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境域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7-05-30黄鲁玙郑蕊

知与行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黄鲁玙 郑蕊

[摘要]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发展,厘清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遵循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入手,探索符合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认同的理性转换过程,极度符合当前大学生急需价值观教育引领的现状。基于当前大学生在高校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充分运用作为高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此语境下,研究探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可以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下,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难题。为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和取向的内生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10-0077-04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人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几经发展变化后,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在此期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以及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逐步生成,这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个层面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式提出。这一创新性理论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自觉价值。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境域下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指导地位。通过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以“四个自信”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非凡。

(一)意识形态领域的需要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愈发尖锐和复杂的今天,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西方价值观念通过社会思潮悄然渗透到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中。当前,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危害,问题和矛盾的显现,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有些大学生心中面临着被边缘化的挑战。通过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整合隐性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条路径,来帮助大学生有效解决选择价值观时出现的困惑与彷徨、冲突与悖论,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追求正确价值观,实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从被动引导到主动认知和重塑的价值转换历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载体。

(二)价值观认同的需要

价值观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要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自觉,需要经历长期的情感升华和学习过程。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帮助大学生完成核心价值观形成和树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從原始趋利到科学理解、从朴素情感到深刻认识、从盲目幻想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思想过程。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自觉性需要建立在自发性的基础上并逐渐变化而来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自觉性是对自发性的超越和升华,是在情感驱动下通过不断学习、积累、从感性了解到理性认知和认同的一个过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应遵照这一从个人自发到社会自觉的系统过程。

(三)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虽然具有特殊性,但仍摆脱不了人的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必须观照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微观视域,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域中去思考,真正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三、近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表现

隨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愈发尖锐和复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也日益趋向多元化和多样化。价值观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之一。

在某高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能非常准确地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占23.58%,基本能说出的占48.03%,不能说出的占28.39%。也就是说,将近30%的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根本不了解。因此,还需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宣传教育力度,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生占95.91%,可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高校非常迫切。

(一)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应然表现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理想和活力的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首先,体现在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上。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的高速发展阶段,能清晰地领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近些年来的伟大成就;拥护社会主义,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从网络上获取重要的政治信息,了解党和政府在各个领域的重大决策,支持国家政策的实施。其次,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切合实际的。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他们不拘泥于现在,往往为长远的学习和工作考虑;在完成自身课业的同时,能够通过自身实践,努力拓宽知识面,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和各种技能。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健康的,多数人能够辨别是非,对某一事件的发生能够给出正确地评判;他们富有爱心、同情心,具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有着远大的理想信念,并勇于拼搏。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存的问题

大学生拥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但是,没有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但政治敏感性和理论审视能力存在欠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极易出现政治立场动摇、价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模糊等问题。

1.个别大学生政治立场不明确。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越来越多带有资本主义文化的事物涌入中国市场。许多学生开始崇尚或者信奉西方的自由民主等价值理念,其了解的事物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并一味地否认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对于西方话语陷阱缺乏政治敏锐性,如:肆意贬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损害党的形象;随意散播世界必将走向西方民主制度、共产主义终结论的谣言;用所谓的“普世价值”衡量中国道路;美化西方制度,强化其制度诱惑力;蛊惑中国青年大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宗教传播。

2.个别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急功近利并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这主要受独生子女生活学习方式的影响,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个人主义明显。把学习看成是“投资”,为获取更多利益的敲门砖而学习,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如:为了顺利考取公务员而申请加入党组织,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找关系进入学生组织,在考试和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有作弊或学术不端的行为。

3.网络文化鉴别力缺失。调研发现,在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方面,通过思政课了解的占77.74%,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占59.27%,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了解的占54.96%,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占52.70%,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的占37.96%,通过报刊杂志了解的占40.66%。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普及,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受网络等传播媒介的影响,网络文化在近年来蓬勃发展,各种网络文学,社交平台中传播的低俗文化腐蚀了个别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四、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困境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在教育思想和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还需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视问题,采取更多更有效地路径,帮助大学生解决选择价值观时出现的困惑与彷徨、冲突与悖论,引导大学生自觉积极追求正确价值观,实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从被动引导主动到认知和重塑的价值转换历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载体。

(一)各自为政的教育思想

大家普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由于这种错误思想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下课就走,只“教书”不“育人”;而辅导员平时又忙于日常学生的管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生的纪律和安全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多打擦边球,没有相互产生作用,表现出教育的片面性。“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还需深入推进,高校各条战线的教师应形成合力,在各自的战线上助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枯燥的理论灌输书本知识,有限的实践教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和认同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陷入传播困境。目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受课时和经费的限制,只能“点到而止”,基本以校内及周边地区的调研为主,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是以调研报告为主。另外,大学生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一般一年也仅开展一次。

(三)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

高校课程大体可以分为意识形态教育课程和非意识形态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他们的设置主要是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传播工作[1]。非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主要是指专业性课程。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理念方面,部分任课教师始终存在着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价值教育的现象。

(四)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地加快与信息技术地快速发展,文化传播的速度对我国政治、文化带来了广泛而深远地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与2008年相比,互联网普及率已增长近1倍,达到47.9%,这个数字正在逐年提高,并一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已迈进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普及化、融合化和多媒体化的态势,扩充了很多新型业务。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迅速传播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发起了严峻地挑战。

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究

从价值观的传播方式、校园文化的氛围营造、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师德师风的影响等多个方面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借助互联網创新价值传播方式

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借助课堂传播,还应借助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占领网络阵地,改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现状,进而宣传正确的价值观。通过校园主页、微信公众号、网络论坛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走上正确道路。

(二)运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质性,是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淀而成的灵魂。大学精神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密切联系,十分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方式和思想的依归[2]。通过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渗透经典文学中的优秀道德观念来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复兴尤为重要。校园文化凝聚了校园景观的内涵精粹。用整洁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的潜移默化的管理力量,用蕴含着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人文建筑景观营造和谐温馨的育人文化环境,帮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并按照美的规律积极地改造他们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三)让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精神保障

中華传统美德是文化传承和再造的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保障。当前,我们应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来改变传统的人伦道德本位思维弱化的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了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以艰苦奋斗、勇于冒险的敢闯、敢拼、敢干精神,表达出对理念信仰的执着追求。这种对本民族理念和文化的坚持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并以此自觉地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提升和改造自我。

(四)让高校正确的师德师风成为大学生追求的典范

高校教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倾注心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殚精竭虑。特别是在高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中,应正确实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让“拔尖人才工程”“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工程”等项目成为有力抓手。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及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地构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终身。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霍夫兰(Hovland)等人研究的成果显示,在说服的起始阶段,信源(传播者、说服者)的可信度——由权威、诚实、人格魅力等要素构成,越高,说服效果就越好[3]。高校特有的严谨有序学术氛围和教师脚踏实地的学术诚信精神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语境下,大学生完成核心价值观形成和树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朴素情感到深刻认识、从原始趋利到科学理解、从盲目幻想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思想过程。帮助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价值追求的内生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与建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2):62-63.

[2]黄世虎.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2,(5):132-133.

[3][美]E·M·罗杰斯.传播史学[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396-400.

〔责任编辑:崔家善陈奕诺〕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