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教:揭示教育本质的地方

2017-05-06王祥连

师道 2017年3期
关键词:特校特教南京市

王祥连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一种唤醒。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激荡,那么就不能被称之为本真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每天的教育是否真正触及到人的灵魂,是否只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恐怕,我们连自己的灵魂也没有怎么触及到。也许,我们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循环往复必做的事务、该教的课务而已……至于“唤醒灵魂”,或许从未真正想过!我们关心的只是知识的传授、分数的获得、成绩的提高、绩效的考核……至于“触及灵魂”,先是退而次之,终究忽略之吧,因为“触及灵魂”只有被唤醒的“灵魂”自己知道,其他人并不关注与重视,更不能换来“绩效”考核与认可!于是,我们的教育——離“绩效”越来越近,离灵魂越来越远,最后以致于我们教育者的灵魂似乎也离自己越来越远,于是我们进入了连自己也说不清的职业与灵魂的双重深度倦怠!作为教育者,我们天天从事教育,因为从未真正思考与触及教育的本质,天天从事没有触及教育本质的教育,焉能不失去教育的本真与自我灵魂的本真?

然而,在特校并非如此。因为特教工作者面对的是一个个特殊的灵魂,是一个个被沉睡的上帝不小心忽略的特殊的灵魂。他们的教育使命与目标非常清晰与明确:面对与呵护这些特殊的灵魂,唤醒他们——融入社会,获得生命的尊严。

让被上帝忽略了生命尊严的特殊孩子,在这里(特校、特教)得以被唤醒,重获生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尊严,能够以人应有的尊严生活(融入社会)。这是特教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所在。他们对此,无比清楚、明确。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特校(特教),是真正揭示教育本质的地方,是我们普教工作者须从中获取教育的良知与本真的地方。以上认识,来自于自己对特校(特教)身临其境的切身体悟。

进门:一句问好带来的感动

2016年6月16日,我作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班学员之一,走进了南京市育智学校的大门,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与切身感受特殊教育。

在我最初的想象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在普通小学工作26年的我,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忐忑与伤感。我猜想:那里一定是生命的尊严被遗忘的角落;那里汇集的是一些卑微的弱小的生命,是一些仅从外表上就能看出生命之不幸的个体的集合……

走进南京市育智学校大门,迎面就是不大的操场,高矮大小参差不一的孩子们正在运动,有的打羽毛球,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有的在奔跑……一个白字红底的巨大横幅自然吸引了我的视线,上书:“同在一片蓝天下,关爱每一个孩子!”

“老……老……老师……好!”一个高个子男生从我面前穿过,差点与我撞个满怀,他赶紧不太好意思地用含混不清的声音努力而认真地向我问好!

“你好!你好!”我赶紧回应。心中不由一震:并非如我之前所想!“生命自有尊严——我真不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不由在心中自责,亦为这个孩子刚才的一句问好而欣喜不已!

课堂:简单而温暖,因为照顾到每一个孩子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这里的课堂真正得以落实。从南京市育智学校一个不大的功能室的后门悄悄地走进去,里面正在上课。七、八个高矮大小参差不一的孩子围坐在条形桌南北西三面,东面是黑板与显示屏幕,老师正站在中间上课。

这是一节手工制作课,老师先放视频给孩子们看,视频中老师边动手示范演示边指导讲解。看到老师在视频中,孩子们都“哦”“哦”地发出兴奋的呼声,一个孩子乐呵呵地大声说了一句“老师,你在电视里!”其他孩子又是一阵欢呼,我们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都笑出声来。孩子是善良与天真的,他们看到老师在视频中,要说出来,表达他们的快乐……

课上得极其简单,接下来就是教师发材料让孩子们一一认识。再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动手制作。跟着老师一步一步地完成,老师每讲解、演示一步,都要停下来,留下足够的时间细心观察并询问每一个孩子:“做好了吗?会做吗?”

