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生语文高考成绩的城乡差距

2017-06-12李东芳

关键词:城乡差距

李东芳

摘 要:从语文高考的成绩看,城市学生无论在语言文字应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农村学生。缩短这种差距,要在教育制度、政策上从“城市中心”转向“反哺农村”,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并改变语文高考命题的城市化取向。

关键词:语文成绩;高考命题;城乡差距

对某省2009—2014年高考语文成绩的一次抽样统计显示:城市学生(指户口在城市的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指户口在农村的学生);在成绩较好(100分及以上)的学生中,城市学生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1]城乡学生语文学习上的这种差距也延伸到高等教育,其较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高校中文类专业的学生以城市学生为主。

针对学生语文高考成绩的城乡差距,学者们进行了很多探讨,希望寻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以下是笔者疏理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结合自身调查分析的结果作出的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一、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城乡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政策造成的影响

首先,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制度根源。其次,“精英化”教育政策取向如重点学校与示范性学校政策的实施,导致教育资源(如经费、优质教学设备、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等)大量投入到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大多集中在城市),加剧了城市与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失衡,加大了城乡教育在办学质量上的差距。此外,目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学生自身差异造成的影响[2]

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农村学生方言口音比较严重,语文教学不够规范,导致他们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混淆的词等的掌握不如城市学生。

在古诗文阅读方面,由于古诗文在日常生活中已不用,所以它要求學生既要熟练掌握课本上的文言文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量。考试既考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也考对文言句段文义的理解,而且所选文章都不是课本上的。农村考生除了课堂上的学习,课外阅读较少(缺少材料,也缺少指导),这就造成了在文言文阅读上的差距。

在现代文阅读方面,首先,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选材很广泛,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又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类论文大多介绍一些高科技和新的科学发现,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文艺学、教育学、文化学等方面,这些东西离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由于农村学生在阅历和见闻上都不如城市学生,自然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也要困难一些。其次,高考侧重于对文中词语、句子、段落意义的把握与感悟能力,对有效信息的筛选、提炼能力,对全文主旨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而且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要具备这些能力,除了要熟悉文章内容外,还要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这显然对农村学生不利。

在作文方面,首先,当前的考试大多考查材料作文,学生必须以材料为话题。其中的很多材料,农村学生不熟悉或者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加上阅历有限,因而也就没有多少素材去写这类作文。其次,作文的命题越来越紧贴时代的发展,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但这些所谓时代的话题多是城市社会的话题,农村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没有城市学生深刻。

(三)教育差异造成的影响

一是教学资源上的城乡差异。首先,经济状况好或成绩好的学生往往选择城市的学校,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广大教师在选择任教学校时会优先考虑城市学校,因而优秀教师大多留在了城市,而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被挤到了农村学校。当农村教师成长到优秀教师标准的时候,又会想方设法涌进城市。所以,城乡学校在整体办学质量上难以达到均衡。

二是教学理念上的差异。近年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学条件与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得语文教学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农村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农村教师往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普遍仍沿袭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

(四)家庭背景差异造成的影响

农村家庭的文化条件、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等因素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其子女的语文学习效率和效果。

一是城乡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影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相对而言,农村父母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较少;并且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不少农村学生的家长对于子女上学的意义和价值感到迷茫。城乡学生父母教育观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农村学生的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出于对自身地位的认识,以及对客观可能性的认识,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主要选择一些教育质量普通的学校。“没有过高的要求,随大流赶上中等程度就行,也不指望他将来出国留洋光宗耀祖了,能上个正儿八经的大学,只要将来不在家种地就行”,这是很多农村家长对子女期望的写照。

(五)高考命题造成的影响

一是当前的高考试题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过去所强调的勤奋刻苦在成绩中所起的作用不断下降,而教育条件与环境所起的作用不断上升,这显然对农村学生不利。

二是当前的高考试题在情境设计上明显具有城市化偏向。与教材的城市化相对应,试题的情境设计与城市生活结合得更为密切,而与农村的现实生活脱离更远。

二、对缩短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城乡差距的建议

(一)教育制度、政策要从“城市中心”转向“反哺农村”

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教育差异突出。因此,消除城乡教育差异,首先得从改进教育制度、政策入手,摒弃原有的“城市中心”取向,转向补偿农村。目前,国家也正在作出努力,确立了“城乡均衡”的教育发展理念,并通过调整农村教育的供给体制和实施对农村教育的特别性支持政策等方式,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资源共享

首先,改革教育投入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远程教育推广普及到边远地区与农村,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再次,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包括建立有效的教师调配机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师、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三)针对农村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信心。农村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相对城市学生偏弱一些,教师应该在课上课下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其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利用可能的视听设备来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建立班级语文辅导图书角开阔学生的视角,恰当地实行语文能力搭配分组学习以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再次,建立教师与家长定期联络的制度,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四)改变语文高考命题的城市化取向

首先,高考试题的命制应考虑各种因素,处理好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考查能力与客观公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减少试卷内容的城市化取向,保证试题的情境设计对城乡群体的公平。其次,高考试题的命制要考虑城乡学生在思维上的特点与差异,努力避免试题的功能差异。例如,城乡学生对活动情境的熟悉程度不同,科学情境和生活情境对城乡学生的影响也不同,农村学生在解决问题上更容易受背景不熟悉情境的影响,所以试题中不宜一味强调增加问题情境的比例。[□][◢]

(感谢李金波老师提供相关数据和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金波,杨军.高考成绩的城乡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考试,2015(12):19-22.

[2]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D].南京:南京大学,2002.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皖北城一体化建设研究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收入与物价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
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思考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制度变迁路径分析
基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分析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