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手摇纺车研究

2017-06-01王朝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5期
关键词:木牌纺车插板

王朝阳

(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

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手摇纺车研究

王朝阳

(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

手摇纺车作为民间器具的一种,正在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文章以贵州黔东南高增村发现的手摇纺车为研究对象,从形态结构、功能、人机特点和视觉审美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手摇纺车的设计形式为现代设计提供的可能性。

高增村;手摇纺车;分析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手摇纺车作为民间纺线工具的一种,它是制布织衣前的一道工序,是将棉花搓成棉条后通过手摇纺车的运作使其变成棉线。

在中国古代,受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影响,纺线织布基本是女性的工作,现今,仍有偏远村落及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妇女及老人还在使用,除此之外手摇纺车已不多见。按照形态差别可划分为三个种类,为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和大纺车。而由于制作者和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不同,因此细节功能形态及操作上也各有差别。

手摇纺车发现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高增村,在高增村,现在用这种传统而又缓慢的方式纺线织布的人家也变得寥寥无几。本文以手摇纺车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尺寸结构、功能、人机审美等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手摇纺车的形态与结构

手摇纺车是由一块固定木牌穿插T形支架,再搭接若干木条组成圆形转轮后插接拼合而成。(图1)

手摇纺车从外形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主体转轮、T形支架和固定木牌。按照各部分的穿插关系又可细分为主体转轮(插木、插板、手柄、横条、麻绳),T形支架(主竖柱、主横柱),固定木牌(转线针、转钮、麻绳团、羽毛)。其中,每一个构件的存在都对应不同的功能和尺寸变化。

手摇纺车的整体尺寸为82cm×43cm×55cm。各部件尺寸形态分析如下:

1. 主体转轮区尺寸为52cm×43cm×52cm,由一根插木、两块插板、八根横条、一块手柄和一捆麻绳组成。在形态的组合上,各部件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包含了一块42cm长的插板和四根52cm长的横条,再由长度为43cm的插木横穿两部分,最后将长12cm的手柄榫接至插木的一端组成主体转轮。麻绳的作用是连接两部分横条,方式为连接其中一端再错位交叉缠绕到另一端,如此反复,形成交叉网状连接。

2. T形支架区尺寸为58cm×43cm,由一根主竖柱和一根主横柱组成。其中主竖柱长度为58cm,主横柱长度为43cm。T形支架的形态设计是结构的需求,是发挥其功能的前提。

3. 固定木牌区的尺寸为5cm×3cm×13cm,由转线针、转钮、麻绳团、羽毛和有穿孔的固定木牌组成。其中,固定木牌背面带有两个间距为3cm的半圆小铁环。将长为14cm的转线针穿过固定木牌背面的的一个铁环而后穿过转钮再穿过另一个铁环。麻绳团穿过固定木牌的穿孔后将羽毛固定其上。(图2)

另外带动手摇纺车运转的一个重要部件是粗棉线,将粗棉线固定在转线针转钮和用麻绳连接的主体转轮之间。粗棉线将手摇纺车的三个部分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

手摇纺车的主要连接方式为各部件的穿插,仍旧可分为三个部分来分析。

主体转轮区,八个横条中每个横条的中心位置都有一个与插木横截面尺寸相匹配的圆孔,两块插板也同样在中间偏上的位置留有相同尺寸的插孔,而插木由一端顺序穿过插板一、八根横条和插板二。由于插木长度为43cm,因此穿插后的插木形态是全穿且两端多出一部分的。而手柄上的两个插孔其中之一则是穿过插木位于一端。

> 图1手摇纺车形态图

> 图2 固定木牌细节

> 图5 羽毛用途

> 图3 交错麻绳

> 图4 工作原理

> 图6 站姿尺寸比较

> 图7 坐姿操作状态

> 图8 手臂运转轨迹

> 图9 插板细节

T形支架区,在主横柱的平面上可见两个凹槽,位于横柱两端。这两个凹槽分别与插板一和插板二连接,起到支撑固定作用,侧面的凹槽则是与主竖柱连接。而主竖柱的两端则是与凹槽匹配的凸起方木,一端连接固定木牌的凹槽,另一端连接主横柱侧立面凹槽。

