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工背景高职教师人文底蕴之提升

2017-05-30潘军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职教师突破口人文素养

潘军

摘要:提升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底蕴,是学校和教师发展后劲的需要。由于自身知识结构欠缺、功利主义认识、管理层制度不完善以及校园人文氛围不浓等因素,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不尽人意。这种现象对学校的文化品位、师生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嚴重制约。学校管理层应转变观念,认可理工背景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塑造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积极创造氛围和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师;理工背景;人文素养;提升;突破口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6-0039-03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6.009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文件,教师[2016]10号文强调:……将师德素养、工匠精神、‘双创教育、信息技术等列入培训必修内容……加强教师的师德养成、专业知识更新、实践技能积累和教学能力提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选派优秀教师校长到国(境)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先进技术技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中发[1999]9号文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中发[2004]16号文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具有育人职责。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形成的道德觉悟、价值观念、情感尺度、人格境界、艺术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是长期积淀而得,是其职业道德、治学态度、教学艺术、以及气质魅力的综合反映,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它源自教师为人师表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源自教师对人生经验的体悟。目前,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教育部、财政部2016年联合下发的文件《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问题提到了国家层面。迄今,关于理工背景高职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素养研究较少,本文拟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当前状况进行粗浅探讨。

一、提升之必要性

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高校的日常运作中,教师无疑是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1]这里所言的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往往更为深厚、重要。一所高校的荣辱兴衰,往往与该校教师整体人文素质的消长正相关。与综合素质较强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情况更是如此,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体素质的相关度甚至更大。因此,高职院校若要在本科扩招、生源缩减、家长认可度不高的“三座大山”挤压下求生存、求发展,提升本校专职教师的综合素质迫在眉睫。在全国多达130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理工类专业占绝对优势。理工背景教师的比例远远高于文科背景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这类教师的人文底蕴相对较弱,严重制约了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发展。

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专才教育”,均使素质教育得不到推广。为此,中共中央曾几度发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纲领性文件已把素质教育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赋予教师全过程、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神圣职责。教育学中有“重要他人”这样一个概念,指个体社会化及心理人格形成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我国战国晚期重要的教育名著《学记》(注: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亦有类似的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尊其师而奉其教,敬其师而效其行。高职理工背景的专业教师无疑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人文素养已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 自然迁移了教育功能,已成为一种珍贵的“隐形”教育资源,是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先天不足的突破

理工背景高职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时就存在先天不足。虽然毛泽东1957 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中就明确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更关注智育,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中学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素质教育无从谈起。进入高校后,学科、专业条块分割现象异常突出。1951-1953年,我国高校参照前苏联教学模式强制按理、工、文分校调整,导致文科高校数量锐减,众多理工高校逐渐形成“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且专业设置过细的“专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几十年来沿袭至今,目前高职院校理工背景的专业教师几乎都是通过这种过窄的专才模式培养出来的。许多理工高校的人文氛围几乎荡然无存。

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3]针对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先天不足,必要的后天措施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状况。其一,将高等教育学、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列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高标准、严要求的培训合格方能上岗,以便使青年教师尽快上手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二,有条件的高职学院由人事、教务等部门牵头建立常设的“青年教师人文素养业余培育班”,鼓励青年教师加入并组织他们听音乐会、看美展、参加公益活动、修读中外经典著述、观看历史和人物传记影片、畅谈职业观,以达到提升文化品味,帮助他们有深度有新意地思考人生问题、寻找人生榜样。

三、自身认识的突破

重理轻文是妨碍人文素养提升的传统和历史羁绊。当前中国社会重理轻文的思想仍很盛行,理工背景教师更是如此。一些青年教师与生俱来带着家庭和社会对学科的偏执,沐浴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氛围一路走上工作岗位,认为人文精神虚无缥缈、可有可无,甚至否认其科学性。科技能导致生产力和社会巨大进步的事实无可非议,那么人文精神在科技面前就一定渺小得无足轻重吗?二战前德国和日本的科技得到空前发展,但是两国巨大的科技力量在纳粹和军国主义左右下,仍无法摆脱惨败于正义和社会良知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之下的命运,此间伯仲,自见分晓。理工背景教师健全的人格应该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众多理工学者如钱伟长、苏步青、华罗庚、李政道、杨振宁皆是文理兼备、相得益彰。因此,理工背景教师应澄清认识、及时调整,在已有较强科学素养的基础上,主动弥补人文素养之短,完善人生之路。

