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任研究综述

2017-04-24蔡升桂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类型特点信任

摘 要 信任是经济和社会交换的基础,是交换得以开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信任,或信任度不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脆弱、难以持久,经济和社会交换就无法进行。本文试图综合不同学科对信任研究的理论成果,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信任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为信任问题的跨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信任 特点 类型 影响因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心理学家开创了信任研究的先河(Deutsch,1958)。之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信任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本文对不同学科有关信任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信任的定义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对信任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三种取向:

(1)從施信方角度来看,认为信任是施信方自愿去相信他人,即信任是施信方对于受信方诚实及善意的信念,相信对方是可靠的,且会履行应尽的交易义务。

(2)从受信方角度来看,强调信任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受信方的行为能否满足施信方的需求。施信方会根据受信方的行为表现而对其产生预期。

(3)从信任双方互动的角度来看,信任会增加施信方的风险;受信方的行为不受施信方的控制;如果双方互动的结果敝大于利,彼此之间的信任就会消失。

2信任的特点

不同学科总结出信任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任发生在有风险的情境中。信任就意味着风险,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及易受伤害性(vulnerability)(Doney, Cannon & Mullen,1998)。

(2)自愿承受伤害。即使施信方不能获得受信方完全信息因而有风险的情境下,仍然信任对方。

(3)自愿依赖他人。施信方依赖受信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以得到施信方所期望的结果。

(4)信任是一种态度。信任是施信方对受信方的信心或期望。如果施信方认知受信方有自私企图,受信方没有善意,则信任不太可能产生。

3信任的类型

不同学者对信任进行了分类研究,总体而言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认知型信任。施信方主要依靠认知的信息来判断受信方是否值得信任,施信方在收集、处理、解释这些信息的过程,都是一种认知的程序。无论是在信任发展初期还是信任发展进入稳定期之后,这种认知性的程序都会持续,以判断彼此的信任关系是否值得维持。

(2)情感型信任。人们建立信任关系之后,会逐渐对关系有情感的投入,如果施信方在频繁互动中充分了解到受信方的善意、慈悲心及可信任性,就会对受信方产生依赖的意愿及情感的依附,一旦双方产生情感的联系,彼此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加稳固。

(3)制度型信任。制度型信任主要是通过制度性的措施来保障交换双方的权力,但任何设计制度性机制的努力,都会因机会主义行为而失去功能,人们越是依赖制度来规范他们的互动行为,他们对彼此的信任程度就越低。

4影响信任的因素

信任相关文献指出,施信方特质,受信方特征及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信任的形成。

(1)施信方因素。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显示,个人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个人的信任意愿。Rotter(1967)认为信任与人格特质有关,他开发了一个人际信任量表(ITS),用以测量人们认为他人可依赖程度的一般倾向。

(2)受信方因素。在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之前,施信方会考虑受信方的各种特质。综合相关研究发现,主要包括受信方能力、正直、善意三个因素。“能力”包括才能、胜任、称职、竞争能力、专业能力、动态应变能力。“正直”包括诚实、廉正、可信、可信赖、公开。“善意”包括关心、仁慈、善心、善意、响应。

(3)环境因素。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通常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因此随着环境的变化,对同一个人或组织的信任程度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主要是因为人们由于环境的变化,对风险的评估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决定是否信任对方。

5不同学科对信任问题研究述评

5.1心理学对信任的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1958)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研究开创了学术界对信任进行理论研究的先河。在社会心理学中,主要从个体心理的角度对信任概念进行界定,把信任看作是个人心理特质(预期、信心和信念)的表现。

实验社会心理学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人们之间的合作行为。这些早期实验对信任研究的贡献在于:

(1)他们的开创性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对信任研究的重视,引发了学术界对信任前因的探讨。

