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味”

2017-06-08李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活味

李明

【摘要】数学教学既提倡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又注重体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片面讲解纯数学知识都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中的数学要兼顾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儿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我们充分巧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构建充满生活味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中的数学 儿童现实生活 生活味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83-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一、紧扣生活与知识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学习材料的兴趣。我们不能硬将课本中的公式,规律……硬塞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就完全失去了数学本身的魅力。因此教学时,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如学生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第一次接触12+8×3这类题目时,“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再做加法”教师是直接把运算顺序告诉学生,还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其效果大不一样。笔者在新授这一内容时,分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展示生活情景,出示一个标价12元的铅笔盒和1本标价8元的书,询问“这两样物品多少钱?”。然后又出示2本书,标价也都是8元,询问“现在这些物品多少钱?”学生列式是12+8+8+8或12+8×3。第二步,讨论"12+8×3"怎样算?有的学生说先算12与8的和,再乘以3;有的说先算8与3的积,再加上12。经过讨论,当学生意见趋于统一时(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结果推算运算顺序)。教师立即又追问:“为什么先算8与3的积,请根据具体事例说明。”最后学生搞清楚在计算两种不同的物品的总价时,首先要分别知道书和铅笔盒各多少元,然后再计算他们的总和。第三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运算顺序,而是又一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购买两种物品的情景,和计算总价的方法,在具体事例中,让学生抽象概括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这种紧扣生活与知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使获得的知识具有生命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使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巧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的实际,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引导他们解决新的数学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好数学。

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从感性思维慢慢进入到理性的思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

三、巧用生活中的“美”,诱发学生学习热情

华罗庚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钦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翻开数学课本,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映入眼帘。

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启发学生采取用纸剪、在钉子板上拉、用水彩涂后对折等办法“做”出轴对称图形。特别是结合我国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安排实践活动《奇妙的剪纸》,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创造才能,引导学生欣赏图案、图片的对称美,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当学生举起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每个人的心里都是美滋滋的。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学科,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数形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万千事物的绚丽画面。

四、布置操作性作业,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为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搭建练习的平台,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布置可操作的作业——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如教学一年级《认钟表》之后,让学生设计自己星期天一天的作息时间,从起床、睡觉、到学习、玩耍等几个方面,从而可巩固学习的知识,也能够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时间。

如教学一年级《分类》的内容之前,可以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同学们回去观察一下,超市在摆放物品时有什么规律,然后在課堂教学时,再出示一些超市的画面,如服装超市、糖酒超市、文具超市的画面,让同学们结合自己回家逛超市的情形,想一想超市的阿姨们在摆放物品时有什么特点?从生活中学来的数学知识,就可以一下子打开同学们的话夹。

如学习了《厘米》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电器的长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并比一比家里谁最高?

再如学习《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去购物,并记录自己买了什么东西,用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等等。

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彭小虎,陈会忠(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读.南京晓庄学院.

[3]王策.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关注的几个关系.数学教育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生活味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英语课堂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初中英语课堂
打造“有味道”的高中政治课堂
用生活事例解释高中概率统计中的某些原理
让作文具有“生活味”
化百炼钢为绕指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