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探析

2017-05-30顾汪洋陈廷亮

三峡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传承

顾汪洋 陈廷亮

摘要:“摆手舞”是在土家族地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舍巴日”(摆手节)时所跳的舞蹈。其动作粗犷有力、简洁实用,反映了土家族独特的山地耕猎文化。文章着重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分析“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并就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摆手舞;舞蹈本体;舞蹈艺术特色;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1-0074-04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

“摆手舞”主要是在土家族地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舍巴日”中所跳的舞蹈,一般是在春节前后举行,湘西地区有的地方也在三月或者五月举行,所以有时也称为是“三月堂”或者“五月堂”。摆手舞一般在摆手堂前的坪坝上举行。摆手堂,俗称“官厅”,土家语叫“月挫”。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编修的《永顺府志》也记载道:“各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司衙署。”湘西州的龙山、保靖、永顺是摆手舞比较流行的区域,又因地方的不同,其摆手堂内供奉的祖先也是不同的。

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称“叶梯嘿”,“叶”译成汉语为“神”的意思,“梯”译成汉语为“敬”,“叶梯嘿”译成汉语就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为“舍巴日”或“舍巴格茨”,“舍”译成汉语为“你们”,“巴”是“看”的意思,直译成汉语为“看你们做(跳)或看你们玩”,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小摆手”一般大多表现农事生活动作,而“大摆手”则主要是军事、武术动作,彭继宽、彭勃在《土家族摆手活动史料辑》中也讲道:“小摆手凡在有土家定居的地方都有,村寨旁只要有一个小坪,树立一个小庙,就成“摆手堂”,到时就可以摆起来。规模既小,稍许摆几套就算了,大抵以农事动作为主。“大摆手”可不同,规模气势要宏大的多,大摆手的场所是几县会祀的地方。如龙山的卸甲寨,军事动作和打猎动作就成为其主体”。

笔者在田野调查的时候,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其舞蹈动作特点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它在起舞过程中的“屈膝、颤动和身体的下沉”,这也是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舞蹈的共同特征,例如藏族舞蹈等等。“摆手舞的动律韵律有着它们共同的风格特色,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句:顺拐(甩同边手),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全身颤抖。”顺拐即手脚同边,重拍下沉、双腿屈膝则是表现了摆手舞的刚劲有力,风格粗犷。这一特点在其舞蹈动作“插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具体做法为左腿弓步,身体正对一点钟方向,双手从左至右做插秧状,同时转换为右弓步。整套动作看似简单,但整体要求为弓步要能蹲的下去,重心要压低,同时双手在做插秧状时一定要有力。整套动作做下来还是让人感觉比较吃力。还有很多表现农事生活的舞蹈动作都表现出了这一特点,在此我们不再具体举例。

“摆手舞”的形式特点主要为围圈而舞和包含大量的农事生活的舞蹈动作。“从形式上看,摆手舞是群舞,环圈跳摆,这和土家族在上古时期的打猎生活有关”。笔者在跟随导师参加“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时,就有幸看到了各单位选送的摆手舞参赛队伍,直观的感受是,不管摆手舞如何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改编的形式都少不了“围圈而舞”,可见,这也是摆手舞的一大特色。摆手舞“参加的人越多越能显示出其精神。摆时大都成环形,有时两人一行,有时四人一行,根据人数多少而定,一般男女混杂,必要时也可女的在内圈,男在外圈”。我们在观看湘西地区摆手舞时,人数到了一定程度,其圈数或可达到四圈、五圈,且圈与圈之间也有动作上的交流,每一圈都不是孤立的。这样在总体的效果呈现上,就更显得气势恢宏。

通过观察摆手舞中所包含的舞蹈动作,除少量表现军事的舞蹈动作之外,大部分都是表现农事劳动方面的动作。比较典型的有:砍火畲、种包谷、插卡子(杂草)、种包谷、摘包谷、薅草、插秧、挑水、割谷子、打谷子、踩田、撒种、纺纱、挽麻团等等。可见,农事舞蹈动作是摆手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色及独特性

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舞蹈表现形式,其内容与成因我们在上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本小节我们将分析其舞蹈艺术特色,并且通过将摆手舞与土家族另一舞蹈“撒叶儿嗬”的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一)鼓声伴奏、边歌边舞的表演形式

笔者通过观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摆手舞时发现,“鼓”是其在表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表演道具。这一点在古代文人描写摆手盛况时的竹枝词及古诗当中就有体现。

如:

(1)摆手堂前艳会多(竹枝词)

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

鼓锣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也嗬”

(2)土王宫里人如海(竹枝词)

山叠锦屏屏尾艳,滩悬石鼓鼓音和。

土王宮里人如海,婉转缠绵摆手歌。

从以上两首竹枝词中我们发现,自古以来摆手舞的演出过程中就有“鼓”这一表演道具。而摆手舞发展至今,在表演过程中有专门的“掌鼓师”。在今年五月份湘西土家族“舍巴日”活动中,还出现了由女性担任“掌鼓师”的现象,这更是给摆手舞增添了别样风情。表演过程中的鼓点也发挥着让众多的参演人员保持动势上一致的重要作用,摆手舞表演过程中圈数众多,鼓点的鲜明节奏,也使得每一圈的屈膝、下沉都在一个重拍点上。鼓声的助兴,也恰到好处地活跃了表演现场的气氛。

