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瓶颈探析*

2017-06-10鲁小波陈晓颖王万山赵恒德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6期
关键词:辽宁省景区旅游

■鲁小波 陈晓颖 王万山 赵恒德

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瓶颈探析*

■鲁小波 陈晓颖 王万山 赵恒德

根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与体验效果将旅游景区分类为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融合型6类型及15种类,并对辽宁省及其所辖地区的旅游景区类型进行分析显示:辽宁省的景区比较齐全,并以观光型景区为主,14地市可以划分为景区类型完整,比较完整,不完整和类型集中四类地区。在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突出地方特色,完善景区类型,适应市场变化,突破传统观念,挖掘景区内涵等。同时也存在着景区数量少、规模小,体制机制滞后,景区发展缓慢,创新不足,分布不均、合作不利,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辽宁省旅游景区的深入发展。未来需从四方面入手解决问题:(1)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景区;(2)深化体制改革,释放旅游活力;(3)构建人才队伍,创新景区建设;(4)均衡旅游项目,地区合作发展。

旅游景区 辽宁 类型 建设经验 问题 对策

国外的景区定义为一个指定的长久性的、由专人管理经营的、为出游者提供享受、消遣、娱乐、受教育机会的地方,应该是有特色活动的地点、场所或集中地,是能够被界定和经营的实体。国内旅游景区是指在地理上有明显的界限,由若干个景点组成,供游人逗留、休息、参观的场所。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是中国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在景区结构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都是有关旅游景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空间结构研究,如黄远水(2010)对福建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郭凌(2015)对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张佳云(2016)研究了新疆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过程,朱邦耀(2015)对吉林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研究,余洁芳(2015)研究了云南省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王明利(2013)对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开展了研究,俞金国(2014)分析了辽宁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然而,对特定区域范围内如省域、跨省区域、全国范围内旅游景区类型结构的研究至今鲜有人问津。辽宁省在旅游景区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深层原因分析,为其在“十三五”期间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经济结构、带动就业、改善环境等积极作用,带动辽宁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其它地区的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借鉴经验和发展思路。

旅游景区类型划分方法

旅游景区的分类方法较多,比较典型的有3种。第一种功能分类法,主要根据景区的功能、目标和管理方式来划分为经济开发型和资源保护型两大类,前一类又分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两种;后一类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历史文物保护单位4种,这样划分便于人们管理和研究。第二种旅游景区的分类分方法称为专业化分类,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现代游乐营区和其他类4大类和16种具体景区。第三种分类结合旅游活动与旅游产品具体内容,针对旅游景区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游客参与程度,概括为“游客体验分类法”,表1。

表1 旅游景区的“游客体验”分类

根据游客参与旅游活动的方式及体验程度,可将旅游景区划分为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融合型6大类,15个具体类型,以下据此分类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6市的旅游景区进行分析,以便探析其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辽宁省旅游景区类型划分与结构研究

(一)辽宁全省旅游景区分析

从总体情况来看,辽宁省旅游景区拥有6大类15个类型的所有类型,类型比较齐全。在6大类中观光型景区最多占总数的39.31%,其他的依次分别为融合型、心理型、知识型、休闲型和体验型,占比重分别在15.56%到8. 6%之间,相差不大。在15个具体类型中自然风景区为最大的占总比重大30. 04%,其他比较多的分别为宗教寺庙、博物馆、历史遗迹占比分别为11.86%、10.28%和9.88%。数量最少的景区类型为动物园、植物园、影视基地占比都为1.19%,其他较少的为旅游演艺和工业旅游景区占比都为1.58%,表2。

表2 辽宁省旅游景区结构情况

(二)辽宁省14个地市旅游景区分析

从6大类景区结构来看,辽宁省14地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各类景区兼备型,6大类旅游景区都有,包括沈阳、大连、抚顺、本溪、辽阳5市;(2)憾缺型,缺少某一类型的景区,包括锦州、铁岭和葫芦岛3市;(3)双缺型,缺少两种类型的景区,包括鞍山、营口、盘锦和朝阳4市;(4)集中型,绝大多数景区集中在一类上,缺少3类以上景区类型,包括丹东(山林观光型)、阜新(宗教心理型)2市。进一步从15个具体景区类型结构来看,辽宁省14地市旅游景区从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范围来看,各地都有或多或少的景区类型结构不完成,表3。

表3 辽宁省各地区各大类旅游景区比例对比

从15个基本类型的角度来看,(1)沈阳、大连的旅游景区类型基本完整,缺少的景区类型非常少,仅为2个,总结为景区类型完整型地区;(2)本溪和辽阳缺少6种,为景区比较完整的地区;(3)抚顺缺少7类型,具备8类,为略胜一筹的欠缺型地区;(4)铁岭、朝阳和葫芦岛有7类型景区,为略逊风骚欠缺型地区;(5)鞍山、锦州、营口仅有6类,为欠缺较多类型的地区;(6)丹东、阜新和盘锦仅有3或4类景区,且绝大部分景区集中在某一类上,如丹东80%的景区集中在自然风景区、阜新50%景区集中在宗教景区、盘锦50%集中在自然风景区(滨海湿地),为景区类型集中型地区,表4。

