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话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2017-06-22郝绪兵

辽宁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政课堂教师

◎郝绪兵

基于对话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郝绪兵

良好的教学就是一场精彩的对话,而达成有效对话的关键便是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能找准角度、把握难度、挖掘深度、关注热度的话,相信对话教学可以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新课程的实施。身为一线教师,要找准角度,紧扣课标;把握难度,层层推进;挖掘深度,揭示规律;关注热度,贴近生活。

对话教学;历史课堂;有效提问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何谓对话教学?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对话教学》 一书中指出:“对话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解决教学主体间的理解,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对话自始至终都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从某种程度来说,提问的质量决定了教学对话的成效。所以,良好的教学就是一场精彩的对话,而达成有效对话的关键便是教师高质量的提问。

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践行对话教学时,存在很多“无效提问”“肤浅提问”,严重影响了对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新课程的实施。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提问偏离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无的放矢、东拉西扯的问题,容易失去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的意义和功效;第二,问题笼统模糊、指向不清,让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更不知道怎样去解答问题;第三,问题缺乏启发性和针对性,有时单纯地追求提高的次数而不考虑问题的质量,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启发,难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第四,问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有些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学生难以回答,有些问题过于容易,学生不用思考也能回答。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提问不当所致,丢失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殊不知没有艺术的教学是枯燥的,没有艺术的提问是乏味的。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在其名著 《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要使对话有成效,提问是关键,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该是问题的提出者。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因此,基于对话教学理念下,探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身为一线教师,怎样成为“善问”“巧问”的智者?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课堂教学,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找准角度,紧扣课标

所谓角度,就是指教师要正确及时地把握好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从课标出发,巧妙设计好课堂的问题。通过对课标的深入分析,在把握知识重难点的基础上,有目标性地设计出高水平的问题。二是从学生出发,选准角度,提出问题。教师要积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状态,如疑惑不解、精力分散等等进行及时把握。三是从问题出发、适时调整问题角度。问题设置的角度应立足于学生的疑惑处、教学的关键处、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历史事件的比较处、规律的探索处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关系的问题,不但使得教师的提问有针对性,也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探究。

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中“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时,笔者在课堂提问前就深入研究了课标要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课标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标要求探讨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政治精英个人品质对历史发展的特殊作用。对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多年来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评价,可以说这块知识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如果处理不当,问题设计不合理,仅仅按照书本的知识点进行宣读讲解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渴望交流的兴趣和信心。

于是我先问学生:“你们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如何?能用史实说明吗?”有学生认为,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得到恢复,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也有学生认为,当时美国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还有学生认为,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接着我又追问:刚才你们是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明新政的效果,评价一种政策、措施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大家想一想,对新政以及罗斯福本人的评价,还有其他的角度吗?学生一时陷入沉思,因为书本上主要强调的是新政的积极作用,学生这时很难回答。针对学生的疑惑处和教学的关键处,笔者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了四种对新政截然不同的评价。

材料一:多数民众认为,新政提高了弱势群体的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材料二: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材料三:政治异见者认为,总统的权力急剧扩大,与此相对应,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权力受到削弱……罗斯福的一系列新政立法都为行政干预司法开了恶劣的先例。

材料四:激进的左派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美) 布林克林 《美国史》和 (美) 福尔索姆《罗斯福新政的谎言》

接下来,我又通过设问让学生进行探讨:这些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假如你是罗斯福总统,面对这些评论,你会如何应对?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通过材料的展示和设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七嘴八舌地进行讨论,有人说新政时期征收高税收损害了富人的利益;有人说新政没有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而且大笔开支还会造成政府财政负担加剧;也有人说新政时期总统的权力过大,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等等。

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有学生说:“评价者的阶级立场、评价者代表的利益集团等等。”而后教师总结:其实不同阶级立场的人对新政的评价是不同的。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谓见仁见智,难以定论。评价者的立场、评价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政治的需要等等都会影响新政的评价。其实,不够正确或不全面的评价也有其合理和可理解之处,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再认识、再评价,有助于我们的认识更正确、更全面。

通过这种方式的提问以及探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避免学生在评价的时候出现单一或片面的观点。

二、把握难度,层层推进

把握难度就是在提问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的逻辑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认知上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后可以解答,又要使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果问题太难或过于容易,都难以达到对教学对话的理想效果。

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Ⅱ《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中的“如何认识新经济政策”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该政策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让学生对新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初步的认识,笔者首先展示一张数据 (见表1),让学生从数据中做到论从史出。

表1

笔者设问: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学生只要看书就比较容易得出: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的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和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此知识点学生不容易思考到,如果不进行比较的话,学生难以理解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里?

于是笔者又展示了两则材料,设计了第二个问题:这种“新”的做法与马克思原先的设想一致吗?它与之前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从该政策的做法中,你“嗅”到了一股什么制度下的味道?