固定木牌区,一个凹槽与一对半圆铁环分别用于穿插主竖柱起固定作用和搭接转线针。另外一小部分的连接方式是通过缠绕打结,其一为固定木牌的插孔处,将麻绳团穿过插孔后打结,再将羽毛插在缝隙当中。其二是主体转轮区麻绳的结构连接,通过横条前后的位置变化交错搭绑。(图3)

二、手摇纺车功能分析

操作者在使用手摇纺车时坐在矮凳上,面向纺车,将右手食指伸入手柄圆孔处,左手捏住棉条,同时转动右手手臂,带动手柄及转轮运转,再由粗棉线带动转线针的转钮运作,棉条随着转动抽出一根根棉线后缠绕在转线针上。

1.注重基本形式,全方位职代会公开。矿职代会从会议的前期筹备与调研到会议的正式召开以及会后涉及问题的跟踪解决,都极大限度地吸纳了更广泛的职工代表参与其中,听取职工在矿区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意见与建议,归纳整理,走进一线,贴近实际,调查分析,从机构的健全、制度的完善、方式的灵活等方面入手,以促进存在问题的快速落实,切实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加企业发展的和谐因素。

当右手顺时针转动时,带动转线针顺时针转动,在转线针上形成的棉线是自转线针上端至下端缠绕并形成中间大两端小的的梭子状形态,并且在顺时针方向下,操作者的左手是贴近身体一侧呈放松不费力状态下捏棉条的(图4)。如果反之,手柄逆时针转动带动转线针逆时针旋转,那么左手将呈现远离身体一侧的状态,长时间操作不仅姿势别扭也会加速操作者的疲劳程度。

> 图10 固定木牌细节

当转线针处的转钮与铁环不再能灵活转动时,操作者会用羽毛沾取食油涂抹至转轴处,使转线针再次光滑运转。(图5)

转线针总长为14cm,手柄长度为4.5cm,转针净长为9.5cm,这个长度精妙之处在于当右手匀速转动手柄后,左手的棉线不会立刻缠绕转线针一圈,这样的长度就减少了左手频繁转动绕线。

而手柄的设计则是给予了操作者可以灵活使用的空间。第一种用法是用右手食指带动转轮转动,这样操作的弊端是如果长时间使用手指转动,即使手柄处孔洞留有缝隙余地,仍会使手指产生酸痛疲惫之感。也因此产生了第二种手柄操作方式——手握式转动。手柄的形态实际上是有细微变化的,上端较大,下端有收小的趋势,便于把握。

手摇纺车的体量并不算大,操作者一般为妇女或老人,在村民家中发现手摇纺车的同时,还伴随着低矮板凳,且坐高为13cm,高度相对于一般坐凳来说非常低矮,实际上是为了配合手摇纺车的尺寸高度和手柄高度,考虑到农村劳动妇女及老人的身高基本在160cm上下,因此配合使用了低矮的板凳。

三、手摇纺车人机分析

手摇纺车在使用过程中某些看似随意、无意为之的设计细节,使用方便,即使操作时间加长也不会让使用者感到疲惫。

使用手摇纺车的妇女及老人的的身高基本维持在160cm左右,甚至低于这个高度,这也就是说手摇纺车的高度必须适应操作者的身高。手摇纺车的高度为55cm,再与配合手摇纺车使用的板凳高度为13cm,通过尺寸对比就能看出操作者在站姿状态与纺车、板凳下的高度差别,这样的尺寸差距使操作者能够在轻易不费力的状态下拿起纺车(图6)。而在坐姿状态下则又是不一样的尺寸变化,当身高为160cm的操作者坐在高度为13cm的板凳上时,其坐姿状态身体高度为79cm,手摇纺车高度为55cm,与手柄的圆心位置高度26cm相比,这些尺寸的合理之处就在于,当右手控制手柄时手臂是自然半弯曲的,这种状态下操作手摇纺车身体最为放松。(图7)

