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经过长期的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融于师生内心深处,并体现在其思想、行为中,所以大学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更是学校的“精、气、神”。

2.大学精神是学校发展的“核动力”

由于校园是一种群体环境,所以大学精神里,应该包含着一种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就好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在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作用下使师生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认识到自己的进退荣辱与学校息息相关。[4]因此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核力。

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以及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校训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这种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而学校教育也正通过对其校园精神的弘扬与渗透,使得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和幸福感,最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无限动力。

3.大学精神是学校形象的“内涵式品牌”

大学精神在一定意義上是反映了一个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换句话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例如一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复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大的“实事求是”等等,这些校训恰恰是其大学精神的精髓与浓缩,反映了这些名校的文化渊源,独特的办学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所以大学精神不是几个字所打造出来的名片,而是蕴藏深厚内涵的文化品牌。

二、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

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精神文化的构建应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5]培育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的必要性体现在:

1.培育大学精神是引领大学群体活动的客观需要

在群体活动中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之说,但是除了需要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群体活动外,我们还需要用精神来对人们的思想与活动进行领导,所以即便是有高等文化的人参与社会群体活动,同样也需要由精神来领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领大学群体活动的大学精神是形成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手段与保证。

现今的大学教育呈现出两个特性:一是团队性,主要体现在大学教育的过程是众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大学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程度的优良取决于参与教育活动的所有教师与学生的集体劳动成果;二是分散性,主要指具体的大学教育是在分工基础上分散实施的,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比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学生们的学习任务也是在比较长的渐进过程中完成的。鉴于大学教育拥有的这种团队性与分散性,那么在客观上就需要有一种统一的大学精神来引领广大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们的学习活动,以此来规范教与学的方向,并为其提供精神动力。[6]

2.培育大学精神是培养大学生高素质的内在要求

在21世纪“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指导下,高等教育发展很迅速,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到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人群,作为大众化教育的一员,在接受教育的选择和市场经济的选择中,成为了选择的主体。现如今的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自己的发展前景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条件,而不是关心国家关心社会,他们在分析和观察问题时多采用利益取向行大于传统道德标准,这都是与大学生所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直接的联系。社会中很多利益至上的因素都加快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的增长,从而影响了在校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质量,并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教育、影响、熏陶大学生,端正他们的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领导者应注重把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大学精神作为指导思想,积极的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质,以较高的文化素养,精神素养去抵御当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而一所大学,若能把学生的学业、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精神巧妙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3.培育大学精神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精神保障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当“和谐”这一概念蔓延到社会各个领域时,无疑成为了大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那么在和谐社会的倡导下,教育界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建设“和谐校园”。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特别是在传授知识、启迪心智、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类进步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但是首当其冲是要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可以说,校园作为师生群体生活中的环境,已俨然变成了一个小社会,如果没有这小社会的和谐,整个大社会的和谐又从何谈起呢?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所有要素中,不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校园精神的约束与引导。校园精神对和谐校园建设所起的作用,可以是在校园精神指导下的靠制定规章制度来约束、管理学校,也可以是靠其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诱导使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不管使用哪种方式,其本质都是在校园精神的渗透下建设着和谐校园,所以从这一点看,大学精神已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三、培育大学精神的基本途径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某一位领导者头脑中的治校理念,它是基于一个学校长期的办学传统,还有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确立的办学追求,所以大学精神是历史因素与时代因素相结合所铸就的。在探索如何培育大学精神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把无形的精神作用于有形的制度与实践中,使其为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供载体。

1.构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主导价值体系

学校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导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反映学校本质要求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在生活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现今的大学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自己的主导价值观念,以显示和确立学校的精神核心。首先是要在大学精神的指导下,寻求先进的办学理念。这是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如各大名校的校训,其中都体现了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念。其次是明确理想与发展目标。面对社会种种道德滑坡现象,高校必须培养大学生文明健康的思想行为,更好的践行大学的教育使命。同时还要清晰的描绘出学校发展的主线,利用大学精神的导向性、凝聚性将全体师生团结起来一步步向发展目标靠近。

2.注重制度建设,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任何制度都是精神的集中体現,作为一种刚性管理手段,制度能够明显的指导和约束师生的行为,通过制度这种作用的发挥来使人们感受其所蕴含的精神,进而接受这种精神。因此,一所大学一旦确立了自己的校园精神,就应首先要对一个大学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整体设计,使之完整地体现这所学校的大学精神。其次要用精神来梳理已有的规章制度,使所有的规章制度都能具体体现校园精神。

3.培育良好的“三风”,为大学精神的培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1)校风建设本质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良好的校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行为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师生的集体感受日趋强烈。能够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2)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因此教师只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品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在校园精神的指导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

4.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桥梁

校园内外所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均是大学精神传播的载体,因此,用统一的校园精神指导校园内各种活动的开展,是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方法,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通过学校会议、班会、团会的形式,把校园精神灌输到师生的思想中,引导其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与社会的实际接触中体验人生、感受生活、体会校园精神;开展校史展览活动,寻找弘扬校园精神的师表,激励学生,使优秀的校园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推动大学理念提升、内涵建设、实践创新的力量源泉。 随着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大学的改革的大背景下,培育一种与社会环境和大学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

[2] 吴克勇,沙洪泽.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4-10-19 (6)

[3] 百度百科.大学精神[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055067.htm

[4] 俞国良.学校精神与学校文化力[N].中国教育报,2008-5-6 (6)

[5] 周德俭.大学文化及其地方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特点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9(5)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