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2017-05-27郑荣先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32期
关键词:黄芪

郑荣先

【关键词】 黄芪;药品鉴别;药性特点;临床配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9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须根和根头, 晒干[1]。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洮阳, 色黄白甜美, 今亦难得。”李时珍谓:“耆, 长也。黄耆色黄, 为补药之长, 故名。”可见黄芪应用亦久。本文对黄芪性状鉴别、药性基本特点及在临床中的配伍应用、药理作用、不同炮制规格的应用等作了概述, 供临床参考。

1 黄芪的主要性状

黄芪呈圆柱形, 有的有分支, 上端较粗, 长30~90 cm, 直径1~3.5 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 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 不易折断, 断面纤维性强, 并显粉性, 皮部黄白色, 木部淡黄色, 有放射性纹理及裂隙, 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成空洞。气微, 味微甜, 嚼之微有豆腥味[2]。

2 黄芪的功效

黄芪味甘, 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功效。主治表虚自汗,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黄芪亦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 主产于中国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流传着“常喝黄芪汤, 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 意思是说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 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 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 回阳救逆, 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 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 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 中医称为“表不固”, 可用黄芪固表, 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3 黄芪的常用方剂及配伍中的作用

3. 1 补中益气汤 黄芪与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配伍应用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及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等, 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 其性甘温入脾肺经, 而补中气、固表气, 且升阳举陷[3, 4]。

3. 2 玉屏风散 黄芪配防风、白术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主治气虚, 卫表不固所致表虚自汗, 易感风邪者, 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 甘温大补脾肺, 且善补卫气而固表止汗。

3. 3 当归补血汤 黄芪与当归相配, 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方中重用黄芪为君大补脾肺之气, 以资气血生化之源。

3. 4 牡蛎散 方中黄芪配麻黄根、牡蛎组成“牡蛎散”,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治自汗、盗汗。方中黄芪补表气而实卫, 固表止汗。

3. 5 固冲汤 益气健脾, 固冲摄血。主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证。方中重用黄芪及白术补气健脾, 使脾气健旺则统摄有权, 故以为君, 臣以山茱萸、白芍, 佐以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碳、五倍子、海螵蛸、茜草, 全方补涩并用标本兼顾, 补气固冲治本, 收涩止血治标。

3. 6 归脾汤 黄芪与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组成,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功效。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证。方中黄芪甘温, 补脾益气;龙眼肉甘平, 既补脾气, 又养心血, 二者共为君药。人参、白术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 与黄芪相伍, 补脾益气之功益著。

3. 7 补阳还五汤 黄芪与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 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主治中风引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证。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 补益正气, 使气旺而能行血。

3. 8 玉液汤 黄芪与山药、知母、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相配, 益气滋阴, 固肾止渴。主治消渴。方中重用黄芪、生山药为君药, 黄芪甘温, 补气以健脾, 升阳以布津。

3. 9 防己黄芪汤 由黄芪、防己、甘草、白术四药组成, 具有益气祛风, 健脾利水。主治风水或风湿。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 防己祛风行水, 黄芪益气固表兼能利水。

4 黄芪的现代药理作用

黄芪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类、多糖类、氨基酸类和黄酮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 增强心肌收缩力, 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免疫功能, 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5-8]。黄芪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直接抑瘤、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抗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机体的氨基酸代谢[9-12]。黄芪食用方便, 可煎湯、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5 不同炮制规格对黄芪的影响

黄芪饮片常用炮制规格可分为黄芪(生黄芪)、蜜黄芪两种[13-16]。经过炮制这两种制品的性味和功效有差别, 在应用上也各有擅长。生品长于补气升阳, 固表止汗, 托毒生肌, 利尿退肿, 常用于表卫不固的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 气虚水肿, 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如玉屏风散、防己黄芪汤、透脓散。蜜黄芪是加练蜜炒至深黄色。因加入蜂蜜, 甘温而偏润, 长于益气补中。多用于脾肺气虚, 食少便溏, 气短乏力或兼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 子宫下垂及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出血证, 也可用于气虚便秘。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13, 17-19]。

参考文献

[1] 牛琳琳, 琚保军. 黄芪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药理及临床应用探究.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7):46-47.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283.

[3] 张廷模. 中药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2-93.

[4] 段富津. 方剂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1.

[5] 沈映君. 中药药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64-166.

[6] 张根荣.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23):397-400.

[7] 張国用. 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6):1059-1060.

[8] 郭伟. 中药黄芪的药理及临床研究概况. 山西中医, 2011, 27(11):

52-54.

[9] 但望霞. 黄芪抗肿瘤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8):

286-287.

[10] 陈仁波, 张明明, 张志强,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黄芪临床用量及相关应用分析. 环球中医药, 2011, 4(6):438-441.

[11] 殷平善. 黄芪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与中医的整体系统思维//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2005:146-147.

[12] 白光, 王垂杰, 周学文. 黄连与黄芪在胃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首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 2010:245-247.

[13] 叶定江. 中药炮制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192-193.

[14] 刘莎, 符州. 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4):203-206.

[15] 陈雅, 余汶华. 黄芪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展. 中国药业, 2006, 15(3):68-69.

[16] 凌静, 任彬, 王璟璐. 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中医药信息, 2003, 20(3):9-10.

[17] 王梅芳. 黄芪及其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导报, 2006, 12(1):83-84.

[18] 朱瑄.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新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15):72.

[19] 刘会艳. 黄芪及其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22):44-45.

[收稿日期:2016-10-09]

猜你喜欢

黄芪
全国首家黄芪文化园将在浑源投入运营
黄芪枸杞茶补气血虚弱
四种情况不宜喝黄芪水
黄芪茶,泡不如煮
挑选黄芪有妙招
“植物动力2003”对黄芪产量性状的影响
黄芪成为冬季保健佳品 剂型不同功效也有异
黄芪当归汤益气又补脾
黄芪泡水防病,错用反而伤身
黄芪补气佳,但八类人群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