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天长市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坚持益民宗旨 巧做合作文章

2017-06-05

中国合作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益民成员土地

安徽省天长市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坚持益民宗旨 巧做合作文章

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本着农户“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在不改变士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权的基础上吸收村民以土地入股,将土地合理流转,集中种植,改变了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探索了一条解决当地因农业劳动力年龄老化、农业生产效率不断下降问题的路子,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搭建了好的平台。

益民村位于安徽省天长市金集镇,是安徽省、滁州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现辖31个村民组,总人口4300余人,耕地面积7000余亩。2008年4月,由翁基龙等11户村民牵头注册成立了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成员、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不断创新合作形式,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等方面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富有益民特色的发展之路。

顺应时代要求 组织农民合作

益民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农业生产以“一稻一麦(油)”为主,畜禽养殖业发展较早,是全市知名的养殖专业村。益民村属高岗地区,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塘坝淤塞,一到农忙季节,争水、争电矛盾突出,村干部为调处纠纷累得焦头烂额,加之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增加,种田比较效益下降。村内有个体私营企业19家,农民就近进厂务工,人均年收入是种田的数倍,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季节性抛荒现象增多。

2008年初,村“两委”开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大讨论,群众代表和党员提出成立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规模化生产的动议。村“两委”研究后,决定由从事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群众威信高的村党总支副书记翁基龙牵头,发起成立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付给成员每年每亩450斤稻谷,另外每亩折价0.08股(每股为现金5000元)参加二次分红,其他各种惠农补贴仍归原承包户所有。

目前,合作社成员已由当初的273户发展到现在的672户,流转农民土地面积由当初的2245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余亩,带动服务非成员农户325户。合作社先后累计投入255万元开展基础建设,现拥有大型收割机4台、大型拖拉机4台、插秧机60台、高端插秧机2台、小型拖拉机6台、农药机动喷雾器100台,小型泵站8座、农机仓库1座、办公室4间、烘干设备6组及储存仓库1座。

发展规模生产 综合效益初显

第一,经营效益不断提升。2010年,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4000多亩,实际产粮942万斤,除兑付成员每亩450斤稻谷外,实现经营收入479万元,合作社盈余46.1万元,成员分红43.5万元。合作社的盈余积累,为合作社自身建设和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造了条件。

第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成员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后,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男劳力可放心外出务工,女劳工在本村企业就近上班,全村农民务工收入增加20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不再分摊村民组长工资、农田水费、工差勤杂开支等费用。2010年,合作社成员户均增收1100元,高于非成员户收入35%。

第三,节本增产效益明显。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实行全过程统一经营管理,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生产环节,节约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节地,合作社采用统一育秧,原来需秧板田500多亩,现在只需50亩;节水,推广机插秧技术,用水量每亩只需原来的1/3;省工,人工栽插每人每天1亩地,而机械插秧每天25亩;省钱,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降低生产成本,农事结束后,大型机械及农技人员可对外服务创收;增产,合作社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每亩比非成员增产粮食80斤,每亩增收100元左右。

第四,综合效益影响深远。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依照章程管理日常事务,村组干部不再为农业生产季节矛盾费心,从而投入更多精力到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在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的成功示范和带动下,金集镇相继成立了芦柴新型农业合作社、鲍岗农事服务合作社、马塘农事服务合作社等,整组流转势头强劲,全镇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合作社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承担了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578亩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制度创新 丰富合作形式

首先,服务体现合作。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统一培训、统一购买农资、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等服务。为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合作社成立了机耕服务队、栽插收割队和病虫防治植保队,争取省农委2009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示范社建设项目,建立了专业网站、配备3名专职信息员,及时发布农业生产信息。合作社每年结合农时,开展6—10期技术培训,邀请市农业技术专家讲课。每年全镇机插秧现场会在益民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召开。理事长翁基龙赴日研修后,深受日本农业机械技术的启发,引进金子烘干机2组,解决了困扰合作社粮食集中收获没有晾晒条件、不能及时入库的难题。

其次,管理规范合作。合作社严格制定了章程,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合作社设立了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并形成一系列完善的管理制度。合作社每年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研究吸收成员及年度生产计划,理事会、监事会原则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并根据情况临时决定召开会议。合作社有专职财务人员3名,制定了盈余分配方案,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年度业务报告、分配方案经监事会严格审核,资产负债表、盈余及分配表报市农经部门备案,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监督指导。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赢得了成员的信任。

