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规范行为的炼就

2017-06-02李晓东李益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间信念阶段

李晓东++李益

学校是一个规范性很强的场所,不可讳言,在一些校园里,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并不鲜见:教室里大声喧哗,教学楼、操场里相互追逐打闹,纸屑乱丢、口痰乱吐……一些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校园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也无益于安全、和谐、环保绿色校园的打造。

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少学校也出台了相关规定,教师也加强了管理,可是效果不明显:刚刚才制止了、教育了,可一转身他们又在追逐打闹了。为规范学生的行为,学校、教师也是颇费脑筋。

那么什么是规范?学生为什么容易出现不规范行为?炼就学生规范行为有何意义?又该如何炼就学生规范行为?

一、什么是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规范行为

所谓规范,通常是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学生行为规范就是指学校为了对学生的教育,而根据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明文规定的学生在校园里的言行标准。学生行为规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规范的形成应是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二,规范内容明晰、可操作;其三,规范具备积极的教育意义;其四,规范的实现需要规范主体认同,并形成规范信念。而学生规范行为则是指学生根据学生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要求的行为。学生行为规范是炼就学生规范行为的前提,炼就学生规范行为是学生行为规范实现的结果。

二、炼就学生规范行为的意义

首先,炼就学生规范行为是教育目标的要求。当前实施的新课程中的社会发展目标对人才培养規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直接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努力为人民服务……当前的教育一般是以集体教育的形式进行的,如果没有规范、制度、纪律作为教育的保证,那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制度规范意识,炼就学生规范行为,既是社会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的目标。炼就学生规范行为能够促进培养道德自律的学生,同时会促进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有助于建设和谐校园。

其次,炼就学生规范行为是当前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不规范现象还寻常可见,而这与人们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意识淡薄有关,也与学校规范教育缺失,学生不能形成遵守规范的信念有关。试想,没有规范信念的学生进入社会,极易受不良诱惑的影响,而滑入社会的反面。因此,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规范意识教育,炼就学生规范行为,对提高社会整体规则意识,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最后,炼就学生规范行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规范学生行为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遵守规范,不但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而且会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提高规范素养,有利于今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炼就规范:把遵守规范的信念植入学生心中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信念指引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为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学生形成遵守规范的信念,意义重大,并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信念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认识、体验、认同、实践形成习惯。要把遵守规范的信念植入学生心中,炼就学生规范行为,也要从这几个阶段来进行。

1.认识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学生认识到规范的意义或必要性。以“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园里追逐、疯打”这一规范为例。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一规范告知学生,而没有讲解学校为什么会制定这一规范的话,对学生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该规范,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告诉学生在校园里规范的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而除了直接讲解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校园规范活动的状态,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园规范活动榜样学校去参观;二是要给学生讲解校园里追逐、疯打就是校园不规范的行为,并把校园里追逐、疯打的画面与规范活动画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感知;三是要告知学生校园里追逐、疯打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并把事先收集到的校园里追逐、疯打事故视频等材料拿给学生观看。只有进行了这三方面的教育,学生才可能增加认识制定该规范的必要性。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强度低、不稳定,自觉自愿遵守规范的倾向性不足,在遵守规范方面容易受外力的作用,所以还需要后面的环节来强化和巩固。

2.体验阶段

在这一阶段,是通过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来体验和感受规范。一是营造校园规范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实际体验和谐有序活动的好处。二是通过校园规范和不规范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体验规范带来的好处与不规范带来的坏处。通过这种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升华规范认识。学校以前的学生大课间活动:学生蜂拥出教室,走廊、楼梯上拥拥挤挤,操场上松松散散,人声鼎沸。为了规范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学校除了加强对活动的组织管理、给学生提相关要求外,还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从中体验不规范行为带来的混乱,从心理体验因乱而不舒服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观看那些规范有序课间活动的视频,让他们体验规范活动带来的心理上的舒服愉悦感。通过这种心理体验的对比,强化学生对大课间系列行为要规范的认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规范课间活动行为。现在学校组织的学生大课间活动,学生自觉主动在教室走廊排队,按班级次序依次下楼,依次到操场指定位置进行活动。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行为规范有序,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获得前来学校考察参观的领导、教师、家长的好评。

3.认同阶段

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规范。认同规范后,个体不易受外界的影响,主动接受规范的约束。学生形成遵守规范的内在动机,是认同规范的关键,即要让学生遵守规范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为此,一是在上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学校规范的意义,比如对他们自身、他人、学校及社会的作用,利用团体或教师的启发催化学生的认同动机;二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如要求学生写言行反思日记、遵守规范的心得体会等来达到规范在学生心中的认同。

4.实践形成习惯阶段

对规范有了认同,还需要不断实践,强化认同,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达到自动化的效果。一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主动遵守规范;二是要鼓励学生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劝解和制止。当然,在此阶段,需要教师通过表扬等措施来强化学生对规范的遵守。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课间信念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围墙的信念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信念而非执念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