表4 辽宁省各地区具体类景区比例对比

(三)辽宁省及其14地市旅游景区结构类型总结

全省来看,辽宁省旅游景区拥有6大类15个类型的所有类型,类型比较齐全,观光型景区为主,占全省旅游景区总数的39.31%,但低于全国5A级景区中观光型的比重(63.88%),说明比全国平均状态来说,辽宁省旅游景区结构相对均衡。在辽宁省所辖地市中,旅游景区结构类型及其数量存在差异。沈阳、大连2市旅游景区数量多,景区类型结构比较完整,属于景区类型完整型地区。本溪、辽阳和抚顺的景区数量一般,小类有欠缺,但6大类比较完整。铁岭、朝阳、葫芦岛、鞍山、锦州、营口景区类型一般,大小类型都有欠缺,属于景区类型存在不完整性地区。丹东、阜新和盘锦的旅游景区高度集中在1~2种类型上,缺少类型较多,属于景区类型集中型地区。

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的经验总结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是景区建设的高明之举,模仿、照搬、复制其他景区,形成景区雷同是景区发展的大忌。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比较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与思想,如沈阳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大连市建设有丰富的旅游度假区,鞍山打造千山为主的旅游体系,抚顺市满清遗迹为其景区亮点,本溪市和丹东市的山林旅游为优势,锦州市以历史、红色和宗教景区为亮点,营口市以近代商埠历史文化和温泉是其特色,阜新市藏传佛教旅游景区丰富,辽阳以凸显东北地区历史的景区为主,盘锦市被称为“湿地之都,生态盘锦”,铁岭自然风光和朝阳的历史古迹都为各自特色,葫芦岛“山、海、城、岛”为主。

(二)类型齐全

辽宁省范围内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涵盖了观光型、知识型、体验型、心理型、休闲型和融合型6大类及15个具体类型。因此,辽宁省旅游景区的类型比较齐全,且与全国5A级旅游景区类型结构比较基本趋势一致,符合全国旅游景区发展方向。辽宁省旅游景区自然与人文兼备,观光与度假俱全,知识与体验相配,心理型宗教景区丰富,融合型新兴景区蓬勃发展,可谓景区类型齐全,景区内容丰富多彩。

(三)与时俱进

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起步的我国旅游业,30多年的发展,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休闲、度假、心理安慰(宗教祈福)、健身锻炼、乡村体验、知识增长等方面的新需求。辽宁省在市场导向型旅游产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努力,逐步发展建设了一批滨海度假、温泉疗养、山林休闲、乡村体验等景区,打造了玉佛苑、青岩寺、望儿山、觉华岛、海棠山等区域有一定知名度的宗教景区,还发展了以丹东大梨树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连金石滩马拉松为典型的体育旅游,美食旅游及旅游购物。这些都是市场导向型旅游景区,具有较好的市场认知度。

(四)创新发展

辽宁省一些旅游景区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创新”的思维,主要体现:(1)主题创新——知青总部;(2)营销创新——青岩寺;(3)融合创新——闯关东影视基地,铁岭的——象牙山庄(《乡村爱情》),朝阳的清风岭(《中国地》),盘锦的上口子村(《金色农家》)等;(4)业态创新——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5)市场创新——大连香洲颐家养老社区。(6)体验创新——抚顺的“辽沈战役景区”以实景表演。

(五)挖掘内涵

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重视景区的内涵建设,遗迹旅游充分展示我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曲折的历史发展,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建设富强的祖国。红色旅游可让游客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都市旅游让游客从心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生态旅游不仅是观赏、游玩,更重要的应该发挥“环境教育”的核心作用,让游客深切体会地球环境保护的危机。各类宗教景区不仅展示宗教文化,更重要的是劝人向善。

辽宁省旅游景区类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景区数少规模小

截至2015年末,辽宁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53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处(2017年4月增至5处),辽宁省的5A级旅游景区数量无论按照土地面积、地区人口数量,还是按照地区经济规模或地区人均经济水平都远远少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在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中排名21位(与黑龙江、广西、贵州一样多)。辽宁省旅游资源被分割为不同的小景区,规模小,内容单一,散、乱、小的问题突出。

(二)景区管理艰难

旅游景区管理体系不完善具:(1)没有将所有的景区纳入管理范围之内。除了国家A级旅游景区(5A到A五个层次)之外,更多的景区处于“逍遥自在”的状态。(2)旅游管理部门组建时间短,地位低,管理工作很难开展。旅游景区管理涉及相关部门多。(3)管理方法落后,先进技术置若罔闻。

