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017-05-30徐莹

阅江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代文明微电影中国文化

摘要:2010年,伴随着《一触即发》的横空出世,“微电影”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得到如火如荼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流行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思维和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微电影唱主角的时代”日渐来临。除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微电影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朴素的情感和价值观、刻板的主旋律和公益理念在微电影的时尚外衣下熠熠生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现代文明的朝气蓬勃,在互联网这个共通共融的广阔天地里交相辉映,它们正乘着微电影这一隐形的翅膀,飞向世界各地。无数事实证明,微电影正令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

关键词:微电影;中国文化;古代文明;新媒体;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G22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7)04-0104-08

2013年5月18日,由中央新影集团、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推出的中国第一个微电影互联网专业视频平台——央视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并先后推出《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大国廉政》系列、《中华孝道》系列、《天下公仆》系列、《美丽中国》系列等数百部微电影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以央视微电影频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已经肩负起了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在微电影创作的道路上,正不遗余力地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精致化的方向迈进”。金德龙、杨才旺、王晖主编:《中国微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91页。 作为一种颇受欢迎的网络声像艺术形态,微电影正处于艺术生命的黄金时代。它正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大展拳脚,绽放其绚丽动人的艺术风姿。

一、“潮”外衣裹挟下的中国都市景观与情爱故事

微电影在网络上的大范围传播,极大地带动了拍摄地旅游业的发展。因为有了微电影中的美丽故事,那些不为人关注的场景顿生韵味,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景因人而活,景因影而旺,寻找微电影中的场景、体验影中人的情感成为最直接的旅游诉求。如惠州绿道、桐乡、宜昌分别因为微电影《再见》《爱@桐乡》、《相约山楂树》的巨大影响力而引发人们的极大关注。此类微电影也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旅游微电影”。

2013年4月,由惠州市绿道办和惠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组织拍摄的微电影《再见》在首届南方微电影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铜奖。该片在惠州西子湖畔、今日惠州网、优酷网等网站和微博上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捧,一天之内点击率就破万,有网友点评说:“剧情构思加上惠州美丽景色真是一级棒”。《再见》以一对恋人在绿道上相识、相恋、分手、再相遇为主线,表达了“要真正卸下过往,与过去说再见”的主题。该片的拍摄全部在惠州绿道取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穿插呈现了惠州西湖、红花湖、东江郊野、大亚湾、十里银滩等惠州绿道的佳色美景,呈现出“湖之秀”“江之美”和“海之韵”,让许多观众顿时萌生去寻找片中绿道的想法。更有评委给出如下中肯的评价:“惠州绿道不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绿道,却是拍摄得最美的绿道。”

对政府部门而言,微电影是展现城市形象、宣传城市精神的绝好方式。以往的城市宣传片大都是“为宣传而宣传”,内容直白、缺乏创意,很容易给人“广而告之”的生硬之感。作为城市宣传片升级版的“城市微电影”,因为关注了这个城市中的人,关注了人在城市中的情感和故事,因而人文关怀在前,城市宣传在后,既做到了抓人眼球,又成功地传达出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部优秀的城市微电影就应该做到人城交融,达到“人中有城,城中有人”的境界。南京市政府推出的《我与南京有个约会》就以爱情为主线,在爱情故事中展现南京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景观,古色古香的优雅风韵让人不知不觉对这个城市产生了兴趣,激起一睹真容的冲动。

与华丽的场面和花哨的镜头相比,观众更看重真挚的情感与内心的共鸣。那些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被普通大众真情演绎的优秀微电影,犹如当今社会的一道道窗口,将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人情冷暖展示得淋漓尽致。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毕业后我们一起失恋”几乎成了常态,曾经的海誓山盟,曾经的纯情浪漫,终究抵不过现实的诱惑与残酷。微电影《外面的世界》就以此为切入点,讲述了两位大学生不同的奋斗心酸路。地铁里,两个戴着面具的年青人相对而坐,看到对方的刹那禁不住泪流满面,相视许久,终于紧紧拥抱在一起。这面具到底意味着什么?“奥特曼”和“超人”虽能赐予他们彪悍的外在和表面的坚强,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柔软和脆弱。或许只有同样戴着面具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彼此的辛酸,才会如此惺惺相惜。“仅以此片献给在外面世界奋斗的人!”——相信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生活不易,打拼不易,理解万岁!

