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2017-05-30孙静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业经济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

孙静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经济中速增长的新常态,需求拉动经济作用相对减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以常州市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分析了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常州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和消费需求呈下行趋势;常州市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杠杆率较高、一些制度机制抑制资源配置效率。要提高常州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活力,应在解决外部需求低迷的同时,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为培育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動能提供启示。

关键词: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常州市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027-06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结构升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侧,部分产能过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供给并存。在此背景下,常州市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尽管近年来重点打造十大产业链,推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工业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局面。常州工业经济的主要矛盾也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工业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1]推进常州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生产、供给端入手,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创造新供给,使得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同步优化,实现新的平衡。这对重塑常州“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停留在理论阶段,缺乏系统性和现实指导性。杨东伟(2016)(以宏观经济学视角)从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劳动、资本和技术创新等要素结构,其研究深入、学术性强,但停留在论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没有对政府部门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现实指导意义。[2]郑萍(2016)直接从工业经济运行中表现出来的供给侧问题入手,也就是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入手,这种视角可能更多地被政府部门实际操作时所采用,但容易使人忽视供给侧问题的系统性及其结构性矛盾根源。[3]冯志峰(2016)从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尤其是强调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但由于涉及的问题过于庞杂,包括行政体制、财税金融体制、企业体制、市场机制等各个方面,因而从该视角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么“挂一漏万”而难以全面系统,要么面面俱到而难以具有深度。[4]

这些文献为本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但是必须指出,以上学者在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更多是从理论角度就问题谈问题,而忽视了这些问题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无法找到供给侧问题解决的根本路径。基于常州工业经济运行现状,从常州市工业经济结构视角,具体划分为企业、产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分析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可以实现理论性、系统性和现实指导性的调和。

一、分析框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由于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构性矛盾而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5]本文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线路来分析,问题突出表现在“结构性矛盾”,问题本质和根源是“结构性原因”,问题解决的对策是“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变常州市工业经济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化解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矛盾,解决供给侧问题,提高供给质量,改善工业经济运行。

如图1所示,在这一分析构架下,从问题导向出发,可以通过由左至右和由右至左两个逻辑线来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问题的原因分析逻辑,二是问题的解决方法逻辑。前者回答为什么要推进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后者则回答了如何推进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常州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形势与困境

(一)从需求侧看,经济总需求不断萎缩[6]

1.投资逐年下降,新型投资潜力巨大

据常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常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006年23.6%下降到2015年6.7%;工业投资增长率从2006年的22.4%下降到2015年的6.5%(见图2)。增速逐年变缓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常州市在新型投资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2014年和2015年,常州市分别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97.8亿元和794.6亿元,同比增长16.2%和13.9%。2014年增速高于当年工业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2015年增速高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

2.外需出口减弱,境外投资势头加快

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常州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速从2010年的43.2%到2015年的0.5%[7],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见图3),表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拉动作用非常有限。

根据资料,常州市2014年度境外投资项目6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015年度新备案的境外投资项目6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7.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7%。这表明,常州市境外投资项目数量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呈现出上升趋势,显现出拉动经济增长的竞争优势。

3.消费持续增长,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等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常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加(见图4),消费贡献上升,说明消费增长是常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的不利影响,工业品供给在满足高端消费方面相对匮乏,使得常州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在2009年-2015年间呈现出下降趋势(见图5)。根据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并且是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从供给侧看,劳动力成本、资本边际效率、杠杆率、制度机制等要素投入也有质的变化

1.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据统计调查,2010年-2015年,常州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呈上涨趋势(见图6),表明常州市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对工业经济的增长起着阻碍作用。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政策刺激下投资大幅增长,导致资本边际产出效率明显降低。2008年以来,每新增1元GDP需要增加的投资显著上升。这直接影响了企业投资意愿,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而产能过剩是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在2016年4月的调查显示,常州市有部分传统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远低于75%。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表明产能严重过剩。