再次,社村互动合作。合作社的发展为益民村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离不开村“两委”的支持与配合。在成立之初,村“两委”积极配合宣传合作社的政策,动员、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到村组召开会议推动土地流转。同时,还为合作社基础建设提供土地、资金、技术服务,为合作社的不断壮大起到了关键作用。

最后,社企强强合作。合作社组织成员生产,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康盈米业有限公司对接,作为公司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按照企业要求选择优良品种,按生产规程操作,生产出的粮食全部交给企业,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收购。

此外,社社对接合作。随着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社的基础薄弱的短板日渐显露,在市农委、新农办领导的建议下,理事会研究决定,与省示范农机合作社——老港机插秧合作社对接再合作。老港机插秧合作社有成员34人,拥有各类大中型机械116台(套),专业农机手34人,在育秧、插秧、收割方面具有多年的经验。通过整合两社农机资源,由老港机插秧合作社提供服务,益民村新型农业合作社按面积付给低于市场价的服务费。目前,合作社农业生产机械化率100%。

发挥合作功能 致力健康发展

为促进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益民村现代农业五年发展规划》,确定了年度发展计划和目标任务。

第一,整合资源。合作社利用省农田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合作社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通过招商引进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目前200亩葡萄园、桃园已经建成。另外,合作社还争取了江淮分水岭项目支持,建设2500亩益民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第二,培训成员。积极创造条件,参加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并请专家到合作社培训,争取把成员全部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强化基础。继续抓好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最新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完善管理,提高服务功能。增购一批新型农机,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第四,创立品牌。总结合作社发展经验,创办或联办粮食加工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延伸产业链条,服务成员,带动周边农户,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合作社多次受到省、滁州市、天长市表彰奖励。

思考

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意义

发展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符合中央和国家关于加强“三农”问题的有关精神。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搭起了企业连接农户、产品连接市场的桥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作用。

第一,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的“三愁”,不知“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问题。现在有了专业合作社,种什么有专人指点、怎么种有专人指导、产品卖给谁有专人负责。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利于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降低单个农户的市场风险,农民可专心种田,便于农业实行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便于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第二,有利于提升对农业、农户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合作社一头联市场、一头联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由合作社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既可有效防止假种子、假肥、假药伤农坑农害农,又可推广优质、高效品种,普及农业科技实用技术,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木,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市场+合作社+农户=共赢”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第三,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不改变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更生产资料的隶属关系。既弥补了单个农户经营的不足,又便于组织,方便运行。合作社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的原则;坚持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坚持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坚持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原则;坚持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原则;坚持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的原则。

第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降低劳动强度,而且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使农民有更多机会进厂就业和外出务工经商。如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劳力可以在本地企业上班。既解决了企业农忙时用工紧张局面,也避免了外出打工的人员因农忙而来回的奔波。如果全村31个村民组都入社,将有2000多劳力投入到工业生产和外出打工。按夏、秋两季20个工计算,全村2000多个劳动力,就这一项全村能够增加农民收入200一300余万元。

第五,节地、节水、省工、省钱。节地:从育秧开始,秧板田户均按5分地算,全村秧板田就需500亩,而入社后合作社800亩地只需要秧板田20亩;省水:机插秧是薄水浅栽,是正常的人工栽插的三分之一的用水量;省工:正常人工栽种1天平均8分—1亩地,而机插秧1天至少栽20—25亩地;省钱:合作社从统一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到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均按最低价格收取,极大地降低一家一户的生产成本。

第六,较好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有了合作社的管理,村、组干部不再为组与组之间、户与户之间的沟渠、水、电、路等矛盾犯愁了,可以拿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领村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既提高村“两委”的工作效率,又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第七,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不再承担诸如队(组)长工资、灌溉用水管护费用以及工差勤务等生产和管理支出,这些都由合作社承担。

第八,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农民分散的承包耕地集中地由合作社管种,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实用技术的运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利于集中财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稳定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有利于做到土地优化组合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推行无公害化和标准化生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开展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

猜你喜欢

益民成员土地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爱这土地
看不见你的脸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