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辛的本草考证

2017-06-08赵容许亮谢明尹海波张建逵邢艳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伪品本草纲目本草

赵容 许亮谢明 尹海波 张建逵 邢艳萍

细辛的本草考证

赵容 许亮*谢明 尹海波 张建逵 邢艳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教研室,大连116600)

中药细辛,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常用的中药。本论文主要是通常考证历代的本草著作,对细辛的药名由来,细辛伪品,产地采集,药性,功效主治,使用注意进行考证及总结,并且与药典相对比,以期得出的结果为以后细辛的现代研究提供基础理论。

细辛;本草考证;中药材;源流;中医古籍

细辛(Asarum)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 Fr.Schmldtvar.mandshuricum(ms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sieboldii Miq.var.seoulc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 Miq.)的根及根茎,辛、性温,具有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的功效,用于风寒、感冒、牙痛、头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咳喘[1]。细辛最早记录于《山海经》中,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本文根据时间的演变,查阅历代重要的本草著作,对中药细辛进行本草考证,从而为现代临床应用传统中药提供历史依据。

1 药名由来

细辛最早记载于《山海经》[2]中,被称为“少辛”。“细辛”一词最早来源于《神农本草经》[3]记载,“一名小辛”。《吴普本草》[4]记载“一名细草”。《广雅疏证》[5]的名字则为“细条”。其中“少,小,细草,细条”都是根据其的形状命名,而“辛”则指的根的味道—辛味,《梦溪笔谈》[6]记载“极细而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而到了《本草图经》[7]中,则明确解释对其名字进行了解释:“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由此说明,细辛自古就是一味常用中药,通俗易懂,可被大众接受,根的形状细,味道辛,故得名“细辛”,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详细的记载,说明自此之后,细辛的药用地位就已经被确定,并且被广泛应用。

2 细辛的形态

2.1 细辛正品细辛形态最早的记载于《吴普本草》中的引李氏文记载“如葵,叶赤色,一根一叶相连。”(如图2)《本草衍义》[8]中记载“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叶如葵叶,赤黑。”《本草纲目》[9]中记载“叶似小葵,柔茎细根,直而色紫,味极辛者,细辛也。”以上说明细辛的叶子如向日葵的叶子,根非常细而且柔软,根是直的,颜色是紫色的,根的味道特别辣,由于根细而且辣,得名“细辛”。

从以上我们知道,古代著作中记载的细辛,药用部位是根,根细,茎是紫色的,叶片外形似向日葵。现今用的细辛,都是基生叶,有的是一片叶,也有两片叶,叶片为心型(如图2)。

2.2 细辛伪品

2.2.1 杜蘅《博物志》言杜衡乱细辛,自古已然。细辛最早的伪品记载就是杜蘅,在《本草图经》记载中“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杜蘅春初于宿根上生苗,叶似马蹄形状,高三、二寸;茎如麦藁粗细,每窠上有五、七叶,或八、九叶,别无枝蔓;又于叶茎间罅内,芦头上贴地生紫花,其花似见不见;暗结实如豆大,窠内有碎子,似天仙子。苗叶俱青,经霜即枯。其根成窠,有似饭帚密闹,细长四、五寸,微黄白色,味辛。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本草衍义》记载“杜蘅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本草纲目》记载“叶似马蹄,茎微粗,根曲而黄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

2.2.2 鬼督邮《本草衍义》记载“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本草纲目》记载“一茎直上,茎端生叶如伞,根似细辛,微粗直而黄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邮也。”

2.2.3 徐长卿《本草纲目》记载“叶似小桑,根似细辛,微粗长而黄色,味辛而有臊气者,徐长卿也。”

2.2.4 白薇《本草纲目》记载“叶似柳而根似细辛,粗长黄白色而味苦者,白微也。”

2.2.5 白前《本草衍义》记载“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本草纲目》记载“似白微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