有一个孩子开始摇头,向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做!”老师走过去,手把手地细心地做给她看……又有一个孩子说不会做,老师又来到这个孩子身边,慢慢地教他……

“老师,我做好了!”一个孩子发出胜利的高声的欢呼,声音高得吓了我们一跳。老师用手指放在嘴边,作出“嘘”声动作,示意他小声点,然后表扬他做得好……

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这样的课堂不就是让每一个个体有尊严地生活的过程吗?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教育!

之后,从说课与评课中,我进一步了解到:特校的教育、特教的课堂,特别注重学生实际学情与智力水平具体状况的评估。一般学生入校时会出示医生给出的智力水平测试结果。但特校老师们还要做学生各领域发展现状的具体评估,这样便于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起点,教学时会更加清楚学生的所能所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最大程度避免误判与误差。因为这些孩子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这是客观的先天差异所决定的,不按照每一个体各自的水平与速度进行教学是行不通的!他们认为,对特殊孩子的教学评估就如同医生看片子、看检验报告一样重要,否则就无法对症下药——无法施教……为此,特校课表中还有专门的“个训课”——针对不同个体发展需要,专门进行个别化教育与康复训练的课。特校的课堂形式与体制上是班级授课制,这是为了形成一个群体,为了孩子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与融入社会的需要。而在课堂上最大程度地依据学情评估的因材施教与个训课的个别化教育,则是进一步针对个体发展需要而特别设立……还有“走班”——实际也是体现对个别化需求的重视与支持。

目中有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在这里显得无比重要与真实,并且真正地落实与体现!正因此,让人感到教育本真的温度与温暖,人性的光辉与光彩!

课程:为了每一个孩子真正融入社会而开设、开发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

确实,教育的本真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实实在在;教育的本真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真真切切。教育无处不在,教育随时随刻。在特校,这样的理念得到了最好的落实——从特殊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真正开设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

一是表现在对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个体化。即使是国家专门为特殊孩子培智之用的教材,到了各个特殊学校,依然无法“照本宣科”直接执行。用特校教师的话来说:“时代在变化,孩子在变化,课程也必须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国家编写的教材是1993年的,但这几年中重度智障学生越来越多,不太适合了。所以各特校都要编写真正贴近学生的校本教材!况且,每个班的这几个(十来个)孩子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不考虑个别差异的教学,是根本无效的!”因此,跟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不同的是,特校教师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意识是极强的,把课程转化为适应自己对本班每一个孩子评估的水平,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二是着眼于孩子们“融入社会”需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南京市育智学校,我了解到:为了特殊孩子能够得到提高和补偿,学校设置了下午的训练课程,如自理、发饰、手工、园艺、足球、棋类等,拓展孩子们的课外休闲项目,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他们的理念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校课程的设置与开发也应该与时俱进,就是为了让孩子“融入社会”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是生活课程的开发、设置,还有相应的教具的开发和教法研究与创新,以期学校所开设、开发的活动课程、训练课程等真正富有成效。

请看,南京市育智学校一则活动报道:“沐浴晨光,迎着秋风,南京市育智学校在9月1日上午举行了‘迎接新学期,文明伴我行开学典礼。新的学期,学校迎来了新的同学与老师,烈日炎炎也抵挡不住大家对新学期的向往和期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给一年级的小朋友送上了祝福卡片;少先队员代表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暑假生活,希望自己能在新的学期里更进一步;校长也给同学们提出了新学期的要求,希望孩子们在新的学期里,要守秩序、爱劳动、爱运动,遵守八礼四仪。新的学期,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在新的学期里学到更多的本领与知识,让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充满信心!”——在这则报道中,我们根本看不到特校孩子生命的弱势,而是每一个体在平等地感受着与享受着生活的尊严!“让智障儿童有尊严地生活”——南京市育智学校的办学理念不就体现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之中吗?眼前不由浮现出他们学校会议室里书写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那句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我不由再次想起杜威的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研究:追求专业性、科学性与教育的理想国

特校教师对于专业性与教育的科学性的渴求程度是我们普教老师达不到的。这是他们工作需要所决定的。与特教教师交流中发现,她们反复强调专业性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支撑作用。

她们认为,特殊教育——爱心是必须的,是基础,但光有爱心还远远不够。因为特殊孩子的教育,一般的方式方法对于他们根本无济于事,所以更需要专业!如同医生,光有爱心与耐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爱心与耐心,并不能救人一命!