微电影《候》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一个小站,中年男子等待自己的妻子,年轻男子等待自己的恋人。一个手拿妻子最爱吃的包子,一个手拿证件等待法律认可而成为正式夫妻。他们边等候边交谈。中年男子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娓娓道来……片尾曲《挽婚》想必是为这部微电影特地创作的,歌词描绘的场景感情真挚,温情满满——“我们结婚吧,一年之后就生一个胖娃娃,她应该叫你妈妈,叫我爸爸,牵着我们的手长大,你教她说话,我就带着她锻炼身体吧,她不能像我那么傻,拖拖拉拉,在自己面前把你弄丢了。你在哪里啊,我只能听见时间滴答滴答,没有你的世界好大,我又聋又瞎,站在这里等你吧,可你在哪里啊,至少告诉我怎么能找到你啊。独自一个人面对晚霞,边自己说话,你没走远,还会回来的吧?”原本平淡的故事因为独特的讲述方式和朴实感人的歌词而悄然升华。尤其是中年男子回忆自己妻子吃包子的片段,更是将夫妻俩的真挚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加上演员投入的表演,使得整部微电影的感染力大大提升。

又如上戏出品的微电影《初见》,仅靠口碑相传便轻松获取超过两亿的播放量。除了精致唯美的画面,以下几个元素不容忽视:大龄青年相亲话题,符合当前社会热点,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许多激情场面能够激发观者的荷尔蒙和肾上腺激素;对爱情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使得影片不流于簡单的相亲故事和男女情爱的猎奇;结尾的巧妙构思,让人眼前一亮——略感失望伤感后重现希望,重口味之后出现小清新,淡淡的美好的爱情即将开始,一如片名“初见”,给人一种纯洁美好之感。

同样,微电影《爱在微博蔓延时》展现的场景也会让无数观者嘘唏不已:一对恋人共处一室,却要借助微博来交流。当科技越来越发达,两人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人与人之间最本真最可贵的东西正在无形中消失。这让人不得不反思:网络技术的发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被技术包围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当一切生活、工作都要依赖电脑来完成时,这究竟是人类的幸运还是悲哀?要知道,抬头看看秋日碧空中一群大雁飞过的壮美场景,远比坐在电脑前看图片更生动更有灵气。我们怀念面对面的互诉衷肠,我们想念纸质信笺上的淡淡墨香,我们回味大自然的芬芳灵韵,我们怀念结伴出游时的幸福时光。“手机可以绑定微博,却无法绑定对方”,这种体验,每一位观众都深有体会,这种体会也成就了這部微电影的最大价值。诸如此类的真情实感,在微电影创作中比比皆是,因为触及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所以往往能收获极佳的口碑。

二、让刻板的主旋律和公益理念插上隐形的翅膀

2013年10月,首届中国(杭州)国际微电影展隆重举行。在这次微电影展中,“公益”二字贯穿始终,特地设立了“十佳公益微电影”“优秀公益微电影影响力奖”“公益微电影推动力奖”等公益奖项。在参赛的2000多部作品中,公益类作品数量仅次于剧情类微电影。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为蓝本的公益微电影《1分16秒》获得了组委会特别奖。徐莹:《微电影的公益价值与有效传播》,《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414页。

这些获奖公益微电影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巧妙地将先进人物的崇高品质和感人事迹融于一个个富有张力的故事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直白的灌输,情到深处自然令人动容,因而赢得网友的如潮好评。如公益微电影《遇见》,讲述的是全国劳模、杭州28路公交车司机孔胜东坚持义务修车的故事。影片从一个小时候家住百井坊巷的孩子的视角展现出孔胜东26年来不断的坚持。在孩子的娓娓叙述中,记忆中的画面与心路历程交织呈现,成长的足迹与人性的美好清晰可见。另一部公益微电影《迫在眉睫》则是根据2009年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来自金华磐安的父亲在杭广“交通91.8”听众热线(知名主持人于虎主持)的全力协调下,及时救治了自己仅6个月大、因患肺破裂而生命垂危的儿子。两部微电影均由主要当事人亲自出演,一经推出就引起热烈的反响。《遇见》在网上的点击量一天之内就突破2000次,《迫在眉睫》推出一个月就达到9万余次的点击量。徐莹:《微电影的公益价值与有效传播》,第417页。

2015年4月13日,由公安部政治部主办、宣传局承办的全国公安民警微信、微博、微电影大赛(以下简称“三微”大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整个“三微”大赛活动历时240余天,10万余名公安民警参与,创作微信、微博作品2万余条,微电影作品4000余部。中国警察网和人民网、网易、搜狐、腾讯、优酷(土豆)网、爱奇艺、凤凰网等新媒体对颁奖仪式进行了网络直播。《全国公安民警“三微”大赛颁奖仪式在京举行》,人民网,2015-04-13,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413/c209043-26836063.html, 2016-12-13。这是公安机关利用新媒体新形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次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公安民警的牺牲奉献精神、执法为民的坚定信念、清正廉洁的良好作风、敢于担当的光辉形象,通过这一部部法制微电影得到了生动呈现。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英雄就在身边”不再仅仅是一句歌词、一个口号,“英雄”的精神已经幻化成可触可感的影像力量,令每一位观者心潮彭拜、热血沸腾。

