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汉语言竞争

2017-04-26薛晗

青春岁月 2016年23期
关键词:彝族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更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没有社会,语言就无从存在。在四川凉山这样一个多民族混居的社会,人们使用的语言网错综复杂。本文根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实际语言运用情况,主要对该地区汉、彝族人民的语言使用进行梳理,运用语言接触知识,探讨了该地区语言的竞争在语言表达功能和语言使用功能上的种种表现,希望能通过语言规划来促进改地区和谐的语言生活。

【关键词】语言竞争;汉彝语言;彝族;四川凉山

彝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其使用语言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凉山彝族自治州总人口487.25万,其中彝族人口243.65万、占50%。彝族人口中,只懂彝语不懂汉语的人近210万,占总人口80%左右。(凉山日报,2014:11)在这样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语言各异的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使得各民族,尤其是汉族和彝族之间的语言使用产生了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接触。

语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来交际和思维的有效工具,而语言唯一不变的就是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语言接触过程中,语言不知不觉的发生了演变,这种演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相互接触后语言内部产生语言结构的演变,这方面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演变。如在英语国际通用语的影响下,汉语中出现了许多直接以英文字母表达的词,如DNA,UNSC,DINC等词汇。二是语言间相互接触和影响而产生语言使用功能的变化,这方面包括语言使用功能大小的升降,语言使用范围大小的变化等,如我国土家族语言在与汉语的竞争中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两方面都属于语言演变的自然法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语言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民族接触必以语言接触为先导,语言接触必然产生语言竞争,这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竞争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使用功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一、语言表达功能的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彝两个民族有了充分的接触和大面积的融合。民族接触首先以语言接触为先导,而随着语言接触深入,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结构的变化,会在语汇、语音、语法、文字四个层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量实验表明,在这四个层面,语汇最易受影响,语音较不易受影响语法系统和文字一般不会受影响。

1、语汇影响

戴庆夏(1998)认为认识语言竞争的性质,必须涉及“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于同一社会的不同语言,由于各种内外原因(包括语言内部或语言外部的,历史的或现时的),其功能是不一致的。有的语言,功能强些;有的语言,功能弱些。强弱的不同,是语言在使用中自然分为“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在我国,汉语由于使用人口众多,历史文献最多,早已成为各民族语言中的强势语言。在语言接触中,弱势语言会受到强势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借用语汇,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日常口语表达。汉语和彝语接触对语汇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彝语中汉语语汇的借用。

在彝语中的汉语借词可谓多种多样,有动物名称汉语借词、食物类名称汉语借词、工具类名称汉语借词、衣物类名称汉语借词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彝语不仅向汉语借入了一些彝语中没有的表达,同时还吸收了彝语中原就有的表达的汉语语汇。因此,在第二种情况借入的汉语语汇便会与原有的彝语语汇形成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三种形式。一,借词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击退原语言词汇,独占鳌头。二,借词和原语言语汇使用域不同,各司其责,同时共存。三,原语言语汇深得人心,借词退出舞台。

2、语音影响

汉语和彝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是其语音系统却有着较大的差异。相比之下,汉语对彝语声母影响较小,对韵母影响则较大。彝语声母已经覆盖了汉语的声母,所以汉语中有的声母发音,彝语中基本都有,无需向汉语借入新的声母发音,汉语也不能向意义提供新的声母发音。而在韵母方面,彝语只有十个单元音韵母,显得十分单调。反而汉语的韵母不止有单元音,还有许多复元音。因此,彝族在与当地汉族接触时,多多少少受到了当地汉人语音系統的韵母影响,使得彝语的语音韵母从单元音渐渐的向复元音发生转变。

3、语法影响

彝语和汉语的语法系统可谓大相径庭。汉语中“我感冒了”在彝语中表达为“我冒一个感”。在语法规则上,汉语是主谓宾,而彝语是主宾谓。通常情况下汉语所有的定语都放在名词前,而彝语除了领属性定语和名词定语前置于中心名词外,其他的个定语都是后置。汉语对彝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很小,在口语中几乎见不到。在书面文字上稍有表现。

4、文字影响

彝文在类型上属于音节文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折,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造字法。四川凉山的彝文则近似于篆书。在书写时是呈长方直立形。在形款上,四川凉山彝文多保持横列左行的书写习惯,但是后来由于受汉文书写方法的影响,以及逐字逐句对照注解汉子的需要,也有横列右行的。

在语言竞争中,文字系统一般不会受影响,只有在进行文字创制或文字改革时,才会受其他文字系统的影响。目前,四川凉山推行的彝文是1980年有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中的819个规范彝文,其前身是四川彝族原有文字老彝文,规范彝文便是从老彝文中挑选规范出来的。

二、语言使用功能的竞争

语言竞争不仅有语言结构上的竞争,还有语言使用功能上的竞争。语言接触产生的语言影响首先反映在语言的使用功能上。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的使用领域时,这个领域就会存在双语现象。在这个双语社会里,两种语言会通过自身的竞争力各自开拓属于自己的使用场合和使用人群以及适用范围,也就是语言在社会语言使用域的竞争。语言使用域是指在社会中,一种语言所使用的场合、使用对象以及用改语言谈论的话题范围等使用领域。语言社会功能的发挥,主要在于社会各领域的语言运用。Fishman提出了五个语言运用域,分别是家庭域、朋友域、教育域、宗教域和工作域。根据四川凉山彝族的实际情况,我们将语言运用域分为家庭域,宗教域,教育域,工作域和传媒域。

