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本芭娜娜的“死亡世界”

2017-06-01刘莹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孤独死亡民族文化

刘莹

摘 要:《厨房》是日本当代女性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以《厨房》为开端,在吉本的一系列的作品中,其独特的死亡主题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在吉本的小说中她设置了非常多的死亡现象,这种真实而又平淡的死亡表明了她对于生与死的独特认知。本文将探索吉本钟情的“死亡世界”,寻求这种死亡主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吉本芭娜娜 死亡 孤独 民族文化

一、吉本与厨房

吉本芭娜娜,本名叫吉本真秀子,1964年7月24日生,东京人,是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的次女。日本大学艺术系毕业。毕业后一度在餐厅当服务员。1988年,她在餐厅里当服务生时所完成的《厨房》获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次年再度以《厨房》获泉镜花文学奖,成为书市上的畅销书。于是她在短短两三年间,完成《泡沫》、《哀愁的预感》、《Tugumi》(鸫)、《白河夜船》等多部作品。陆续获得山本周五郎奖、紫式部奖等文学大奖。1993年获意大利SCANO奖。作品畅销不衰,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备受世界各地读者关注。

《厨房》的主人公樱井美影,父母早逝,一直由祖父母抚养,中学时祖父过世,大学时唯一的依靠祖母也过世了,剩下了樱井孤独一人。孤独的她无法入睡,只有在厨房的冰箱旁边才能安然入睡,曾受到祖母关照的田边雄一与他的变性人母亲惠理子收留了她,在这个“变态”的家庭里,他感受到了温暖,慢慢地从孤独中走出来。

《厨房》能够获得成功,备受瞩目,这与吉本的创作特色是不无关系的。《厨房》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倾诉主人公的个人体验和思考。这与日本现代文学中的写实主义文学大多具有此等喜好与特征也不无关系。从《厨房》的整体结构上看,作者近乎独白式地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描绘得淋漓尽致,平白的同时却生发出细腻且引人入胜的共鸣。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形成了吉本芭娜娜特有的文体。简而言之,作家所传达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基本上用于内心独白式的治愈系小说。所以吉本才有“治愈系小说作家”之称。[1]

吉本在语言的表达上,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较多的使用了年轻人用语、流行语、外来语、省略语等,语法不规范的句子也偶尔可见。这让作品更加接近年轻人的世界。语言的通俗性,语言文学修饰上所用大量的口语体,都是其作品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也符合时下年轻人的情感世界。[2]

二、吉本芭娜娜与死亡

《厨房》的主人公美影一出场,死亡便接踵而来。父母早逝、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死亡永远是吉本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她的小说中死亡是无处不在的,轻易的死亡,大量的死亡,通常是故事情节还没正式开始,主人公就已经失去了至亲之人。《厨房》中,作者没有在写作技巧上独具匠心,而是通过一个平淡的死亡,奶奶的死亡拉开了死亡与救赎的帷幕。在死亡作用的把握和掌控方面,吉本有着超强的能力,把死亡当做生活日常来叙述,作为小说的切入点,这也是吉本死亡现象的通常表现形式。

死亡在日本文化与传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当然不同的民族对于死亡都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对待死亡也有不同的认知。可以说在日本文学中,死亡是一大主题,也是一大特色。在近现代的日本有名文学家中,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村上春树都钟情于对于死亡的探讨。他们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给人一种死亡的气息,一种沉重的、绝望的窒息感。甚至连同他们自己本人最终也是以自认为的完美的死亡形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是这种浓重的死亡气息在吉本的小说中却感受不深,她笔下的死亡是平淡的忧伤。一句简单的“祖母死了”没有任何的背景渲染和感情铺垫,就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自然的死亡之美感。吉本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不在于描写死亡本身,而是透漏出了面对死亡的豁然的人生态度。死亡──救赎──重生,一直就是吉本对于死亡的独特人生感悟,最终给与主人公以勇气,把人们带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3]

正是吉本笔下的这种现实与非现实的死亡世界,使人们从中获取了力量,其简短易懂的文笔,把好似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物带到了自己身边,受到了读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4]

三、吉本独特“死亡世界”形成的原因

1.民族“死亡意识”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对于死亡情有独钟的民族。“物哀”也是日本文学中所特有的审美意识。这种把死亡与美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意识,从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日本这个民族。自佛教传入日本,“生死如一”所强调的就是“死即是生、生即是死”这种矛盾统一体打破了传统对于生死的认知,奠定了日本独特生死观的基础。这也是现今日本仍然是自杀率最高国家的重要前提。中国美学家李泽厚所说:中国人“崇生安死”,日本人“惜生崇死”。“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种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死观,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生死的普遍的心态,他们对于死亡有一种病态的迷恋,这种生死观处处表现在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中。[5]

