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017-05-24易丽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9期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易丽娟

【摘要】 目的 观察使用中医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90例。观察组使用中医针灸治疗, 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牵引与TDP照射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经相同时间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2%, 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5例(5.56%)出现不良反应, 少于对照组的18例(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治疗, 可实现对治疗效果的有效保障, 并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控制, 有助于提升治疗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9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中老年人群中高发病症, 结合本社康最近几年接诊情况可以发现, 该类患者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 也发展成为影响人群日常生活的主要病症[1-5]。在中医理论中, 腰椎间盘突出症归属于痹症以及腰痛病的范围内, 应当从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等角度治疗[6-8]。中医针灸疗法在治疗该症上也具有较长历史, 本次本社康就主要针对该疗法的实际效果进行观察,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原则在本社康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取18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90例。对照组中男45例, 女45例;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2.87±5.04)岁;L4~5突出40例, L3~4合并L5~S1突出30例, 单纯L5~S1突出20例。观察组中男50例, 女40例;年龄51~75岁, 平均年龄(61.41±4.53)岁;L4~5突出35例, L3~4合并L5~S1突出40例, 单纯L5~S1突出1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突出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按照常规方式治疗, 即借助微电脑腰椎自动牵引床进行牵引治疗, 并使用TDP特定电磁波进行照射治疗。牵引治疗中, 力度需集合患者综合情况进行调整, 且不得超过20 kg, 单次时间控制在30 min。以7 d为1个疗程, 1个疗程结束后需停止2 d再进行下一疗程治疗。观察组则按照中医针灸治疗, 指导患者保持俯卧位, 主要穴位为环跳、肾俞、昆仑、阿是穴、殷门等。银针长度需根据穴位而异, 使用75%酒精作为消毒剂。在找准穴位后, 需快速、准确的将银针刺入, 刺入深度在2寸左右, 结合平补平泻、提插捻转的方式将穴位中病气排出。进针完成后, 使用专用纱布对施针处皮肤进行覆盖。取1.5 cm艾段安装在银针尾部, 并注入无水乙醇点燃。若在治疗中, 患者出现明显烧灼感, 可使用少量水进行降温。待艾段自然熄灭后, 再将银针取出, 每3天1次。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药物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定标准[2]:结合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并结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若患处疼痛症状消失, 可正常进行日常工作、学习等生活, 为显效;若突出部位疼痛症状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患者可从事较轻活动, 为有效;突出部位疼痛加剧, 且无法忍受,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相同时间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50例, 有效33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22%(83/90); 对照组显效41例, 有效33例, 无效16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22%(74/9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377, 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5例(5.56%)出现不良反应, 包括腰椎脱节3例, 腰椎两侧疼痛2例;对照组18例(20.00%)出现不良反应, 包括腰椎两侧疼痛10例, 关节脱节8例;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243, P<0.05)。

3 讨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机制, 临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在现代医疗中, 大部分专家偏向于神经机械受压学说, 最终使患者呈现出腰腿酸软、腰椎侧弯、后凸等症状。近来有研究表明, 神经根以及周围神经组织水肿同样可能导致该症[9]。将对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 生活质量持续降低[4]。

在各类非手术治疗方案中, 因中医针灸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较少且疗效显著, 在临床得到广泛使用[10-13]。纵观中医发展史可见, 采用针灸治疗也有极为长远历史, 能起到舒筋活络、扶正祛邪等作用, 兼备有对患者进行阴阳调节的作用。在对穴位进行针灸时, 能促使神经中枢释放止痛物质, 在极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等症状。采用艾灸与银针相结合的方式, 能实现对椎管外受损软组织的修复, 增加患处血液循环, 实现对肌肉痉挛的有效改善。而常规牵引与TDP照射治疗, 虽然在增加椎间间隙以及拉开关节突方面作用显著, 但易导致患者出现腰椎脱节与腰椎两侧隐痛等不良反应, 无法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5, 14-16]。

结合本次对比治疗可以发现, 经相同时间治疗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22%, 高于对照组的82.2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5例(5.56%)出现不良反应, 少于对照组的18例(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使用中医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治疗, 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同时, 能实现对不良反应的有效控制, 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期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良铭. 电针夹脊穴结合康复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2] 武洪魁. 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8):104-105.

[3] 罗茂彰. 电针夹脊穴结合Mckenzie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4] 高明. 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0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旬刊), 2012, 22(9):4124.

[5] 李刚.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15):78-79.

[6] 曾志安, 郑勇前, 陈文艺, 等. 针灸联合尪痹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36):129-130.

[7] 宣逸塵, 黄辉, 邓威, 等. 热敏灸、隔姜灸、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江西中医药, 2016(12):45-50.

[8] 赵元霞. 针灸按摩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1):83.

[9] 田焕新. 中医针灸推拿加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4(13):2415.

[10] 熊峻, 黄石龙, 刘裕俸. 中医针灸结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4(15):62-64.

[11] 罗萍. 中医正骨联合温针灸及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36):32-33.

[12] 陈统业. 32例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5):299.

[13] 邓红权. 中医推拿及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观察及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21):40-41.

[14] 朱媛. 中医针灸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8例临床效果观察. 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6):58-59.

[15] 朱金柳.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22):81-82.

[16] 朱正福.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9):87-88.

[收稿日期:2017-01-13]

猜你喜欢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