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说理文教学”探究

2017-05-30方彬

阅读(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方彬

【摘要】“六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引起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反思,推动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笔者以《谈礼貌》一课为例,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认识,拓宽研课新视角,探究说理文教学的新方法,从目标定位由“本”向“人”,方式变革由“表”入“深”,学习内容由“罔”及“思”三个视角,指向学会学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说理文 教学实践

自2014年教育部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便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6年9月14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的共识。学校借助学科大教研活动,合力研讨以“核心素养”理念指导的研究课,推动了语文教师团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實践。

“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对“课程标准”的重新认识。“课程标准”是以学科研究的方式展开。“核心素养”更着力于“人的发展”,是基于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谈礼貌》教学实践的探究,尝试改变“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落实核心素养,初步形成新的“教”和“学”的思路。

一、学会学习:目标定位由“本”向“人”

“能识记、能理解、能感知”是“课标版”的目标规范用语,强调对学科知识的认识要求;“建立、掌握、审视、生长”是“核心素养”的目标尝试用语,更加关注“人”的思维素养的发展。看似这两种目标用语表达方式不同,其实是话语体系不一,其背后的理念也有着本质区别。

由《谈礼貌》一课的研讨,初步提炼整理出小学阶段说理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建立说理文的学习结构,掌握说理文的表达方法,体验说理文的理性情感,让学生学会学习说理文,说理能力得以生长”。为达成这一目标,在说理文教学实践研讨中,立足学生需要,开发了“说理课程”,给予学生丰富的说理文学习体验,培养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1.文本联结,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必要条件。从“单篇文本”走向“集中文本”,建立了文本的联结关系,促进学生乐学、善学。

苏教版小语教材共有5篇说理文,五下《谈礼貌》恰巧位于“中间地位”。“中间地位”体现在学生已有四上《说勤奋》,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说理文的学习经验,还将在六年级继续学习《学与问》《学会合作》两篇说理文。“中间地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谈礼貌》文本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了文本联结的学习策略。

传统的说理文教学都以“单篇”形式呈现,四年级学习了《说勤奋》,五年级继续学习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很少将篇与篇联系起来,进行经验回眸,对比学习。有些老师会联系过去的旧知,以复习导入的方式引入新一篇说理文的学习。然而,这也只是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并没有理性的说理学习内涵的联结。

学习一种文体,“集中阅读”是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学习《谈礼貌》之前,提供“集中文本”,让学生阅读。从小学各版本教材中选择典型的说理文,打包整理成“集中文本”,其中包括苏教版教材中的5篇,并补充人教版教材中《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北师大版教材中《做一个最好的你》等等篇目。通过课前“集中文本”的阅读,给学生自我发现“说理文”文体特点的机会。学生在阅读后不难发现说理文的特点——列举事例说明道理,并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

因此,跳出“单篇文本”的教学,课前以“集中文本”的方式展开说理文阅读,推进了学生“学会学习”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

2.知识统整,反观反思。对学习方式进行反观反思,善于总结经验,重新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方法。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知识统整是传统说理文教学反观反思后重建的教学思路。“事例选取和说理方法”是小学说理文需要统整的知识点。

苏教版的5篇说理文“事例选取”都有其独特性,但又内存着严密的逻辑结构。虽然都是“列举事例”,但事例的典型性稍有不同。从事例人物选择来看,《说勤奋》列举了“古今名人”的事例,《学与问》列举了“中外名人”的事例。从事例内容来看,《说勤奋》列举了“天资聪颖又勤奋努力”,“起步落后却后来居上”的两个事例;《学与问》列举了“多问”和“追问”的两个事例。再如,《学会合作》列举观点侧重不同的事例,《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是列举正反事例。这5篇说理文的事例,有“叙”有“议”,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先议后叙”,有的“夹叙夹议”。统整说理文“事例选取和说理方法”,让说理文的学习走向结构化。《谈礼貌》的统整则表现在“事例选择和说理特点”的设计上。

案例:比较三个事例的独特性、关联性。

(1) 请同学们默读这三个事例,体会有什么不同之处?

(2) 三个事例的“叙”,和事例后的“议”,能否相互调换呢?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归纳出三个事例的不同之处:事例观察角度不同,“请人帮助”“无意伤人”“意外受伤”三方面展开;人物选择不同,兼顾古今人物、伟人与普通人的生活事例;表现主题不同,正反事例,对比说理。另外,这三个事例均是先“叙”后“议”,而且有着紧密的关联作用,不是无序地组合。这样统整教学,综合体会“事例说理”的特点。

3.生活阅读,信息意识。能跳出文本,走向生活,自觉、有效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丰富积累,服务生活,便是“活学”“学活”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纸媒阅读、电视新闻、生活事件讨论、“互联网+社会发展趋势”……常常会置身于“说理”的生活情境。

