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训练,让遵守秩序成为习惯

2017-05-05沈丽新

新班主任 2017年4期
关键词:玻璃球桌椅秩序

□沈丽新

行为训练,让遵守秩序成为习惯

□沈丽新

张芳宁 摄

孩子们来到学校,成为“学生”。所谓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应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校内外各种秩序和纪律。

要让学生保持自己的良好行为,遵守各种秩序和纪律,其前提不是去效仿、去记住良好行为的表面形式,而是要明白遵守秩序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再通过各种行为训练,让学生真正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

明确遵守秩序的意义

每次学生上下楼梯的时候,我总是不厌其烦地提醒:“靠右走。”孩子们都会笑着照办。提醒的次数多了,有些顽皮的孩子就会问我:“老师,为什么一定要靠右走?”我解释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秩序,也讲述了很多因为没有遵守“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秩序而导致学生受伤的事件。但很明显,这仍然只是班主任单方面提出的观点,孩子们掌握的仅仅只是正确行为的外部形式,而非良好行为的内涵。

一次,我找来五六个系线的玻璃球,放在一个小口玻璃瓶里,看哪一组孩子能在一分钟之内把所有玻璃球拉出瓶子。一开始,参与实验的小组成员都无一例外地同时抢着拉自己的玻璃球,然后所有的玻璃球都在瓶口挤挤挨挨,一个也出不来。孩子们嚷嚷着:“不行!瓶口太小了。”在数组实验受挫以后,孩子们终于想到了办法:当老师发布“开始”口令后,他们不是同时拉自己的玻璃球,而是按顺序,轮流拉出玻璃球。很显然,这个办法很有效,他们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任务,获得成功。

在这个行为训练后,再组织孩子们讨论“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他们的结论里都有真正接受“遵守秩序”的意味,甚至举一反三地发挥:如果遇到火灾或地震,我们也不要同时往门口跑,那可能导致大家都出不去,我们应该有秩序地往外走。

训练遵守秩序的能力

即便有了“应该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如果不进行指导,遵守秩序的行为也不会自然发生。班主任要注意在团体活动中,合理利用机会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行为训练。

比如,“有秩序地往外走”是比较抽象的要求,未曾经过训练的孩子可能并不清楚怎样做到有秩序地往外走。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一次次训练中慢慢体会秩序的内在规律。

比如,每天上午第二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需要在走廊上排好队,然后去操场参加集会或课间活动。这个过程,班主任常常要求孩子们“快、静、齐”,却很少训练孩子们如何有秩序。为了“快”,孩子们往往难“静”下来,更做不到“齐”。他们几乎同一时间离开座位,然后奋力往教室门口冲。在一个容纳50多学生的教室里,这样的“冲”必然导致一个“乱”字,不可能真正有序。

其实,班主任可以训练孩子们这样练习:每组坐前面的同学先走。每一条过道左右两侧的同学轮流间隔着往外走。坐在后排的孩子,不可以抢过前面的同学往前冲。坐在前面的同学不可以磨蹭,要有秩序地往外走。

这样的训练要重复多次,直至班主任不在场的情况下,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意识与能力,方能称之为已养成习惯。受过这样训练的孩子,他们也大有可能因为这样的习惯而举一反三。比如,离开影剧院、体育馆的时候,有序离开座位;成年后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有序地开车经过路口;在高速公路、停车场堵车时候,也能有序地轮流通过唯一可行的车道……

品味遵守秩序的美感

在孩子们知道应该遵守秩序后,也渐渐提高遵守秩序的能力后,班主任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品味遵守秩序的美感。

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过:“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最高级的巅峰。”以此类推可以得出:美是教育的本质。美国自由学者柯领则作了如下完整阐述:“美是人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及其人类文化本质的最完美的展现。”

孩子们在能遵守秩序后,如果能够抵达“欣赏”有序美的境界,这才是教育孩子们遵守秩序的终极目标。一个人如果能够欣赏秩序美,他才会发自内心遵守秩序、维护秩序、不断修炼自己遵守秩序的能力。班主任应该带学生品味各种有序美。

生活当中其实有很多可以用来让孩子们鉴赏有序美的场景或图片、影像资料。有一次,我在网上下载一些外国人排队等待公交车,并有序上车的照片,然后指导孩子们观察他们的体态和面部表情。孩子们都用“轻松”“自然”“平静”,甚至“优雅”这样的词语来描述。而当我展示一些国内车站里,人群一窝蜂往前挤的照片时,孩子们则用“紧张”“着急”“担心”“生气”,甚至“绝望”这样的词语描述。最后,我同时呈现这两张图,请他们对比并思考:哪一张图上的人们给你一种美的感觉?为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都能得出:有秩序排队的人们看起来安详、宁静、有美感——不是因为他们的衣着,而是因为他们都遵守秩序。

鼓励创造有序美的行为

实践证明:“通过审美价值促进道德价值的形成,培养出某种程度的自觉定向是道德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认可“有序美”、能够欣赏“有序美”之后,孩子们创造有序美的能力是惊人的。

比如:在一年级时候,都是我们两个老师自己打扫地面和排桌椅。但是我们会告诉孩子们每一行、每一列桌子都应该遵守的秩序。我们经常会自我陶醉:“桌椅排整齐了,我们的教室看起来真美。”到了二年级,我们会让孩子们一起参与打扫。有几个孩子对排桌椅特别热衷,常常前后左右反复地端详,一定要排列整齐才肯罢手;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快速地排好桌椅,仍有孩子不放心,要亲自重新排过一遍,然后满意地说:“这组桌椅是我排整齐的。”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会大加褒奖,肯定他们对于创造出“有序美”的意愿、行动和结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有效地刺激了其他孩子平时课间也注意保持自己的桌椅有序排列。具体的评价与赞美次数多了,孩子们会更自觉地去创造生活中的有序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编辑点评:

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在明确不遵守相关纪律会被处于相应惩罚的情况下,遵守纪律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无人监督,也没有相应惩罚的情况下,自觉地遵守各种公共秩序,才是教育成功的真正显现。

班主任有目的地行为训练,最终让学生接受“有序美”并自发地遵守各种公共秩序,这才能说学生真正把“遵守秩序”内化成自己的信念,真正养成了遵守秩序的习惯。

(责任编辑 陈殷)

猜你喜欢

玻璃球桌椅秩序
高价办公桌椅让日本市长挨骂
搬桌椅
弹玻璃球
一颦一笑
玻璃球大搜寻
秩序与自由
角落
巧分玻璃球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