2.2.6 及己《本草纲目》云“似鬼督邮而色黑者,及己也。”及己,应是《本草纲目》记载的獐耳细辛。

《本草乘雅半偈》指出:“世人用细辛,不分真伪,繇辨之不早辨也。杜蘅、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种,根皆粗肥,反于细辛之细,五种亦多曲,反于细辛之直”,直接对《本草纲目》所述的五种伪品进行了总结。《本草述钩元》中简明扼要的记载“杜衡鬼督邮徐长卿白薇白前五种辛则横走”,直接指出了伪品与正品的区别。

从以上著作后,我们发现,细辛的伪品大多都存两个共性,①根细;②味道辛。但是,上述五种伪品在基源上,都是地下横走,直接说明了区别。古代本草中记载的常用伪品是杜衡,但是现在市场的常用伪品是白薇,白薇也是须根系,但是要比细辛的根略粗,最主要的区别是,白薇无辛味,辛味也是鉴别细辛与其他伪品的区别(如图3)。

3 产地与采集

3.1 产地细辛最早的产地是《山海经》中记载“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经现代考证,浮戏山应是现在河南巩义市。《名医别录》[10]云“生华阴”。《本草经集注》[11]“生华阴山谷”。《本草图经》云“细辛生华山山谷,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华阴地区产的细辛,一直到宋代,都被认为是最好的,即“华细辛”,华阴,华州,均在现在的陕西[12]。现代陕西地区仍是细辛的道地产区。

《本草经集注》[11]“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此首次提出,“东阳”—今浙江省金华市,“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高丽’今辽宁省东部(昌图、沈阳、营口一线以东)和吉林省南部(扶余、长春、抚松一线以南)至朝鲜半岛[12]。《本草乘雅半偈》总结出“出华阴、高丽山谷中者为上,今处处虽有,皆不及也。南阳临海者亦可用。”至此,说明高丽产的辽细辛也为正品药用细辛。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为华细辛与辽细辛,辽细辛现今的产量巨大,主要以辽宁地区为主,新宾县为主要的种植基地,年产量大约1000吨,有很大一部分都出口韩国。

3.2 采集《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都记载“二月、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品汇精要》[13]云“时(生)春生苗。(粟)二月、八月取根。”查阅历代的本草,都是如此记载。

根据古书的记载,细辛为二月、八月取根,但是现在,都是4~5开花,结果,收集种子,等到10月份开始大批量的采集。

3.3 炮制、用量及毒性始载于《本草经集注》“无毒,用之去其头节。”《雷公炮炙论》“凡使,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须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本草述钩元云“醋浸一宿。晒干为末用。”《本草品汇精要》“禁,不可多用。及双叶者,服之害人。”《本草纲目》“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寡耳。”《本草述》[14]“(修治)拣去双叶者,服之害人。洗净,去泥沙。”《本草备要》[15]“然味浓性烈不可过用(不可过一钱,多则气不通,闷绝而死,虽而无伤可验,开平狱尝治此,不可不知)。”《证类本草》[16]“别说云:谨按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细辛用。若杜衡之类,自应根据本性于用尔。又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关中或用此毒人者,闻平凉狱中尝治此,故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以不识多寡之用,因以有此。”

通过以上证明,细辛的炮制过程需去双叶,双叶有毒,仅用根部,无毒;而且限量,不可过钱,如果用的过多,就会产一系列的副作用。炮制方法多为煎煮:用瓜水浸或者醋浸。

4 细辛的药性

4.1 性味《神农本草经》云“味辛,温。”《药性论》[17]“味苦,辛。”《本草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散。”《汤液本草》“气温,味大辛,纯阳。性温,气浓于味,阳也。”《梦溪笔谈》“味极辛,嚼之习习如生椒,其辛更甚于椒。”由此说明细辛的性味就是辛温。

4.2 归经《本草纲目》云“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之药。”《神农本草经疏》[18]“入手少阴、太阳经风药也。”《本草求真》[19]“细辛(专入肾。兼入肝胆)。”《本草害利》[20]“入心肺肾三经。”