《谈礼貌》一课的学习,进一步建立了学生学习说理文的结构,使他们在进行说理文阅读时更有自我的理解,因此推荐符合学生个体阅读需要的“课外说理文阅读系列”,比如,胡绳《想和做》,林家箴《说“勤”》,吴晗的《谈骨气》……这些文章的阅读,丰富他们对说理文的进一步认识,也是阅读思维的更高挑战。在班级语文学习生活中,开展“五分钟演讲”的活动,人人围绕主题 ,展开事例说理。在家庭生活中,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尝试“互联网+阅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说理主题及说理方法。“走向生活”多元阅读,让说理生活化、常态化,丰富他们的说理感受。

二、科学精神:方式变革由“表”入“深”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这在科学课程强调更多。然而,在相对理性的说理文教学中,更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和启迪,来建立学生的说理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1.转向:知识记忆到语言运用,培养探究素养。教师教学说理文,常会引入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并紧扣三要素展开教学。教师教得很努力,而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小学生才开始阅读和学习说理文,只需初步感知说理文体特点,了解说理方法。因此,对于“说理文”的教学需要转向,从知识记忆转向语言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探究素养。

《谈礼貌》一课从“岳飞”与“牛皋”的正反事例进行比较。如仅仅告知学生这是“对比的说理方法”,是知识传授与记忆。《谈礼貌》一课教学可这样设计——

案例:对比的说理方法——精读“问路”,体会对比。

(1)理解“离镫下马”理解“镫”。学生查字典,通过文字描述理解;再通过岳飞骑马图直观感知。引入并理解《弟子规》中的“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学生理解了岳飞“离镫下马”,是对老者的尊重。

(2) 理解“呔”。“呔”相当于语气词“哎、喂、嘿”,大声吆喝,显得没有礼貌。联系《西游记》《水浒传》的阅读体验,进一步理解“呔”。

像岳飞这样问路,就是“彬彬有礼”;像牛皋这样问路,就是“出言不逊”。

学生通过岳飞的“动作”、牛皋的“语言”,理解了“礼貌”的意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看图理解,联系生活语言等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深刻理解“对比的说理方法”,培养了语言探究素养。

2.链接:说理理解与说理表达,建立批判思维。建立学生的批判思维,是学习说理文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思考与表达的支架,让其通过整理、归纳、总结,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说理内容的清晰、說理形式的完整。

《谈礼貌》一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例举牛皋的“反例”,“反例”对说理表达有什么作用,不例举“反例”是否具有说服力,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建立。说理表达与说理理解一样,有益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建立。

在《谈礼貌》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礼貌”与“不礼貌”的事例,并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说理表达。有“叙”有“议”,相得益彰。

案例:“叙议结合”的说理训练。

(1)提炼《谈礼貌》的说理方法。

(2)推荐几句说理谚语:①礼多人不怪;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回忆生活中“礼貌待人”或“无礼粗鲁”的事例:①一本好书的借阅;②堵车时不小心蹭车;③……

(4)说一说,再写下来:有礼与无礼的表达,对于人际交往与解决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谈礼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进行说理表达的教学设计,是具有实际的交流功能和存在价值的。

三、人文底蕴:教学内容由“罔”及“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内容能否促进“思”的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非常关键。选择“教学内容”源于文本特点的教学需要,源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需要,也源于学生差异资源的生成需要。

1.积淀:汉字演变,感受文字魅力。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美丽的文字。每一个汉字演变,都有其东方文化的色彩。《谈礼貌》虽是说理文,但也可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字的魅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

案例:文字演变,揭示课题。

(1) 出示“礼”字的“甲骨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这是甲骨文,中国古代的文字,很像一幅画,所以很难认识。

(2) “小篆”禮。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汉字逐渐演变成这样。这是小篆体的“礼”。

“礼”字的甲骨文,下面像个大鼓,上面供奉着一串串的玉,表示击鼓奏乐,把最贵重的东西奉献给神灵。甲骨文逐渐演变成小篆体的右半边,而左边像高高的祭台,表示举行礼仪,祭神求福。

(3) 揭示课题,一个“礼”字的演变,激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期待。

2.审美:品读语言,发现表达之美。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及“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你就会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

审美情趣作为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并非只在艺术课程中呈现。在阅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这是颇具挑战的目标。对《谈礼貌》一文的说理语言细细品读,就能发现其表达之美。

3.情怀:尊重差异,关切思的过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关切学生“思”的过程。同时,尊重儿童的说理基础,利用差异资源,让学生的说理自信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

说理文的学习,往往有充足的默读时间,默读促进思考的深入,是真正展现学生“学的活动”。王荣生教授提出:“‘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首先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尤其不能以‘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因此,依据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学的活动”的特点,梳理《谈礼貌》一课的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的活动”如下。

案例《谈礼貌》一课:数次“学的活动”。

第一次“学的活动”,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查查字典。

第二次“学的活动”,交流自读成果。初步理解“小校场”“出言不逊”等词意。

第三次“学的活动”,默读说理文,想想说了一个什么“理”?怎么说明道理的?

第四次“学的活动”, 默读三个事例,思考有什么不同之处。

思考过程是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过程。课堂中,“学的活动”是学生的思考。有质量的“学的活动”,更是思维活跃的过程。《谈礼貌》一课的设计立足展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可以通过教学实践落实并获得发展的,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每一学科内容的真实学习过程。语文学科塑造并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就在真实的语言理解与运用之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