另外,摆手舞在表演过程中是伴随着鼓点节奏,边舞边歌,这也就有大量摆手歌唱词的存在。其唱词主要分为祭祀祖先类、劳动生活类、男女情歌和农事节气歌,包含的内容也是十分的广泛。各唱词都表现了湘西土家族地区人民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祈求家人平安、来年可以丰收;劳动生活歌中,也起着告诫人们要勤俭生活、不可投机取巧的作用;农事节气歌则包含着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古时,也是土家人进行田间劳作生活的重要依据;男女情歌则朴素地还原了土家地区男女之间的眉目传情,且歌词诙谐幽默。

(二)简洁实用且不乏高难技巧的动作呈现

“摆手舞的动作简洁古朴,表义功能强,以实用为原则。土家族传统舞蹈的动作大多是摆手、屈膝、踏足或根据需要略加变化。无论是手臂动作的单摆、双摆、回旋摆、缠腰摆。脚步动作的进退步、垫步、慢步、及其换位,膝部的屈、伸,躯干的抖、颤,还是上述各部位的综合舞动,都显现出简洁、古朴之风,绝无繁杂作态之感,给人以简洁明了的印象。”总体来看,摆手舞的动作确实是比较简洁古朴,或许也可以用“简单”去形容,但是看似简单的舞蹈动作却是“大有乾坤”。

以摆手舞中最简单舞蹈动作“单摆”为例。它的具体跳法是:“第一拍,双膝原地小颤动,伏起时同时右脚向正前迈出一步,重心在右脚,双手同时向摆出二十五度(后半拍双手收回原位)。第二拍,左脚向前迈一步,重心在左脚,双手同时摆出二十五度(后半拍双手收回原位)。但三拍,同第一拍。第四拍,原地不动,后半拍向左屈膝,重心移至左脚,右脚虚步点地,同时双手摆出十五度(后半拍收回原位)。第五拍:双膝下蹲向后闪转体一百八十度,左手带动身体向后转,右手随身摆动跟上,脚位不变,重心向后移。第六拍,两腿向下闪动,两手于身两侧向下摆,架起二十五度,重心落在右脚。第七拍,右手带动向后摆,双膝下屈同时向后转体一百八十度,后半拍直立。第八拍,同第六拍,重心落在右脚。”从整个的动作做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当内外数圈的舞者同时随着鼓点重拍下沉,且起伏一致时,其场面是十分壮观的。而为达到这一效果,舞者问双手摆动的角度及下沉的程度一致与否,也就显得非常的重要。而对于舞者个人而言,摆手舞当中最主要的动作自然是“摆”,其转体衔接动作,也是通过“摆”来实现,加之摆手舞都是顺边(同手同脚)的动作,这本身就会让人感觉比较“别”,在顺边的基础上还要用“摆”去完成身体上的转体,最关键的要兼顾着刚劲有力,这样也就要求舞者要“刚柔并进”,自身要有良好的身体协调性。笔者在跟随老师学习摆手舞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似简单的动作,整个跳下来会满头大汗。并且在初学阶段,找不到那种表现“刚劲有力”的发力点,总是在使蛮劲。并且摆手舞是原生态舞蹈,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就会加入自己的“芭蕾范”、“古典范”,摆手舞的独特范式,动作要点其实是比较难以把握的。

舞蹈技巧的动作呈现并不是简单的“跳、转、翻”,起舞过程中两人的相互配合、一系列的托举动作等,都是舞蹈表演中的技巧性动作。例如摆手舞中的“牛打架”,具体跳法为“两人面对面,双手在胸前握拳抱住,开始时先举于右肩上,同时右脚向左前伸出,左脚跳起,第二次双手举于左肩上,左脚向右伸出,右脚跳一步;第三拍两人同时弯腰蹲下,男左女右将腿在地扫半圈,同时转身交换位置;第四拍站起,双手举于右肩,左脚跳右脚向左伸,第二次动作重新开始。”这套动作不仅要求舞者自身有一定的身体灵活性,并且也要求在位置交换过程中要快、干净,力求整体动作的简洁,不拖泥带水。属于双人舞技巧动作。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捎带技巧性动作的填充,也使得摆手舞更加富有观赏性。