4.3 升降浮沉《本草品汇精要》曰“气厚于味,阳也。”《本草纲目》“元素曰,气厚于味,阳也,升也。”《本草择要纲目》[21]“轻清上浮而升。”所以,细辛是升浮。

5 功效主治

历代本草中最早记录功效的是《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名医别录》“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同是陶经景所著《本草经集注》增加了“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人患口臭者,含。”还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进行总结“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药性论》增加了“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日华子本草》[22]“治嗽,消死肌,疮肉。”《本草纲目》曰“帮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慝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本草原始》增加“润肝燥,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起目中倒睫。”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对比历代本草与《药典》对比,发现古代有一些特别的功效“明目,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治口臭,治口舌生疮,大便燥结,治倒睫。”可能是用现代手段研究后,是否更加明确了细辛的功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6 使用注意

6.1 证侯禁忌《本草纲目》“辛温能散,帮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慝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6.2 配伍禁忌《名医别录》“反藜芦、恶野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硝石。”

6.3 饮食禁忌《日华子本草》“忌狸肉。”《药性论》“忌生菜。”

7 细辛的本草系统图

将考证细辛的重点古代书籍列成图,如图1,下图仅列出了每个朝代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8 结论与讨论

经过考证后发现,华细辛,辽细辛是历代使用的正品,但是并没有详细记载汉城细辛。性味与归经与现代药典记录相符,辛,温。归心、肺、肾经。但是在使用注意方面,现在只记录了“不宜与藜芦同用。”而经过考证后发现“忌狸肉,生菜;恶野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滑石、硝石。”以及细辛的毒性与副作用,都是“炮制过程需去双叶,双叶有毒,仅用根部,无毒”以及:“用量不过钱。”

所以,经过本草考证后,明确了细辛自古就是我们常用的一味中药,而且药性药理方面研究的极为透彻,希望应用现代科学方法更加明确中药细辛的功效主治以及毒理毒性。

目前,在东北地区,主要以辽细辛为主,特别是辽宁省新宾县,以出口辽细辛为主,多为一根一叶,只有根入药,叶片去除,年收入上千万元,是该地区主要收入来源。本次考证的目的是弄清整个细辛从古代到现代各种著作中的记载,以前现在的应用,以便应用现代的技术更好的应用。

图1 细辛的本草系统图

图2 辽细辛的原植物图

图3 左:细辛正品右:白薇(细辛伪品)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图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30.

[2]山海经[M].张越.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290.

[3]神农本草经[M].万象文画编写组.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52.

[4]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9.

[5]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54.

[6]沈括.梦溪笔谈[M].河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383.

[7]苏颂.本草图经[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7.

[8]寇宗奭.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8.

[9]李时珍.本草纲目[M].卷13.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9:135.

[10]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8.

[11]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草木上[M].芜湖医学专科学棱柱印.1963:48.

[12]周祯祥.细辛本草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7,24(1):35-37.

[13]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M].卷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3.

[14]刘若金.本草述卷7[M].还读山房校刊本,1810:38.

[15]汪昂,本草备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3.

[16]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64.

[17]甄权.药性论[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6:21.

[1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2:238.

[19]黄宫绣.本草求真[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05.

[20]凌奂.本草害利[M].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47.

[21]蒋介繁.本草择要纲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73.

[22]日华子.日华子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7.

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 of Herba Asari

ZHAO Rong,XU Liang*,XIE Ming,YIN Haibo,ZHANG Jiankui,XING Yanp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Dalian 116600,China)

Herba Asari has been used a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nce ancient times.The paper is the usual research ancient herbal books,the origin of the name of the drug Asarum,Asarum adulterants,origin acquisition,properties,functions and indications, conduct research and concluded that the use of attention,and compared with the pharmacopoeia,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a view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future of modern theoretical research.

Herba Asari;research on materia medica;Chinese herbs;origin;ancient boo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1.068

1672-2779(2017)-11-0155-04

:杨杰本文校对:邸学

2017-01-06)

*通讯作者:861364054@qq.com

猜你喜欢

伪品本草纲目本草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白及粉及其混伪品
电子舌技术鉴别川贝母粉及其掺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