1、家庭域

家庭域是语言运用域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家庭是语言的根基,是人们习得传承一门语言或方言的根据地和堡垒。语言是民族的标志,操一门语言是对该民族身份的认同。因此,在除了少部分在汉族聚居地居住的彝族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四川凉山的绝大多数彝族家庭都使用彝语进行交流。家庭是一门语言或方言的最后保障,如果国家通用语或地区通用语(均为汉语)和民族母语(此处为彝语)在家庭域的竞争中使得民族母语的存在受到威胁甚至在家庭域中失守,这便意味这门语言频临危险。但彝语在彝区是个生命力极强的语言,许多在彝区工作生活的汉族人都已经多多少少的学会了彝语。

2、宗教域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宗教活动(迷信)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大意思。生病了需要做迷信,搬迁了需要做迷信。在四川凉山布拖,昭觉等彝族聚居县,街头随处可见做迷信的“毕摩”和“苏臬”两种。毕摩熟知彝文,通晓史事典故和占卜、治病、祛灾、开路祭祖等,他身兼巫、医、史、文、法等多种职能,在社会上颇受尊敬。毕摩都是男子担任,而苏臬则男女皆有,苏臬不懂彝文经典,以敲羊皮鼓跳神作法(新华网,2001)。在彝族的宗教活动中,所有的仪式都是使用彝语完成。就算汉族去街上找毕摩占卜,毕摩也只能使用彝语。所以在语言竞争在宗教域中,汉语作为强势语言未能渗透一丝一毫。彝语是彝族在宗教域的官方唯一语言。

3、教育域

教育是语言的理性传承。教育语言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课程,如作为外语的日语课,法语课等。二是教学媒介语,即授课所用的语言。教育是语言竞争的重要领域,一种语言的生命力如何在教育界可见一斑。

在教育方面,凉山探索出了“两类模式,四级规划,两次分流,两次接轨”的双语教学发展途径,其双语模式有:一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二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彝语文课程。一类模式学校只有两所,分别是昭觉县民族中学和喜德县民族中学。州内其他中小学均为二类模式。一类模式学校十分重视彝语教学,认为这是传承和发扬民族语言文化。二类模式学校的双语教育则强调汉语,对彝语不够重视。据2011年统计数据,全州现有中小学校3133所。可见二类模式学校在全州还是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汉、彝竞争在四川凉山教育界体现出了汉语作为强势语言对彝语产出的巨大影响。

4、工作域

工作地点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场合,工作场合要求人们语言较为正式。在四川凉山地区,能参加工作的彝族同胞都是经过良好教育的,是母语和兼用语共用的双语人。在四川凉山的行政、司法等领域、汉语还是作为公务语言的。公文等文件全部使用汉语,只是题头会有彝语翻译。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在凉山有些交通非常闭塞的埔子,许多彝族老乡并不懂汉语,所以在下乡工作时,彝语是唯一的交流工具。

5、传媒域

大众传媒是社会语言交际的显性代表,一种语言是否有活力体现在大众传媒上。媒体起着传播知识、消息的作用。在凉山有许多彝语类电视节目,比如《致富之路》、《每周一歌》、《一周要闻》等。除此之外,凉山州还专门开设了凉山彝语频道,推出了彝语天气预报,许多经典的电影作者电视剧都有了彝语配音,全天在凉山彝语频道播出。除了视觉听觉上的彝语大餐,人们还能阅读到《凉山日报》的彝文报刊。彝语在交通方面的使用也能看出汉、彝竞争中彝语的生命力。近两年来,在凉山州州府西昌的各路公交車上都能听见彝语播报站台,这体现了彝语在四川凉山不可或缺重要性。

三、结语

彝族是我国第八大少数民族,而彝语作为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研究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特别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在彝、汉语言之间既有竞争也有互补。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四川凉山和谐的语言生活。

【参考文献】

[1] 戴庆厦. 语言竞争与语言和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2).

[2] 戴庆厦. 论语言关系[J]. 民族研究, 1990(2).

[3] 胡素华. 藏缅语族部分语言使用的变迁[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0.

[4] 朱文旭. 凉山彝语中的汉语借词[J]. 民族语文, 1997(4).

[5] 陈士林, 等. 彝语简志[M]. 北京:民族出版, 1985.

[6] 李 民, 马 明. 凉山彝语语法[M]. 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7.

[7] 戴庆厦, 主编. 彝语词汇学[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8] 赵 镜. 昭觉县新城镇的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2.

[9] 凉山彝族自治州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结合实际推广使用彝语文,创造和谐语言文字生活[J]. 凉山日报, 2014(11).

【作者简介】

薛晗(1991—),女,汉族,四川凉山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

猜你喜欢

彝族
四川彝族传统民间长诗鸟瞰
浅谈瓦房彝族山歌传承和发展
彝族传统摔跤赛事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发展耦合研究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楚雄 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
温浩东 彝族传统服饰的守护者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