如重庆市公安局交巡警总队出品的《致青春·警服蓝》、淄博市公安局出品的《社区日志——云鉴》、福州市公安局出品的《救心》、北京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护队出品的《骗子的自白》、奉化市公安局出品的《回家》、武汉铁路公安局拍摄的《我是铁警》、贵港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出品的《警花刘点点》……不仅在网上收获了可观的点击率,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些参赛作品大多由民警自拍自演自己的生活,用“微”故事传递警察的“大”爱,用“普通人的视角”审视公安工作的繁杂和辛苦。通过这些微电影,老百姓对民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警民关系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源于生活的真实是许多微电影创作的共性,那么能将这种生活真实用影像艺术的方式升华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留下生活本真的同时令无数观众感怀动容,则显示出艺术创作的巨大成功。2016年,一则《5岁小孩报警找已在天堂的妈妈,警察的回答感动了全世界》的文字视频报道受到全世界网友的极大关注。这是一个关于思念、母爱、信任、帮助、希望的故事,警察用善意的谎言呵护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当杰瑞把对妈妈的思念写在红气球里却依然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复而再次打电话求助李警官时,我们看到了这样暖心的一幕:无数火红的气球在李警官和他同事们的护送下来到杰瑞面前,红红的气球不仅扮演了天使的角色,是杰瑞与天堂里的妈妈情感维系的纽带,更承载了警官们对孩子满满的爱与祝福。之后,杰瑞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天堂妈妈”的信笺和礼物,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与力量。李警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把爱与希望的种子播种在小杰瑞心里,让他重新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中。“那些藏匿在伤痛背后的微光,那些微不足道的帮助,那些隐藏在暗处善意的谎言,那些在不可预知的时光和记忆中差点坍塌掉的希望,那些在你身体里爱的记号,都在这一帧帧娓娓道来的影像里得到了呈现”。四川早8点:《5岁小孩报警找已在天堂的妈妈,警察的回答感动了全世界》,搜狐网,2016-03-14,http://mt.sohu.com/20160314/n440316138.shtml,2016-12-18。 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只是“KINGSTON”的一部广告微电影,但其不动声色的情感渲染再次证明微电影在“主旋律和公益理念”的传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样,2016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新华社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刷屏微信朋友圈。以微电影这一时尚的手段传达红色精神,让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起到了极好的效果。而网友们情到深处、让人动容的留言,再次将这部主旋律微电影的传播效果推向极致——“国际歌的旋律,总让人澎湃……95周年,对哪个政党来说,都不容易”“总有一种气质让你热泪盈眶”“为了信仰抛洒热血,从容就义,笑对生死……历史须永远铭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坐在动车上,窗外的风景向后退,仿佛时光倒流,伴随着国际歌熟悉的旋律和新华社一张张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老照片,讲述人沉稳的述说中透出信念之光,我的眼泪掉了下来,远方不只有诗和田野,还有梦想”……相信这部“红色”微电影已经为主旋律影片的创作点燃了星星之火,它必將引发更多的影视创作者为燎原之势而努力求索。

三、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微电影重现活力

2016年9月18日,第2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及第5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终评工作在京圆满结束,终评评委们对本次参赛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参加过两届终评工作的美国评委大卫·艾伯纳特别指出,作品展现的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元素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获得本次大赛纪实类特等奖的《黎明之前:追星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在镜头中得到了真实地呈现,“天路”官兵扎根高原、坚守岗位、赤诚奉献的感人事迹被缓缓道来。“每一个死去的人都会化作天上的一颗明星,照亮黑暗的夜空”——这是西藏当地流行的一句俗语,而片中的“追星人”也就是指自青藏公路开始修筑至今的六十多年间牺牲在“天路”上的762名军人,以及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于祖国边防的无数青年官兵。璀璨的高原星空、连绵的巍峨雪山、艰苦的兵站环境和守卫“天路”的官兵成为这部微纪录片最大的看点。贺纪乐、冯昭军:《牛!军校学员作品斩获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纪实类特等奖》 ,中国军网,2016-09-23, http://www.81.cn/syjdt/2016-09/23/content_7274277.htm,2016-12-17。

