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活动体验教学浅探

2017-06-12李谷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活动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李谷清

【摘 要】《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学活动要关注學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活动体验;教学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专项课题“班级评价模式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课题编号:GZJY2015-123)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09-02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主题精心设计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内涵

活动体验教学是基于经验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互动的交流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遵循学生活动体验特有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愿望。以下是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二、活动体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1. 课前调查体验,提升能力

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活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活动的时候,首先必须熟悉教材,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具有实践意义与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上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体验活动,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做好准备。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国制造”这一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在“寻找商标的国籍”基础上从经济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调查体验:调查身边的物品,寻找“中国制造”,完成调查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影响生活,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调查体验活动的设计还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前体验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还让他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调查,从他们的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方面去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课堂上学生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与学生交流分享。这种汇报、展示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通过丰富的课前体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还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 课堂活动体验,触动心灵

(1)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教材内容似乎远远不够,还需要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带动情感体验,内化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力求做到寓情于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道德认识,从而形成道德行为,提高育人实效,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例如,在“我的家庭生活”一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课前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了解父母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了解家庭开支等。在课堂上交流这些事例,笔者抓住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家庭温暖,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疼爱和照顾,从而激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从内心深处发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激发学生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活的良好动机。

(2)游戏体验,以动激趣。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无疑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注意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收获感悟,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人三足”的游戏,让孩子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学生知道要想走得快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合作密切、互相帮助、扬长避短,才能取得好成绩。

(3)情境体验,感知感悟。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情境材料,将其运用到品德教学中。在教学中,笔者灵活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使创设的情境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例如,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诚实的重要意义,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然后,笔者将学生分组,合作编排小品《失去诚信之后》。在此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可,发现学生之间合作非常顺利,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探究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重要性,感悟到践约守信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课外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1.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例如,教学“逛超市”一课后,笔者布置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逛一次超市。在购物之前,先做一个家庭小调查,家里需要些什么?父母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通过超市购物,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与购物相关的知识,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文明购物,更懂得了按需购物的重要性。课后的家庭实践活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现课堂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育目的。

2.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品德课堂教育的延续与发展所必需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展小宣传、小建议等活动。延伸活动是对课堂的深化,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中开展活动体验教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加深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信心,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成长;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逐渐成长。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对道德情感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沈新锐.“快乐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174.

[2] 邱伯聪.论“快乐体育”本体理念的体验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1):30-33.

[3] 丁元斌.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得心应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61.

[4] 李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学生生活有效链接的实践研究[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8):5.

[5] 左雪琴.浅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创新教学[J].考试周刊,2014,(89):120.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活动体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关注活动体验助力知识建构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解析
以“活动体验”式德育塑造丰满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