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日英社交通称对比研究

2017-05-04赵楠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比较跨文化

摘 要 称谓语是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第一步,其中的社交通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常使用的称谓形式之一,汉、日、英语中的社交通称呈现了不同的个性特点,本文首先对三种语言中社会通称的形式与特点进行了描述,然后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异同的社会文化原因进行了探究,最后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 社交通称 汉日英 跨文化 比较 社会语言学

作者简介:赵楠,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26

一、英语中的社会通称

英语中的社会通称使用特别广泛。“Mr、Mrs、Ms、Miss”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式,一般后面加姓或加姓名使用。“Mr”用来称呼男性“Mrs”用来称呼已婚女性,“Miss”称呼未婚女性(包括未婚大龄女性),而“Ms”可以称呼已婚及未婚的女性。另外,还有单称“sir”、“madam”或“miss”的用法。很多汉英称谓语对比的文章都指出,汉语中有着发达的职衔称谓系统,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于以“姓+职衔”的方式来称呼对方或别人,如“韩校长”、“李处长”、“张经理”等等。但是,在英语中人们却不习惯于这样的表达方式,例如对于“韩校长”,人们更倾向于使用“Professor Han”、“Doctor Han”或者直接称呼“Mr Han”;对于“张经理”,也不会有人称呼“Manager Zhang”,而是会称呼“Mr/Mrs/Miss Zhang”。

另外,英语中的“Mr、Mrs、Ms、Miss”不仅可以用来称呼脑力劳动者及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它们对于体力劳动者同样适用。例如管家、服务员、修理工这些群体,也许在人看来从事的是很低端的职业,但是进入社交场合,他们依然可以被以“Mr、Mrs、Ms、Miss”相称。英语中为了表达尊敬,“Mr、Mrs、Ms、Miss”不分职业、职衔、年龄,对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普适性。

二、汉语中的社会通称

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大陆语言中,“同志”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称谓语,它不仅在政治语言中最常见,同时也被认为是大陆社会人群最合适的社交通称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同志”一词的语义和语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语言中,它不能再被简单认为是“同一政党成员的互称”,而只能用在较为正式的场合中,称呼的对象也仅仅局限在党内的高层领导人。而作为社会通称,它也逐渐被已泛化的专指性称呼语(如“师傅”、“老师”、“老板”等)或者西化的“先生”、“太太”、“女士”、“小姐”等取代。

“先生”、“太太”、“女士”、“小姐”是汉语中最常使用的社交通称。它可以前面加姓或姓名使用,也可以前加名使用。如称呼一位年轻男子李大明,可以是“李先生”,“李大明先生”,还可以是“大明先生”。但是,汉语中还有着等级分明的职衔系统,在交往中人们往往习惯使用“姓+职衔”的形式。

此外,人们还常使用前后缀“老”、“小”,将它与姓或者其它社会称谓一起使用,如“老李”“小王”、“小同志”、“老厂长”、“老教授”等等。这样的称谓给人以亲切感,有助于缩短人际距离。“老”还可以用作后缀,用于尊称,如人们常常尊称季羡林为“季老”,尊称钱学森为“钱老”,用以感谢他们对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类似的后缀还有“公”,用来称呼德高望重的人,如“高公”。

进入新世纪,随着对外交往的深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呈现扩大化和开放化趋向。有时,“先生”、“太太”、“女士”、“小姐”用于交际显得太正式、拘谨,不符合人们在交际中追求亲近的原则。所以“宝贝儿”、“美女”、“帅哥”、“小伙子”、“亲爱的”等称谓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尤其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淘宝体”的产生,促使今天“亲”这个称呼深入到了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顾客与服务者之间,而且在亲朋好友甚至陌生人之间,“亲”这个称谓因其所具有的亲切感,以及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距离,已经成为了人们在非正式场合喜闻乐见的一种称谓形式。

三、日语中的社会通称

日语中社会通称的形式与英、汉语中使用词或前/后缀的形式有所不同,社会通称在日语中表现为敬语结尾词的形式,这与日语中发达的敬语体系密切相关。

日语中,在社交场合往往在姓后加敬语接尾词“さん”,如“田中さん”、“木村さん”。日语中的“さん”,不分性别、年龄、身份、职业,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一点与英语中的“Mr、Mrs、Ms、Miss”称呼很像。但是,按一般习惯,博士、画家、比赛选手、工程师等后面不用“さん”。“さま”比“さん”更尊敬,但是一般用于书信中,也用于商店或餐厅等服务行业中,表达对顾客的尊敬。

“君”(くん)也是一个常用的接尾词,用于男性同辈之间或者上对下,一般加在姓名或姓的后面,如“佐藤くん”、“木村雄太くん”。“君”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江户时代,姓名后面的“君”是一个很高的敬称,到明治时代还是如此。但是,现在除国会以外,已经弃而不用了。现在常用的是第二种用法——表示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般用于身份地位相同的人之间,但是,对于素不相识的人,无论是面称还是背称,都不便称“君”(くん)。

敬语称谓词ちゃん,除了可以用在亲属称谓之后,还可以加在人名(特别是女生)后,表示可爱、亲近,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主要是年长者对孩子或同辈之间大对小使用,常用于口语中。