材料五: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六: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知识的联系与比较,学生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新思考,是列宁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然而,当时俄国有部分人并不认可新经济政策,这些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无法理解新经济政策,认为新经济政策背叛了十月革命的理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是严重的倒退,有人指责列宁是在向资本主义过渡。

为了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求知的新高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发展商品经济,马克思是否一直都在全部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笔者又进一步展示了这样两则材料并继续追问:根据材料思考列宁的这种“退”是真的退回到资本主义吗?是真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吗?你怎么理解?

材料七: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通向共产主义经济的不可逾越的阶段,他在《资本论》中提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未来社会的产品经济三个相继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且指出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过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

——汤在新《社会主义社会和商品经济——澄清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解》

材料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

通过两段材料说明:马克思并没有一直否定社会主义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而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而已。列宁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文明的借鉴与吸收,这种做法更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创新。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当教师一步一步设问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了,这种一连串的问题设置既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新经济的实质以及特点,又能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挖掘深度,揭示规律

深度,是指课堂不能局限于浅显的提问,而要稍微超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首先让学生知道“是什么”,然后理解“为什么”,最后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浅显的提问,往往难以达到这些效果,因此在设问时应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要在恰当地时候引导学生挖掘事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对这种历史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借鉴。

这样的提问既能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把握其规律,更能让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过程中,打开思维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启发。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Ⅱ《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搞大跃进,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设计:

材料九:现在世界的形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苏联15年可以超过美国,我们中国15年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毛泽东

针对材料,我提问:“西风”和“东风”各指的是什么?毛泽东的言论反映出中共领导人当时什么样的思维?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西风表示资本主义阵营;东风表示社会主义阵营,说明了当时的冷战思维。”

于是我补充道:“是的,冷战思维就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急切地希望国家面貌发生迅速改变。人们想到既然苏联能够赶超美国,中国为什么不能赶超英国?近代中国一直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超过帝国主义而快速发展经济就成为了当时领导人的政治观念。”

然而,经济建设并非那么简单,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跃进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心理,笔者又进一步展示了两段史料:

材料十:“多穗高粱真正好,多穗高粱出高产,一个大马拉一棵,累得马儿通身汗,社会进展如火箭,粮食打的堆成山。”“一棵白菜五百斤,上面站个胖妹妹;鱼苗撒下千万条,条条养得扁担样。”

——大跃进时期的民谣

材料十一:1958年2月,冶金工人孙德和说:“我们有优良的条件在短期内提前完成毛主席提出的赶上或超过英国这一口号。”安徽寿县有位63岁的老工人,连续干了两天两夜,干部劝他休息,他却严肃地说:“共产主义不是快到了吗?难道你们不让我们快点到达共产主义吗”

——王光银《大跃进时期群众特殊社会心理探析》

继续设问:当时的社会民谣反映出民众什么样的愿望?群众的愿望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历史事件的背后说明了什么?我们今天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吸取哪些教训?

通过将材料与问题环环相扣,逐步引导,说明了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是毛泽东的个人愿望,也说明了人民群众对于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急切心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正因为如此,大跃进才能在全国响应。

最后的设问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特殊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还应让学生知道:历史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启示和教训,那就是今天我们再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关注热度,贴近生活

热度,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社会问题、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历史具有一次性特征,逝去不回头,但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历史是死历史,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将历史教育贴近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时,才可能激发出学生探究历史的内在愿望和兴趣,历史教学才能让学生与历史的心灵进行对话。

教师在设置这类问题时,可以补充新材料,创设新情,适当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向“权威观点”挑战,使学生有话说,有话敢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如在讲述《祖国统一大业》中“两岸关系的发展”时,笔者进行以下的问题设计:

材料十二:由于台湾问题的独特性,中国谋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只是相对有利,国际体系中的许多变迁对两岸关系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挑战始终存在。

——林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因素分析》

针对材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又面临哪些挑战?经过讨论后,有学生认为,两岸经济贸易的密切联系以及大陆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等等都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学生认为,台独分子的不断破坏、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等会破坏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允许学生对问题有多种解释或结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接着我又通过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探讨。假如你是大陆派到台湾的使者,面对当前的形势,你会从哪些方面来维护两岸的和平与发展?假如你看到不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你应该怎样进行应对和化解?

这些问题都是借助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生了解到两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一方面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就对话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有效提问作初步探讨,至于对话教学理念如何合理使用才能高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如何让有效提问进一步促成教学的对话,目前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在目前获得了很多教师的认同和响应。基于对话的理念指导下,现代课堂教学行为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课堂提问中如果教师能把握以上四个“度”的话,相信对话教学可以让高中历史课堂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才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而成熟的认识论和世界观,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艺术。

[1]童国嘉.有效教学对话的基本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0,(11):27.

[2]郑金洲主编.对话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3.

[3]陈仲丹主编.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94.

[4](巴)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的教育学,顾建新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0.

[5]于西友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9:205.

(责任编辑:赵静)

郝绪兵,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新政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政”爆款第一车?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新政不是“半夜鸡叫”
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