2.个人的人生经历

吉本芭娜娜有一个完整的四人家庭,父亲是很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吉本隆明,未曾亲身感受到亲人离世的死亡。初次刺痛她的死亡意识的还是小时候的漫画《妖怪Q太郎》,小时候的她非常热衷于这部漫画,并信以为真。随着故事的结束,年纪的增长,小时的玩伴“Q太郎”也消失了。芭娜娜自己也曾经说过“死最终都会到来,就如小时候的Q太郎最终也消失了。那时候的我很悲伤。”这是种跟死亡很相近的体验。这种死亡的意识便悄悄地潜藏在了吉本的记忆中。

进入高中之后,吉本整个人突然变得很封闭,不仅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来,连斗志也丧失了,每天过着游魂般的生活,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几乎什么事也不做。这种生活对于吉本来说如同死亡一般的体验。这段时间里,吉本接触了太宰治的文学作品,以及斯蒂芬·金的著作,文字的魅力令她深深着迷。太宰治和斯蒂芬·金都善于以死亡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进入日本大学艺术学院就读的她,终于脱离了高中阴暗的岁月,每天过得开开心心的。据她说:“是因为进入了最合适的学校,遇到了最合适的人的关系。”大学四年很快地就过去了,面临毕业的她,依然抱持著想要当作家的志向。因此,她试着写了短篇小说《月光阴影》作为毕业论文。这则短篇收录在小说集《厨房》里头。并于1988年,餐厅里当服务生时所完成的《厨房》获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成为书市上的畅销书。

可以说吉本芭娜娜的人生,虽然没有波澜起伏,但是沉闷的生活、无趣的人生到最后的豁然开朗、大获成功,都反复是由死亡到重生般的蜕变。正是这种人生体验,才使得吉本在小说的最后愿意给与主人公坚强生活的勇气。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我看来也好似吉本在向我们讲述自己的人生一样。

3.社会经济背景与文学大家的影响

吉本芭娜娜小说《厨房》的创作时期,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急剧膨胀、快速发展的时期。上班族整日加班,工作压力非常大。直至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年轻一代感受到生活的无力,而正值上学时期的学生也有了很深的漂浮感,孤独的意识笼罩在年轻人的心中,甚至对于未来失去了方向,正如同作者本身所经历的一样。

太宰治是日本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太宰治的作品对吉本芭娜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吉本接触到太宰治的作品之时,其文字的魅力一下吸引住了她,其37本著作,也被吉本芭娜娜一口气读完,甚至都无法将她的眼睛从书上移走。“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面对痛苦多难的人生,人类不会轻易选择死亡,可是活着,人也偏偏难以忍受在一个没有意义的现世中存活,向现世索求意义就成了人的本质冲动。”太宰治的小说中充满了恐惧感、虚无感,笔下的主人公寻不到生存的意义,而选择死亡。这种选择死亡的形式,也被看做是向自己的精神危机作出的意识反抗。

无疑,太宰治等文学大家对吉本芭娜娜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吉本的死亡却是平淡而又没有压力的出现,是人类自然情感的表现。吉本芭娜娜的小说就像一阵清风,吹开了人们心头的阴云,柔柔得抚慰人们内心的创伤。

吉本筆下的死亡没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感和颓废,没有锥心的痛苦,有的是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坦然。没有宏大的死亡场景的描写,有的是司空见惯的生老病死。他们的死没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却是作者以及主人公对于死亡意识的深刻反映。吉本笔下的“孤独与死亡”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手段,其作品中人物的死亡,是研究社会冰冷与残酷的象征。《厨房》的最后主人公终于走出了死亡的悲哀,开始全新的人生,她的这种正视死亡的勇气,给了读者们充满希望的未来,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阅.吉本芭娜娜的文学世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张玲.日本大众文学的发展与变迁[J]日本研究,1989

[3]韩程.现代人的绝望与救赎[J]广角镜,2016

[4]韩艳平. 从《厨房》的死亡主题看日本的民族生死观[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

[5]刘娜.从黑暗中寻找光明-读吉本芭娜娜 《厨房》[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

猜你喜欢

孤独死亡民族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