(2)强调了环境对信任产生的重要性。但由于在早期的实验中,环境因素受到实验者的控制,故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3)分析了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不足之处在于:(1)错误地将信任等同于合作行为。实际上合作行与信任是不同的概念,因为信任是自愿的,而合作可能与协诱有关,或出于对社会规范(如礼貌)的遵从。(2)实验结果不能普遍推广,因为实验对象彼此陌生,且在实验环境中的互动是短暂而又不连续的。(3)将信任动机完全基于认知或算计的基础之上,忽视了信任的情感因素。(4)认为信任是一个静态现象,要不完全信任,要不完全不信任,没有认识到信任有不同程度(如高、中、低)之分。

5.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从社会互动的角度,主要对信任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的简化功能。信任属于一种系统简化机制,通过信任可以降低环境复杂性和系统复杂性。信任是以过去推论未来,以熟悉推论不熟悉,人们结合过去和现在,来超越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他们心理上造成的疑惑。

(2)信任的约束功能。信任的约束功能依赖于声誉。声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信息传递作用,它使具有正面声誉的信息接受者更加信任。第二个作用是制裁,负面的声誉将成为一种制裁机制,惩罚不诚实行为,制裁能促使声誉所有人讲信用。

(3)信任的协调功能。冲突往往发生在相互不信任的环境中,信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润滑剂。信任往往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信任是相互的,因而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依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做出如何往来的决定,进而影响人们的行动选择。缺少信任,任何社会关系都不可能持久存在。信任的存在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可以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提高效率。

5.3经济学对信任的研究

经济学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对信任进行研究:

(1)交易成本方法:代表人物是Williamson,這种方法将信任与交易成本连接起来。该学派人文,人们普遍认为信任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但未明确界定信任的概念。

(2)博弈论方法:该学派把信任的研究定位在人与人之间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个体交易上,而且每个不同的行动者都是在获取的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以利益最大化为准则寻求合作。由于经济学偏重于计算型信任,故经济学经常使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研究信任。

(3)嵌入方法: 在社会领域,要保持经济学意义上的完整的个人理性是不现实的,因为个人理性与信任等社会规范是相互冲突的。所以只能将经济主体嵌入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分为微观与宏观两类。从微观上讲,是将个人嵌入社会网络;从宏观层面讲,是嵌入结构。嵌入性的研究显示了广泛的适用性,它使市场中的结构纳入信任的框架下,增强了信任范式的解释能力。

经济学对信任分析的理论缺陷在于:(1)试图秉承经济人假设。但是我们知道信任本身并非完全是一个计算的概念,人们只注意了信任的利益面,而忽视了社会及道德对信任的约束,所以经济学和社会学在对信任的理解上分歧较大。(2)将信任等同于合作,信任与合作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信任并不一定会导致信任行为,行为的发生也不一定说明它是由信任导致的。

5.4管理学对信任的研究

管理学者从员工对领导的信任、组织间信任、战略联盟等角度对信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组织绩效。例如信任可以增进团队成员或工作团队间的合作;增强凝聚力;能促成合适的组织型态,如网络组织;减少有害冲突、降低组织间的交易成本等。

(2)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果组织成员能够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组织成员就会接受与配合组织所做的决策,增强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减少组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3)降低成本。体现在两方面:降低事物处理成本;减少组织针对投机行为采取防范措施的成本。

6小结

本文对不同学科对信任的定义、特点、类型、影响因素、研究视角等进行了简要梳理,这种对“信任”问题的跨学科分析,有助于打破学科“藩篱”,为构建“信任”问题研究模型打下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蔡升桂,贵州财经大学教授,1967年出生,2007年获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营销。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4部,省部级课题10项。

参考文献

[1] 郑也夫.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破坏[M].杨玉明,皮子林,等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 郑伯埙.企业组织中上下属的信任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9.

[3]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 Deutsch,M.(1958),”Trust And Suspicion,”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2,pp.65-79.

[5] Barbara, J (2015), “ trust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2.2,pp.60-79.

猜你喜欢

类型特点信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