在细节方面,带动转轮转动的手柄尺寸设计也并非随意为之。手柄的长度为12cm,也就是说当以插木为圆心时,手柄转动所画出的轨迹圆,其半径为12cm。当右手食指插入手柄圆孔转动时,手臂以半径为12cm做圆周运动。在这个尺寸范围内,手臂的运动幅度小,又不会使操作者感到运动幅度过小到使手臂施展不开。(图8)

这些微妙的尺寸变化,如果不是分析其尺寸数据和人体尺度就很难意识到,手摇纺车看似简单随意的设计,正是民间匠人基于人的使用要求和习惯设计的。

四、手摇纺车视觉审美分析

从手摇纺车的整体轮廓形状上来看,可以归纳为简单的几组横条与纵条,这种形式是基于功能需求而设计的,却在形式上获得了简单却有设计感的意味。

从外观上看,手摇纺车的每一根支撑结构都不是直楞齐整的,每一根结构都能见到方圆变化,插板的棱角处不是直棱转折,而是只做了一个斜面过度转折(图9)。这样的设计细节使手摇纺车有了手工制作的亲和力和生活气息。而每一根横条的形态由于是手工制作再加上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使横条的形态产生了微微弯曲的自然弧度,而表面粗糙天然的木质纹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安静平和之感,尤其是配合麻绳的缠绕更有经久使用的沧桑古朴感。

从尺寸比例上看,由于横条的长度一致且插木穿过一组横条的中心位置,就形成了方中见圆的视觉形态。而固定木牌无论是从正面、侧面还是背面来看,它的尺寸对比都是趋近对称的。(图10)

在色彩上看,手摇纺车沿用了木质材料本身的颜色纹理,包括木纹的结痂、木纹理,细微的颜色变化等,这种在选材和制作上的无意识之举却赋予了纺车外观上的粗糙温和与质朴。

五、结语

传统的民间器具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逐渐被摒弃乃至消失。一件物品的存在也不单纯是功能的精妙,而是有了多方面的权衡,视觉审美意义、文化寓意,社会价值等等,这也使一些物品开始被遗弃、被边缘化。

选择研究手摇纺车这个逐渐被边缘化的民间器具,一方面是由于手摇纺车独特的审美价值,它外观上体量不大,就功能而言却完全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使用方式也精巧省力。在人机设计方面,纺车的细节设计更是为人体的舒适程度考虑,纺车质朴温和的视觉意味也通过材料和细节形态有所体现。另一方面,手摇纺车除了偏远村落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以外再难觅到,这种民间器具也可能随着时代进步而消逝,即使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而言也是如此。

通过对手摇纺车的研究分析,更明确了在民间匠人的朴素设计中,也可见能为现代设计提供的参考。也就是基于尺寸的设计,由微妙的尺寸变化衍生出的形态功能、人机变化和视觉审美。这种由尺寸延伸出的变化形式,体现的是民间匠人朴素的智慧境界。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这种形式可以说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方向,也是对逐渐消逝的民间器具——手摇纺车另一种方式的传承借鉴。■

[1]福建省总工会.寻找老手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2]刘魁立,华觉明,李绵璐.民间技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Research in Guizhou Province Dong Hand Reeling Machine

WANG Zhao-yang
( School of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 spinning wheel is used as a folk instrument, is far away from the people's daily life.This paper takes Guizhou Qiandongnan GaoZeng Village found a spinning whe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structure,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 visual aesthetic four aspects of research, and to explore the design in the form of a Hand Reeling Machine to provide modern design possibilities.

GaoZeng village; hand reeling machine; analysis.

J528.5

A

:1008-2832(2017)05-0130-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木牌纺车插板
不同插板下的航空发动机进口压力畸变试验
老纺车
软土地基边缘区域插打排水板施工方法
《大型祭风仪式,木牌画稿》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宾馆在哪里
想起小纺车
高真空插板阀工作状态诊断与监测方法研究
放顶煤液压支架插板千斤顶防护装置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