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志愿服务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2017-06-02钟良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志愿中学生价值观

钟良

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拓宽德育空间,有利于全方位地提升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从开发校内志愿服务岗位、共建校外社会志愿服务基地等方面,探索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途径,并从制度化、长效化、特色化等方面探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

一、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一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从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方面来说,中学生志愿服务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有效途径。13~18岁的中学生既处在叛逆期,也处在品德形成的关键期。故在中学阶段将德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发动学生无偿地为他人提供服务,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自我教育、优化社会环境等目的。中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自身的青春活力和生命力,在传递志愿精神中也实现了文明的传递。通过志愿服务,引导中学生用具体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就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不仅需要传播知识与技能,更要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德育工作是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志愿服务活动能使德育形式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变”:德育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德育过程由单向传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德育方式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接受,德育内容由枯燥的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体验、沉淀,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完成道德“思、行、意”的完美结合,而且拓宽了中学德育的空间,将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效地渗透到志愿服务全过程。

三是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新途径。就教育方面而言,中学生志愿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实践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学生在奉献爱心的同时,深入接触到社会实际和人民需求,感到自己“被需要”,唤醒了道德情感和奉献精神,促使自己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志愿服务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参与德育的过程,能达到帮助他人、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效果。学生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甚至提升了承受压力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

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全方位开发志愿服务岗位。在校内设立中学生志愿服务岗位,拓展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项目,调动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从教学活动、日常管理、体育艺术等方面开设学习辅导岗、心理疏导岗、图书管理岗、信息技术岗、教师助理岗等岗位,各岗位统一管理、各司其职,达到了“处处是志愿服务,时时是学习机遇”的效果。

二是整合校外资源,共建社会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区域化团建优势,完善供需对接机制,为中学生走進社区、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提供项目支持。走进社区:配合街道办、社区服务中心做好学校所在地的环保宣传和环卫清洁工作,大力倡导垃圾分类,及时劝解乱扔垃圾、乱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走进企业:与学校附近的地铁站、公司联系,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利用周末、寒暑假开展乘车指引、生产线体验、定岗实习等志愿服务。走进社会:与图书馆、交警队、老人院等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景区的优质资源,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

三、在中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方法

为高效地开展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特色志愿服务项目,探索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方法尤为重要。

一是管理注重制度化。为了使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开展,必须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分为招募、选拔、培训、评价和激励四大板块。招募机制:包括信息发布、营造氛围、申请人报名、志愿者面谈、岗位确认等。选拔机制:综合考察动机、技能、知识、经验、特长,以及爱心、恒心、责任心等。培训机制:主要有集中面授、实践培训和远程培训等,旨在了解志愿服务理念和提升服务技巧。评估和激励机制:依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认定记录的服务时间、服务成效进行必要的激励表彰,将志愿服务经历作为开展团内评选表彰的重要条件。

二是管理注重长效化。志愿服务活动不是某个时间段的特有活动,也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年级、某些群体开展的活动,而是一届一届传承下来的校园文化,更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也能自觉投入的活动。这种志愿服务精神已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和学生个人的理念相融合。学校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参与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乃至使志愿服务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

三是管理注重特色化。立足于学校办学特色,确立志愿服务方向,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除了在校内设立志愿服务岗之外,还要建立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尤其是校外服务活动基地。这是学生的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加强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校内志愿服务岗由分管校领导一抓到底,由团委教师具体负责;与校外志愿服务基地有长期合作协议,由专人负责联系。根据学校所属的街道或社区,联系当地老人院、幼儿园、医院、公园、图书馆、志愿驿站等,建立长期的特色合作项目,如“交通安全指引”“ 关爱留守儿童 ”“关爱空巢老人”“文明乘车”等。

四、结束语

当前,中学生志愿服务正在兴起,将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亮丽风景。可持续的志愿服务面向全体学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拓宽学校德育工作的空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鉴于志愿服务活动在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德育工作要与之有机融合,在“制度化、长效化、特色化”的大力驱使下,促进中学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高尚品格。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志愿中学生价值观
The Price of Beauty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