(三)景区发展缓慢

辽宁省对旅游市场的适应仅限定在表面,没有进一步深入适应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市场细分,当前旅游市场需求已进入个性化、定制化和动态发展的阶段。另外,对市场群体的需求、时间、服务、营销被忽视,综合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2015年辽宁省及其范围内的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北、沈阳经济圈的旅游接待和旅游收入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

(四)景区创新不足

受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现象的影响,体制机制不活,经济发展低迷,人才流失严重,旅游产业地位不高等的不利因素制约,辽宁省范围内的14市及三大经济板块和总体的旅游景区的持续创新能力不足,旅游景区与旅游产品创新发展速度慢、效率低,逐步被其他地区赶超,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因为缺乏新亮点、新吸引物、新产品等,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

(五)景区分布不均

辽宁省旅游景区发展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均,从国家A级景区来看,沈阳市拥有54处,大连市拥有39处,两市合计93处,占全省的36.76%。比较少的营口市和盘锦市仅有8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仅为沈阳市的14.8%。旅游景区在辽宁省的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基础相差悬殊、规模不在同一级别导致辽宁省各地在合作中处于不平等地位,合作很难有效实施。

(六)专业人才缺乏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缺乏活力,城市建设也不理想,旅游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培养方面虽有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渤海大学等20多高校培养旅游管理硕士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以及30多所高校培养旅游管理本科生,但绝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外地就业,流失严重,留在辽宁省的屈指可数,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的部分地区如锦州、丹东的旅游管理毕业生90%以上都流向外地,导致地区旅游专业人才短缺。

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资源打造精品

针对当前辽宁省旅游发展中旅游景区缺乏精品、影响力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的现状,未来发展中重视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和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辽宁省旅游精品和特色品牌,从而逐步提升旅游景区的层次,提高影响力。根据各旅游组团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基础,应积极筹建20多项申报世界物质遗产,数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0~40处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

(二)深化改革释放活力

辽宁省的旅游业顶层设计及管理机制问题突出,旅游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严重影响旅游景区建设的活力。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成为重中之重,在资源管理、规划、项目审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管理、企业管理、执法等方面亟待进行深入改革。第一,旅游管理体制深化改革须遵循旅游业的规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国际旅游开发与游览惯例。第二,注重协调各个相关行业的关系,强调划分管理职能部门的责权。第三,构建多元化管理主体,完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明确部门的职能,大力推动旅游企业发展,发挥其在旅游业的市场主体中的作用。最后,对旅游行业协会加强建设。

(三)人才建设带动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辽宁省各市应该多措并举,采用高端引进、委托培养、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措施,建设旅游人才队伍。首先,根据发展需要编制科学的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其次,构建完整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再次,建设旅游智库。最后,构建旅游人才贡献奖励体制。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在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借助旅游创新提高旅游景区水平是增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地区均衡与合作发展

旅游扶贫和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是辽宁省旅游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辽宁省旅游战略要重视辽西、辽北地区这些落后地区的旅游业,采取措施实现对辽西、辽北地区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辽宁省旅游景区要实现地区均衡与合作需要突破当前的“行政壁垒”、“体制壁垒”、“企业壁垒”、“心理壁垒”,真正实现自下而上,从小到大的旅游产品合作体系,才能促进辽宁省旅游景区的有效合作和整体优势发挥,打造强有力的旅游地带。加强合作,消除当前“条块分割”逐步促进企业有效合作,地区间无障碍,发挥整体地区旅游的综合效益。

参考资料

1.余洁芳,王嘉学,许路艳等.云南省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J].江苏商论,2015(8):56-59.

2.王明利,陈能,黄昊.中国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3(2):101-103+11.

3.俞金国,张素景,王枝.辽宁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旅游研究,2014(1):76-81.

4.李悦铮.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0(1):46-50.

5.史晓玲.论我国资源保护型景区产品的有效供给[D].厦门:厦门大学,2005:4-7.

6.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2-33.

7.马勇,李玺.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3.

8.张凌云.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7-10.

9.阚如良,邓念梅.新编旅游景区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7.

10.周玲强.旅游景区经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3-16.

11.鲁小波,陈晓颖,马斌斌等.从类型结构角度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景区建设经验[J].河南科学,2016(12):2105-2111.

12.鲁小波,陈晓颖,郭迪.促进区域平衡的辽宁旅游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43-50.

13.左冰.旅游竞争优势战略:旅游业发展的新战略观[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5):62-65.

14.徐淑梅.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6-60.

15.鲁小波,陈晓颖.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服务质量问题与对策[J].海洋经济,2015(2):47-55.

16.鲁小波,陈晓颖.辽宁旅游发展的空间对比及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45-248.

鲁小波,渤海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方面的研究;陈晓颖、王万山,渤海大学旅游学院;赵恒德,辽宁理工职业学院管理系)

责任编辑:陈秀丽

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一般项目“从类型结构角度分析辽宁省旅游景区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对策”(2017lslktyb-022);2016年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编号:WMYC20165-1011)。

猜你喜欢

辽宁省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