《莫朵格依》(2014年)又名《天籁羌音》,讲述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羌音的传承与保护的故事。出生在高山深处的羌族少女依娜,从小深得祖辈羌族歌舞的熏陶,虽然长大后进入专业音乐学院学习,但依然对羌山岷水的古音天籁情有独钟。她悉心录制的羌音原生态专辑《云之音》,不仅拯救了羌族传统文化,还唤起了很多在外打工的羌民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城里开出租的小伙子激动地跑回老家,媳妇儿虽然嘴上埋怨着“谁让你回来的?你干什么回来?”其实内心充满了欢喜。该片由羌族影视演员尔玛依娜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笛传承人陈海元主演。依娜的扮演者尔玛依娜就是十年前走红网络的“天仙妹妹”,她的气质、装扮和出身已经成为羌族民族文化的绝佳代言。当依娜被民族歌舞团选去培养并考上音乐学院的时候,她爷爷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们都长大了,翅膀硬了,都不愿意回家了!”话语背后是深深的无奈和对羌族古老歌曲面临失传处境的担忧。片子终了,意犹未尽,依娜用羌语饱含深情所唱的那首歌一直萦绕耳边——“山很青,水很静,天很蓝,云很淡,风在吹,花在开,鸟在鸣,河在唱,我的丽园我的家,还有生我养我的爸爸妈妈,不管外面如何风吹雨打,我还是要回来的啊;我的丽园我的家,还有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不管外面世界多么精彩,我最想念的还是家……”对故土亲人的眷恋之情,是可以穿越高山大海,沁入每一颗心灵深处的。

微电影《莫朵格依》的成功拍摄,将古老的天籁羌音和羌族文化以崭新的面目呈现于世人面前,突破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大大拓展了羌族文化的受众群,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特别是羌族母语作为羌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更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我们期待在这种情感的认同和回归中,看到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走向世界的绵长之路。

由此笔者想到了壮族歌圩,它曾以极具热闹欢乐的歌圩场面、极富特色的壮族山歌和极其浓郁的风情魅力辉煌一时。但随着新媒体的冲击和人们娱乐方式的丰富,壮族歌圩逐渐淡出很多人的视野,备受冷落,令人嘘嘘。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古老的壮族歌圩文化,为其找到现代化的表现方式,重塑昔日辉煌,值得我们努力探索。

微电影作为网络时代备受欢迎的传播手段,以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为播放终端,其广阔的受众面和高关注度,非常有利于壮族歌圩的传播。微电影的低门槛性和参与主体的大众性,使得不仅专业人士可以拍摄歌圩题材的微电影,平民草根一样可以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独特视角呈现歌圩文化的艺术魅力。将此类微电影上传网络,通过网友的点播观看、评论转发和多维互动,使壮族歌圩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进而被欣赏、被了解。还有时下流行的微信小视频、美拍等短视频都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也是壮族歌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现生机的有效手段。

同样,众多的名人故居和中华老字号,也非常有必要借助微电影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现代保护与开发,通过品牌的有效传播,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文化资本,创造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方面已经出现了成功案例,如在2012第九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上,张小泉刀剪展台前门庭若市,就得益于企业文化微视频的巧妙介入,用影像的方式向观者展示张小泉刀剑的制作工艺和流程,结合展会现场资深技师的精彩演绎,张小泉刀剑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目光。如果能更进一步,将张小泉刀剑文化的传承故事拍成精致的系列微电影,择时择机播出,其影响力一定会更胜一筹。

2016年5月,《中华老字号》大型系列微电影工程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参会老字号企业代表——荣宝斋等与承办方签署了拍摄合作意向书。众所周知,中华老字号大多经历过百年以上的沧桑历程,承载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精神和品牌故事,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一个城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中华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而其出路却在于‘新。”用当下最“潮”的微电影,展现中华老字号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利用微电影“覆盖广、投资少、传播快”等优势,渗透到传统行业,为百年品牌注入活力与生机,不失为一条有效之路。鲁娜:《“中华老字号”将被拍成系列微电影》,中国文化传媒网,2016-05-23, http://mt.sohu.com/20160523/n450990031.shtml/ 2016-12-17。

四、唐诗宋词等古代文明在微电影的演绎中熠熠生辉

央视《文化大百科》栏目的片头就是31秒的水墨动画,中国自然山水的迷人风情在貌似随意的点墨与铺洒中自在流淌:金鱼戏水、杨柳依依、农夫耕牛、烟雨古宅、笔墨诗词、荷香鸟鸣、塘边芦苇、江中泛舟、远山若隐、晴空白鹭、红梅探春……中国国画之神韵灵动瞬间尽显,怎不令人悠悠然陶醉其中。