(三)杠杆率偏高

常州市工业企业的杠杆率比较高,融资成本高,不仅会产生相应的金融风险,还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经营风险,制约着常州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融资成本高尤其困扰着常州市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据有关金融机构统计,2013年,获得银行贷款的常州市小微企业付出的综合成本年利率至少为17%,大多数实际利率接近20%,融资成本比大中企业高。同时,小微企业民间借贷年息更是高达36%~48%。

(四)一些制度机制抑制资源配置效率

首先,由于垄断和行业准入壁垒的存在,缺乏相应的企业退出机制,导致部分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常州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受到阻碍,影响了资本配置效率。其次,2008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约束,很大程度影响了常州市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三、推进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

结构性改革,包括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各种比例关系的调整。下面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论述推进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企业层面的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当前“十三五”期间,推进企业层面的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任务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

1.妥善处置“僵尸企业”

分类处置市属国有“僵尸企业”,遵循“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的原则,盘活资产,力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稳妥处置非国有“僵尸企业”,针对企业不同类型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的企业,停止各类财政补贴、税费返还等政策支持,迫使企业加速市场化退出;对经营困难,但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企业,积极扶持,促进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优化等。

2.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常州市应坚持去杠杆与扩大直接融资相结合,降低融资成本。着力优化融资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水平。促进符合条件的常州市企业在境内外主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和融资;支持常州产权交易所、常州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创新发展,为常州市小微企业提供挂牌及投融资对接。

同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禁止在目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杜绝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的行为,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推进产业层面的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常州市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从产业层面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任务是化解产能过剩,实现常州市工业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1.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首先,引导常州市钢铁和水泥等重点行业的过剩产能就地消化,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和搬迁改造等途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其次,加快淘汰小型化工、塑料、印染、造纸、电镀等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行业的落后低端产能;同时,对钢铁、水泥等国家和省明确规定不得核准、备案新增产能项目的行业,严格控制新增过剩产能。

2.全面清理违法违规产能

坚决取缔违法产能,主要针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以及对不能达到相关行业能耗强制性限额标准要求的钢铁、水泥产能;全面清理违规项目,主要针对产能过剩行业中,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

(三)推进区域层面的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区域层面的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任务是化解常州市工业资源配置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工业生产要素空间上的配置效率。

1.促进常州市南北产业转移与产能合作

利用常州市南北共建产业园区载体,引导常州市的能源、化工、铸造、纺织等行业项目向苏北和一些沿海地区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并在转移中化解过剩产能,增加优质先进产能。

2.加强常州市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及其它中西部地区产业合作

对于常州市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引导其向长江中上游地区和其它中西部地区转移,优化资源配置。

四、结论与启示

针对当前常州市工业经济供给侧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应从企业、产业和区域三个层面来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以培育常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意在于通过创新提高潜在工业经济增长率,保证常州工業经济保持中高速稳定增长,所以,创新发展必然是常州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首要发展理念。结合上文的分析与讨论,从政策层面来讲,一方面,政府要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技术创新中的企业家的核心角色。企业家角色的核心内涵是创新,实质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从企业层面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还是从产业层面化解产能过剩,以及从区域层面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都要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家创新积极性,政府在体制机制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A]. 2016-5-27.

[2] 杨东伟.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工业未来发展[J].中国工业评论,2016(1):17-19.

[3] 郑萍.河北省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思考[J].经济论坛,2016(2):15.

[4]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经济问题,2016(2):15-17.

[5] 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9):7.

[6] 杨家宁.供给侧改革的认知框架与动力机制[J].经济论坛,2016(3):59.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economic normal of medium economic growth. Demand-driven economic growth has weakened relatively, whil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has therefore come into being.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data of Changzhou industri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Changzhou industrial economy is facing from both demand side and the supply side.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nvestment demand, export demand and consumer demand in Changzhou show a downward trend. At the same time, the labor cost in Changzhou keeps rising; the 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 decreases; the leverage ratio is higher; and som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restrain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veloping vitality of Changzhou industrial economy, we shoul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nterprises, industries and regions, while solving the external demand downturn so that Changzhou industrial economy can adjust the structur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inspiration for fostering the new kinetic energy of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angzhou.

Key words: industrial economy;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Changzhou

責任编辑 赵文清

猜你喜欢

工业经济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
科技平台创新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研讨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铜川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