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

2017-05-18陆帆程颖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

陆帆++程颖

【摘 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正受到内外部错综复杂因素的冲击,出现被边缘化的趋势。故而,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抗航的需要,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的总结。

【关键词】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66-01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整个人类社会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事实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所要解决的矛盾就在于“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所决定”,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只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态的建设,而不能怀疑或者否定其强有力的指导地位。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抗航的需要

(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完整且严谨的思想体系,它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理论依据,更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现实基础上所能获得革命胜利和现代建设的一套科学体系。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理论,它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结合,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遇到的意识形态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与运用改变这个时代的主题,由之前的显性战争转变为隐形战争,同时也面临着从国与国之间的硝烟战争向经济文化的无声较量的转变,那么这种所谓的“无声较量”实则是关于“意识形态”的较量,现存的网络环境刚好给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了载体,于是,网络环境便给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传播带来了契机。我们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网络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并以最新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去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浪潮。

(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指明方向

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上,马克思主义运应而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其理论体系。近三十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情况和实践相结合,在丰富其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们更看到了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因此,我们得到,只有坚守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走向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事业才能顺利进行。

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的总结

一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多年以来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应该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我国实际的国情出發,在解决具体矛盾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创造性工作,从而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上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道路,走出一条“中国化”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毛泽东是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思想便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便是被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毛泽东思想,是现实的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对经济建设这一领域的建设,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春天”,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因此,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良好进行,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8(1).

[2]方以启.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张晓丽.网络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陆 帆(1990-),男,江苏徐州人,学生,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政治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网络语境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