四、英、汉、日社会通称的异同及社会文化因素

(一)英、汉、日社会通称的异同分析

英语中的社会通称使用频率很高,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社会通称来称呼对方,而不是优先选用职衔或者职业称谓。另外,它的使用范围也很广,不分年龄、身份、职业等,适用于所有成年社会成员,是真正的“社会通称”。相形之下,汉语中虽然也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通称体系,但是,不管是“先生”、“太太”、“女士”、“小姐”,还是前缀“老”、“小”,抑或新近流行的“亲”、“美女”、“帅哥”,其广泛性与普适性似乎都无法与英语中的“Mr、Mrs、Ms、Miss”媲美。在日語中,敬语接尾词“さん”的使用相当广泛,与英语中的前缀“Mr、Mrs、Ms、Miss”有类似的社会普适性。但是日语中有着纷繁复杂的敬语体系,在实际交际中也要求对待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敬语。

(二)社会语言学的解释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阿伯特·吉尔曼(Albert Gilman)对欧洲语言中代词的对称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而概括出了代词对称中的“权势”(power)与“等同”(solidarity)语义关系。“权势”与“等同”分别用相应的拉丁语词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V和T来表示,前者指代表示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后者体现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在“权势”关系中,交际双方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关系,一方处于“权势”较高的地位,一方处于“权势”较低的地位;在“等同”关系中交际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之后,社会语言学家将“权势”与“等同”关系理论运用到了称谓语的研究当中,将称谓语分为对称式称谓语与非对称式称谓语。前者对应于“等同”关系,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谓语;后者对应“权势”关系,指交际双方由于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等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称谓语,体现出一种社会地位的差异。

英语中的“Mr、Mrs、Ms、Miss”使用广泛,适用于所有的成年社会成员,甚至在某些场合还适用于儿童。例如,在儿童舞蹈表演中,主持人介绍下一位出场的小演员Sophie Houston时,就可以说“Lets welcome Miss Sophie Houston”。因此,在英语中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使用这一套社会通称体系来称呼所有的人,这充分体现了它的“等同”性。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这与英语社会“民主”、“自由”的观念传统以及人人生而平等、追求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分不开。

汉语中没有英语中普适性的社会通称形式。在社交场合,人们往往优先选用职衔称谓。汉语中有着纷繁复雜的职衔称谓体系,折射出了汉民族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称谓的选用方面,汉族人必须谨慎、小心,对交际对象的职衔必须事先了解,或者谨记于心,例如在机关单位不能称呼“李处长”为“李先生”,更不能称为“李主任”,否则就会出现“失敬”的交际错误。汉语社会称谓语中更多体现的是“权势”性,人们在交际时往往必须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交际双方使用的称谓语呈现不对称性。这是因为汉民族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制度,并且有着一整套详尽的伦理道德体系,使得人们在交际中不得不进行周全的考虑。虽然在今天这些“等级”观念已经淡化,但是一些思想依然残留在了语言的称谓体系中,成为了语言社会性的反映。

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传,儒家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也同时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化,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日语中有着一整套复杂的敬语体系。在社会称谓中,日语同汉语一样遵循“贬己尊人”的称呼原则,力求贬己扬人,表达对人的敬意。例如日语中无论是对公司的上级、刚刚认识的同事表示尊敬,亦或是对关系亲密的朋友表示亲近,都要使用敬语结尾词。虽然,在政府部门或公司中也常常用职衔来称呼上级,但是日语中的职衔称谓远远不及汉语中使用那样频繁。日语的敬语接尾词“さん”同英语中的“Mr、Mrs、Ms、Miss”一样具有广泛的社会适用性,一般不受对方的身份、地位、年龄等因素的限制,甚至不局限于性别因素。日本社会中,几乎任何人都有称呼别人“さん”/“さま”或者被称为“さん”/“さま”的经验,这是日本深刻的民主化的体现。

五、结语

上文分别对英、汉、日语中社会通称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并通过“权势”与“等同”关系理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究了三种语言形成各自社会通称体系的社会文化原因。社会通称不拘泥于某个职业,普遍适用于社会所有群体,所以可以作为理解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窗口。汉语中缺乏普适性的社会通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汉文化缺乏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的“姿态”,究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还是近代受西方影响的民主化进程并不彻底?我们认为都有影响,并且这两个原因本身就不矛盾,近代民主化不彻底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所以,虽然汉语中也有丰富的社会通称形式,但是职衔依然在很多场合替代了具有“等同”关系的社会通称。因此日、英文化的人与中国人进行交往时,要特别注意社会通称与职衔称谓的使用场合。

参考文献:

[1]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3]肖中琼、戴卫平.中英称谓语的文化解读.语文学刊.2007(2).

[4]邓华.中日称谓对比.科教导刊.2011(9).

[5]崔丽梅.中日称呼语的对比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程放明、刘旭宝.社会人际关系称谓及人称指代称谓的汉日对比.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7]李淼.社会称呼语的汉日对比.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8]谷胜军、魏承杰.试议汉英日称呼语的语用差异.长春大学学报.2004(6).

[9]罗小玲.现代称谓语的跨文化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3).

[10]李玲.中日称谓语对照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12(4).

猜你喜欢

社会语言学比较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