《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经典的魅力。通过精妙的创意,吸纳当代知名书画家共同演绎和解读作品——为每首唐诗配上一幅书法和情景画作品。于是,抽象平面的唐诗变得可触可感,视音频交融所创造的意境内涵赋予品鉴古诗词时一种全新、多维的立体化体验,自然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非常适合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中文学校的辅助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春风吹又生》《江雨霏霏江草齐》《碧叶风来别有情》《长风破浪会有时》《春夜闻笛唤春归》等作品。创作者还别出心裁地将108首唐诗谱成歌曲,作为每部微电影的主题歌,唐情诗韵贯穿始终,创意之光令人欣喜。据悉,创作者还将组织108首唐诗主题歌的演唱者、部分演职人员(导演、明星演员、主持人、歌手)打造系列主题晚会——“唐诗之夜”,在全国108个城市巡演,以独特的方式推动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微电影,将中国唐代文明的光辉代表——唐诗,作为重要题材加以挖掘创作,新颖的表达方式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完美融合,赋予唐诗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满足了以青少年为代表的人群追求个性化、互动化、感性化的网络时代艺术表达诉求……延长了唐代诗词的艺术生命力,提升了影像感染力和文化传播力,为今后宋词、元曲等其他传统文化艺术的视听创作做出了有效的尝试”。 金德龙、杨才旺、王晖主编:《中国微电影》,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93页。 “一花独放不算春,万花怒放春满园”,虽然微电影诞生之初的草根性、平民化和非专业性使得其在艺术手法上略显粗糙,但瑕不掩瑜,粗糙中透露出的那份质朴和原生态,却极大地丰富了影视艺术对社会、时代和生活的表现力。一方面,我们欣喜于微电影的接地气与现实感,另一方面,我们又期待着某种高雅、隽永和韵味的存在。而《复活的情韵——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恰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存在的可能,以及独特的艺术品格所散发出的无穷魅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巧妙地传承,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数不尽的文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经典的力量从未消逝过。如果说四大名著等章回体小说更适合拍成电视连续剧,那么其中的某一个经典人物、某一个经典场景,则更适合用微电影来表现。如张飞、关公、林冲、秦可卿、史湘云、妙玉……,这些称不上主角的人物,其实有着相当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将他们身上最精华的故事挖掘出来,用微电影的形式来呈现,绝对会吸引众多人的眼球。此外,如果能将108位梁山好汉和“金陵十二钗”拍成系列微电影,其规模和气势一定会非同凡响。即便没有时间全部观看,每次择其一二欣赏之,一样印象深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总能在合适的形式中散发出永恒的光辉。

五、结 语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微电影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微电影产业总产值已达到700亿元,年产量达2多万部。《2017—2022年中国微电影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中国产业调研网,2016年,http://www.cir.cn/R_QiTaHangYe/92/WeiDianYingHangYeXianZhuangYuFaZhanQuShi.html, 2016-12-18。由此可见,微电影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内容主体已经或者将要成为不争的事实。

尽管在艺术形态上,微电影与传统短片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它的创作主体已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影像拍摄的门槛,受众不再是“无能为力”的旁观者,而是可以积极介入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创作者。微电影让更多的普通观众享受到了影像创作的快感。同时,微电影“微时长”的特性使其能够在智能手机、地铁传媒等移动媒体上自如地传播,這很好地解决了伊尼斯所提出的媒介的时空偏向问题——既有时间的连续性,又有空间的扩展性,微电影在形式上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平衡状态。此外,这种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的随时随地、伴随性的“润物细无声”与文化传播所要求的“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在理念和节奏上也是无比地契合。利用微电影传播中国文化,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方式的一种伟大创新。

实践证明,优秀微电影总能“凭借着细微之处累积的温暖,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所表达的积极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大众传播正能量,体现社会人文关怀”,李建强、童加勃主编:《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75页。 并散发出芬芳的灵韵,浸润着社会大众的心灵。用道德典范完成人格塑造,用伦理情感包装意识形态,用时尚外表引领标杆示范,用诗情画意传递璀璨文明。微电影将在“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精神”的弘扬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微影之梦必将承载更多的家国梦想和人文情怀,成为中国文化传承和传播的有效载体。我们期待“传统历史文明”“现代奋斗史诗”和“明天美丽中国”能够汇聚成中华文明的神圣力量,借助微影之舟扬帆远航,驶向大洋彼岸。

〔责任编辑:李海中〕

猜你喜欢

古代文明微电影中国文化
历史沧桑与古代文明的碰撞——探访埃及航海博物馆
古代文明与当代社会——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一带一路”艺术考察专题研究展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
《营口古代文明展》的内容设计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