(三)与土家族跳丧舞“撒叶儿嗬”的比较

土家族“撒叶儿嗬”主要流传于湖北省鄂西山区,长阳、巴东、建始一带。主要是鄂西地区土家族在亲人去世时所跳的舞蹈。与“摆手舞”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者的不同点:①流传区域的不同。“撒叶儿嗬”主要流传于鄂西山区的长阳、巴东、五峰等县;摆手舞则主要流传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等土家族聚居区;②表达主题的不同。““撒叶儿嗬”亦称打丧鼓,它起源于清江中游地区的土家族,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丧葬形式。每有老人辞世,人们就会从四山五岭赶来,欢聚一起,在孝家的堂屋里,在亡人的灵柩前,男人们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色彩各异的限量服饰围观助兴,通宵达旦。”而摆手舞则是湘西土家族地区祭祀祖先的大型活动,娱乐色彩浓厚,是土家族地区人民在一年的辛苦劳作之后,一个很好的放松、交流方式;③表演程式的不同。“撒叶儿嗬”自古以来就是“鼓、歌、舞”不分的三位统一体。在表演过程中,“撒叶儿嗬每两人一组,讲究的是两相对舞、舞者两人一正一反反复交错的形态,类似于阴阳八卦的图形,呈现的是一种刚柔相济、阴阳和合的美态。”并且“撒叶儿嗬”的两人一组,这之中的两人一半都是男性,因为跳“撒叶儿嗬”忌讳女人参与。“按性别对应的阴阳关系来看,男属阳,女属阴。如果跳丧者换成女性,阴胜必会造成家破人亡。阴阳需互补,才能相生相合,家庭兴旺。”而“摆手舞”则是参与的人数越多越好,每到“舍巴日”,全村老幼不论男女都可以参与,且是“围圈而舞”。

两者的相同点主要是以下几点:①舞蹈动作中都要求“顺边、屈膝、颤动、体态下沉”。“跳撒叶儿嗬的舞蹈肢体动作特征,可用顺、曲、颤三个字来概括。顺,讲的是左手与左脚同进同退,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按通俗的话来说,常叫做顺手顺脚,或手脚顺边。曲,则是指舞者臂腿弯曲,保持一定的弧形,含胸,体态下沉。颤,则是指舞蹈中的腿、胯。肩各个部位乃至全身都处在或弱或强的颤动状态当中。”而在“摆手舞”中同样也注重同手同脚及膝盖的屈膝和身体的颤动。这在我们前面介绍的摆手舞基本动作“单摆”中,有很好的体现;②都是在鼓声的伴奏下,边歌边舞。“撒叶儿嗬”在表演过程中都会在靈堂左侧置一牛皮大鼓,在“掌鼓师”的唱词引领下,边舞边歌。“掌鼓师、舞者、观者三种角色之间可以自由转换,灵活性极强。”其唱词内容也涉及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男女情歌等多个方面;③都表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乐观豁达。“摆手舞”本身就是土家族地区的大型娱乐活动,个别滑稽的舞蹈动作和诙谐幽默的摆手歌唱词,都显示了土家人的乐观豁达;而鄂西地区的“撒叶儿嗬”虽然是跳丧舞,但是土家族地区的人民将“丧事当成喜事办”,在灵堂里载歌载舞,并且灵堂布置的也很鲜艳,这在汉族地区几乎是不能想象的。这更加说明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的生死观,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了对亲人的还念和对死亡的不同理解。

以上我们对比了两者的异同。“摆手舞”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参与人数众多、“围圈而舞”上,正是这一独特性,更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冲击。

三、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传承问题上的几点建议

摆手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展示土家族传统文化上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对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下面对湘西土家族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抢救、保护和宣传工作。近年来,各地争相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不减,例如湖北省的黄陂县就于近期举行了“舍巴日”活动。其正不正宗我们在此不做过多深究。但这会给人们一种错觉,即认为最正宗的土家族聚居区都集中于湖北鄂西地区。而“舍巴日”最流行的区域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州有关部门应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要让“舍巴日”活动成为一个地区的招牌、名片,让最正宗的摆手舞继续保存、传承下去。

2.落实好相关传承人的福利待遇工作。笔者在随导师参加龙山县“舍巴日”活动时,有幸见到了“土家织锦”的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女士。在交谈中,刘代娥女士表示,现今生活越发艰难,自己不就之后也要到街头售卖土家织锦了。传承人到街头“贩卖”自己的手艺,也是近年来传承人福利待遇问题上的一个缩影。这一问题在摆手舞的相关传承人中也比较普遍。摆手舞传承人主要是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现今也是凭着对摆手舞的无限热爱进行着传承工作,但生活条件上普遍较差。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设立更多类似于“传习所”之类的文化设施,让各级摆手舞传承人在传习所进行授艺,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3.举办丰富多彩的摆手舞展演形式。去年十月份举行的“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就将摆手舞纳入到了表演项目当中,并且决出了一、二、三等奖。这种与体育竞赛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更好地激发了青年一代学习摆手舞的兴趣,有竞争才会有发展、进步。另外,以“撒叶儿嗬”为例,第十四届青歌赛上的“撒叶儿嗬”组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绘声绘色地表演,也一举摘得金奖。摆手舞也可以尝试着走向类似于“青歌赛”这种更加广阔的舞台,这同时也就要求要对原生态的摆手舞进行大胆、合理的创新,使其能够与时俱进,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让更多的群众所接受。

猜你喜欢

传承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招幌对当代广告设计的影响
小议“柳青文学创作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镇沅麻洋纸的现状与对策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