比如,有学生会因为吃饭晚了一会而打滚、大哭,攻击靠近的人——在普通学校,我们可能呵斥批评,或者请家长来配合制止。但特校老师不这么认为,也不会这么做。他们必须要针对个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这种个案,他们一般会做情绪行为功能性评估,了解原因与表现以及结果,针对评估制定策略。评估完了,他们会做“IEP”(源于美国联邦政府于一九七五年颁布《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案》,在各项立法要点中最受特殊教育家关切的一项是“为每一位障碍儿童维持一项个别化的教育方案”。“个别化的教育方案”简称“IEP”)。他们强调、注重与追求的是:对某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评估与认识只是基于那个学生,换作别的学生即便同样的情况也可能不是同样的问题,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这就是特殊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简单问题的复杂性的表现与特点。譬如以上“学生会因为吃饭晚了一会而大哭打滚,攻击靠近的人”可能是情绪问题,也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等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不同情况的评估与认识,制订“IEP”(个别化的教育方案):如果他们认为该孩子是情绪出现问题,无法表达(这个孩子这样的表现其实就是因为其不会表达),那他们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就应该是:对其不合理的行为不予理睬,当然确保安全的情况,说明发脾气没用;然后等其平静后对他说饭晚点了,给予其鼓励,让其第一个打到饭!这也就是负强化与正强化,认知指导。当然最简便的办法是以后饭尽量不晚点,改变环境。改变不了孩子时,就改变环境,给予支持……若另一个孩子同样的表现,经评估确定是另外的问题(譬如不是情绪表达问题,而是引起教师关注或其它什么问题),那就会是另外的“IEP”……

特校老师的专业性在于:更需要从科学(有时可能是医学)的角度,开出符合不同个体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案!

我们还了解到:为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给予学生最需要的支持,南京市育智学校的老师们曾参加了“脑瘫儿童动作康复”专业培训(邀请重庆市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郭苏晋老师专题讲学与培训),通过培训,老师们增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脑瘫儿童进行再认识,明确了针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的操作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此外,还有“自闭症孩子教育”等各项专业培训等等。

特别惊讶的是,在南京市育智學校听到他们学校的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智力发展障碍学生教育康复模式的实践研究”中期汇报。

初次看到这个课题,就被课题名称中的“康复”一词吸引——心中一动:能“康复”吗?后来得知,“康复”一词在特殊教育中被经常用到。如,脑瘫孩子需要动作康复等。特校教师们自己都知道完全康复是不可能的,他们所用“康复”的意思就是我们理解的“改善”之意,但他们喜欢用“康复”一词。我想:他们是在追寻教育的理想国,满怀期望、永不放弃与失去教育创造生命奇迹的梦想——让所有孩子的身心得以“康复”,让所有被上苍所忽视的特殊孩子的灵魂得以“唤醒”,让生命的尊严在孩子们真实的世界中“醒来”。“康复”——身体的康复、精神的康复、灵魂的康复、生命尊严的康复(这些孩子本应与常人一样拥有生命的尊严、灵魂的自由,应该复原而让他们重新拥有),这就是他们的特教梦、教育梦—所追寻的教育的理想国!

行文至此,忽萌生一个愿望与想法——普教工作者应该多去特校观摩、听课、感受、学习、研讨,去发现与感悟教育的真谛!因为我觉得:特校是教育的圣地,那里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与本真,诠释着教育的真知与真理;特校教师,较之我们——更知教育的艰难困苦、辛酸苦辣,也更知教育的伟大与崇高、光荣与梦想!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特校特教南京市
刘辉
新形势下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策略探析
挖藕
用爱与责任托起特教梦
在科研支持下的特校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特校美术课堂幼儿想象力的开发和培养
国务院: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丰富特校校园生活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