功利主义是束缚人文精神的最深层桎梏。功利主义是人生价值观的一种扭曲,是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价值观念金钱化的化身。功利主义价值观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尤为突出,在理工背景高职教师中也颇为盛行。部分教师集体观念淡薄,接课时以是否有利为前提,分配酬金时斤斤计较;部分教师在职评指标的导向下,只对自己专业的教学、科研感兴趣,认为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毫无实用之处,提升人文素养是费力不讨好的亏本生意;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外兼职创收上,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经济收益最大化成为终极目标……上述行为和价值观与教师的使命、身份格格不入。由于功利主义某种程度上与教师的利益密切相关,扭转功利主义这种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无疑会触碰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收益。

四、管理的突破

管理层保驾护航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定心丸。目前,高职院校的改革和竞争如火如荼,从“质量评估”到“示范院校”再到“优质院校”,各校为了生存可谓绞尽脑汁。以学生的“进口”(招生)和“出口”(就业)为导向,校本特色专业猛招、猛投,“进出口”不畅专业猛砍、坐冷板凳。管理层目光只停留在专业建设上,无暇关注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中科院杨叔子院士曾言,一个国家或民族,如不具备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不具备优秀历史传统和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悬挂着一条醒目横幅:“只有文化和历史活着,一个国家才活着”。可见,从国家、民族到教育行业、高等院校,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作用无处不在,是任何事业发展和强盛的基础和标配。为此,高职院校的管理层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长期有效地推动全体教师(特别是理工背景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解决师资队伍建设的大方向问题。

制度设计是人文素养提升最有效的导向。教学质量评價体系是教学质量的指挥棒,对教学活动起重要导向作用。职称评定是教师能力、待遇追求的导航仪。将人文素质考核纳入职称评定等考核中,是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最直接最有效果的方式。[4]因此,有必要增加师德、教风、创新指数、人格魅力指数、课堂活跃指数等指标,建立包含考核人文素质内容的、人文指标与专业指标融合的教学满意测评和职称评定的“双评”制度,以评促教,提升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

五、氛围的突破

高职院校人文氛围的不足,是妨碍理工背景高职教师人文底蕴提升的又一大障碍。归根到底,是学校管理层关于校园人文氛围建设的理念问题,即理想的校园人文氛围应该是什么以及怎样建设。就人文氛围的“硬”环境建设而言,就是打造富有文化品位的校园实体环境,将人文痕迹内化于校园的自然环境之中。校园不仅要开发其空间功能,更要追求其空间品质,创设富于人文意境的空间环境。学校应将其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学风校风、地域特征等通过一系列建筑物的外观充分加以表达,创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自然环境,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内涵,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术风气和精神气度,并将其变为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将教师人文素养问题长期与学校的发展相关联,应在学校层面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即设立针对教师人文素养问题的常设研究机构,长期按年度大力度资助课题研究,跟踪研究相关难点、热点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措施。这样,一则可在全校的范围内形成人人关注“教师人文素养问题”的良好氛围,二则利于将大量关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真知灼见汇集起来,迅速在全校推广。

六、结语

理工背景高职教师的人文素养问题并非“一日之寒”,人文底蕴的提升亦非“一日之功”可就,是一项事关国家未来人才培养、意义非凡的长期系统工程。这需要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个体,即宏观大环境和微观小环境的共同努力。管理层应为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搭台、开绿灯,从政策、制度、激励、环境改进等方面下功夫。教师个体层面的努力对提升其人文底蕴至关重要,只要理工背景高职教师能苦其心志、取长补短、孜孜以求,必将能成为学子心中真正为人师表、艺德双馨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周济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 中国教育报,2005-04-18

[2]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 人民日报,1957-06-19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 教育的艺术[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1

[4]霍忠义 大学理工科教师人文素质构建探析[J]. 江苏高教,2016(4):103

猜你喜欢

高职教师突破口人文素养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寻找突破口巧解算式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