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整体性思考的初中数学教学

2017-05-16王丽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整体性线性初中数学

王丽

[摘 要] 初中数学教学有线性与整体性两种思路,前者强调知识的递进性建构,后者强调学生知识建构中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的立体性. 后者更能够准确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中需要什么,因而能够给予更准确的指导,更能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整体性;线性

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基本矛盾,那就是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课时知识递进性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数学知识本身是立体的,并不是线性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初中阶段的数在多个知识点中都有体现,从最初的有理数(以阿拉伯数字加上符号表示),到后面描述数之间关系的函数,以及方程. 那么学生对数的认识,怎样建构才是有效的?又如,作为数学知识建构基础的数学建模,其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在众多的数学知识建构中也都有运用,其又应当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总是一个线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时间为序的教学决定了课堂上很难有立体的教学行为——一个知识的建构不可能“东拉西扯”地将所有聯系到的知识都纳入建构过程. 如何认识这样的矛盾?笔者的观点是:线性教学顺序是客观存在的,但教师心中要有数学教学的整体观. 基于整体观去实施教学,尤其是在学生有认知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相应的知识联系,这应当成为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职业自觉.

从整体性视角研究初中数学知识建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往往是从学生接纳某个具体的概念或规律本身出发的,譬如“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在建构其概念的时候,往往就是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反比例概念、函数的概念,再通过一定的示例,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然后定义其为反比例函数,最后进行应用. 其实很多数学知识的建构都遵循着这样的模式,这一模式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起码其教学效率是较高的,但其忽视了学生在建构过程中的具体想法,尤其忽视了学生建构反比例概念过程中可能想到的其他一些知识,需要其他一些能力. 这就使得传统的概念教学不可避免地具有灌输的特征.

而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放到整体观的视角之下就会发现,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多一个“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可能性”的意识. 现仍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教师设计教学时,需要思考到的知识除了反比例关系与函数之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回忆函数与自变量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引入函数的三种基本表现形式,需要考虑如何让图像成为函数学习的一种直觉,还需要考虑学生在原有的一次函数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经验——而这种经验又往往是默会的形式,难以用语言表达,教师自身对学生这种默会知识的理解也常常是默会的,只能凭着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感觉去判断,而判断水平的高低则由教学经验(不是教学年龄)来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建构反比例函数概念与实际运用时的反应,判断应当采取的教学措施. 这里强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建构反比例函数的整体过程的把握,这里要特别强调反比例函数概念构建的背景或者说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调动所有的知识基础与思维,去努力构建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 而如果缺失了这个背景,学生很有可能滑入机械记忆的泥沼.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思想方法的因素,如从特殊到一般(分析与综合)、从具体到抽象(数学建模与数学抽象)、数形结合等,这些方法又是普遍应用的,在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更多的属于一种思想方法的变式运用.

建立了这样的整体性教学视角,教师就可以保证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各种可能性(这是教学中出现生成的关键,也是教学中出现精彩环节的关键). 也就是说,整体性的视角可以保证教师更好地面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采取更为科学的措施.

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实施整体性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整体性视角,实际上是基于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做出的选择. 如上所说,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并不是教师所想的那样简单,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描述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这一点并不奇怪,就是让教师描述自己的教学过程,那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国内外有关默会知识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尤其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基本原则其实是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之上的.

这里还是举“反比例函数”教学的例子. 整体观教学视角下,笔者的教学设计包括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在概念引入的环节精心选择几个具体的事例,以引发学生产生必须建立新的概念(实际上也是一种数学模型)才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是利用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不同事例中的共同属性,以确定最终的共同特征. 这时的共同特征往往是通过生活语言来描述的,或者仅仅是一种感觉. 此时,学生的理解可能性很多,尽管最终的目的可能一致,但其途径一定有所不同. 三是利用数学语言去抽象学生建立起来的表象,然后进入下定义的教学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转换,决定了课堂上出现的是一种殊途同归的情形,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尤其是他们遇到的抽象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帮助.

到了具体的课堂上,就按照上面的三个组成部分实施教学,因为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过程一般会比较顺利. 这里笔者举几个细节来具体阐述.

细节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学习中. 当提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样子时,学生普遍的思维形式是直接思考可能的图像形状,这是一种直觉性的但水平很低的思维方式,也基本上想不到正确的样子. 因此此时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 具体的指导途径倒不难,就是提醒学生回忆所学过的一次函数的图像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描点法. 到了这个时候,学生又会分成两类:一类是立即动手去寻找数据,确定点,然后描点;还有一类学生会不急着动手,而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去猜想,这个猜想不是没有依据的猜想,而是有思路的猜想. 事实证明,后者往往是数学猜想能力较强的学生,对前者的指导就是确定点需要精确,对后者的指导就是培养他们想象表象的构建能力. 这是不同的指导,也是整体观教学设计下的产物.

细节二:给出一些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图像,让学生判断这些函数图像分别处于哪些象限,并判断函数随自变量变化的趋势. 这里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让学生基于不同的函数进行分析与归纳,然后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这也是一个需要因材施教的过程,因为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的情形是:有些学生只满足于单个问题的解决,缺乏寻找共性的意识,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在原有水平上更進一步. 这些学生所需要给予的指导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思维的指导;还有一部分学生知道要总结共同点,但是不能有效地发现共同点,这实际上是思维能力有问题(不是思维意识有问题),于是教师所给予的指导应当更细致一点,应当具体到问题的细节当中,指导学生寻找几个题目的共同点. 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比前一种要弱,因此指点需要更为精细.

在教学反思中提升整体性的教学认知

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学中难以建立整体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 在应试这根指挥棒所指挥下的教师,基本上在数学课堂上都是线性教学的模式,而不是整体的、立体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学反思才能有效地帮教师走出教学惯性,真正建立起整体的教学观.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整体的知识观

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体系一定需要是整体的,这个判断可以依照自己的复习思路来进行. 在数学复习过程中,以知识为序进行复习,还是以知识框架(或者思维导图)来实施复习,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 前者就是线性思维,而后者就有很典型的整体性特征. 尤其是思维导图,其往往是在学生思维延伸的过程中体现实际思维的特征,延伸到哪里往往就知道学生在哪些知识的掌握上比较顺利,而无法延伸的就是复习过程中需要努力的. 通过对复习模式的反思,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整体观所处的层次.

2. 整体的学生观

这一观点即是如何理解学生的学习,如果认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因此教学就需要依次进行,这极有可能是线性观的教学思维. 而如果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到相应的知识基础,需要运用到不同的能力支撑,那这种思维一般就是整体观下的思维. 这种思维所导致的教学,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对症下药”的.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整体观,更贴近学生建构知识的实际,因而更容易实现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整体性线性初中数学
渐近线性Klein-Gordon-Maxwell系统正解的存在性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具有θ型C-Z核的多线性奇异积分的有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