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实施与应用

2017-06-26徐英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厦门城市化乡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乡土地理教学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立足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学以致用,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关键词:乡土地理 案例教学 地理课堂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旨在通过收集和整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验证课堂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实施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提高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觀。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进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素材来源于学生的身边实际,学生对熟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生活环境,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为家乡建设服务的热情。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中要求:“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太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大气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环境问题为案例,从学生的身边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树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互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意义重大。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身边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历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真正地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仅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高中地理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 “用教材”而不要 “教教材”,倡导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乡土案例素材的收集需要靠平时生活中大量的积累,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网络和图书报刊等媒体,关注时政新闻,认真分析总结;也可以通过当地的年鉴文献资料获得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材料,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模式;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了乡土案例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对收集到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和完善。一般这些资料主要是文本、图表、视频或地图等信息形式,大部分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如有的文字材料过于冗长,图片信息重点不够突出,视频时间不适合教学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收集到的实证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这是很有必要的。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不仅大大的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而且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增添地理课堂的活力。

三、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主要围绕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三围目标要求,对生产生活中真实的材料加以处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用案例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就是“唤醒”与“激励”的过程。讲授新课时,以身边的地理事件或地理问题作为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讲授新课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这节课时,将一则标题为《未来五年,厦门城区面积要“长大”70平方公里》的网络新闻材料整合后作为案例导入:厦门城区面积一直在不断变大,这种变大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大,更多体现这种大给市民带来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于厦门,这座城市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老百姓一直所期望的。“岛外新城核心区基本建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未来五年,厦门中心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加快厦漳泉同城化步伐,打造厦漳泉大都市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厦门城市建成区将“长大”70平方公里左右。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则新闻材料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作为《城市化》这节课的导入,既切合了新课教学内容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授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2.用案例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乡土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主动迁移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参与课堂,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加深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如讲授“环境人口容量”时,教师准备一段来源于2013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材料加以整理后形成案例如下:

我市土地面积1699平方公里,根据既有的城市空问布局规划,远景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50-800平方公里。根据国标GB50137-2011,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宜为100平方米/人左右,厦门远景可承载人口规模800万人。 根据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洪永森教授的区域经济人口承载力数学模型,按照2000年以来的厦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到2020年,厦门常住人口583万人,人口承载力862万人;2025年,厦门常住人口752万人,人口承载力884万人;2030年,常住人口969万人,人口承载力907万人,人口规模已经超出人口承载力。人口问题是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人口规模必须在城市白然和公共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内,否则将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从而降低城市综合竞争力。

设问:厦门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厦门人口大约什么时候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到时候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地理教师通过提供有关厦门人口的教学内容材料,设置相应的实证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关注地理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地理问题,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念。

3.用案例拓展延伸,深化地理问题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重要理念。解决问题不是问题的终止,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用所得结论去联系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从“书本”回归到“生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学生在生活中难以目诸城市化的全过程。学生学习完课本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厦门市区地图的演变和市区人口及城市范围的变化数据。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再对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后对城市化就容易理解了。根据厦门城市化发展的特点,还可以讓学生讨论:

(1)厦门城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3)厦门经济特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给地理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和归纳,既落实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延伸了课堂教学空间,也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厦门的城市化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

新课改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其核心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将乡土地理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地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展示了地理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于孝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地理教育2013(07)

[2] 吴艳萍.让地理教学走进生活—浅谈教学中乡土地理案例的引入.新课程. 2013(01)

作者简介

徐英群(1982.02--);女,福建厦门人,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现有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猜你喜欢

厦门城市化乡土
厦门正新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芬芳乡土行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读《乡土中国》后感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