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失落的心灵

2017-04-24高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自尊

高力

摘 要 留守儿童的自尊、心理控制源和社会适应性发展水平如何,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以汉川市2所小学和5个社区的学龄儿童为对象,探讨留守儿童自尊、心理控制源倾向和社会适应性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力,共同为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

关键词 自尊 心理控制源 社会适应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托付给他人看顾,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和子女分隔两地,产生了一种特有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本文将以7个样本点的学龄儿童为对象,探讨留守儿童自尊、心理控制源倾向、社会适应性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汉川市2所小学和5个社区的学龄儿童,采取抽样调查法,随机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56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得到有效问卷744份,有效率为93%。其中留守儿童338名,非留守儿童406名,留守儿童占比约为45.4%。

1.2测量工具

调查问卷参考了魏运华的《儿童自尊量表(CSES)》、王登峰的《罗特心理控制源量表大学生试用常模修订》、韦小满的《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等量表。该问卷共计96题,第1题和第2题区分是否为留守儿童(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为父母离家6个月以上),3—30为自尊测量题,31—63为心理控制源测量题,64—96为社会适应性测量题。自尊测量题包含外表、能力与成就感、情绪、自省等因素,心理控制源测量题包含认知与目标、自我表现、成败归因等因素,社会适应性测量题包含交友状况、社会常识、课外活動与兴趣爱好、外界感知等因素,每一类测量题还包含有属于补充题目的其他因素。

1.3统计方法

1、2题不计入得分,3-96题评分使用5点计分,选项有“非常符合(A)”、“基本符合(B)”、“不肯定(C)”、“基本不符合(D)”、“非常不符合(E)”五种,由A到E按5-1分计,反向计分题则相反。汇总表对应题号的分值取相应儿童类别(留守儿童或非留守儿童)的总平均分。

2调查结果

汉川市经济状况较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严格,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在物质生活方面并无明显差距,但心理状况、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却有显著差异。

2.1自尊测量对比

我们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自尊各方面的平均数做了统计。

留守儿童在自尊测量上的各项指标平均分比非留守儿童低,自尊感受较差。留守儿童在能力与成就感、自省上分值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外表、情绪、其他等方面差异较小。在调查问卷中,留守儿童出现懒散(无用心理)、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心理)、情绪变化大(无原则性))、遇事推诿(无自省性)等行为的概率比非留守儿童高,这些行为出现的概率高说明了留守儿童的自尊感受低。

2.2心理控制源测量对比

我们从认知与目标、自我表现、成败归因、其他等方面比较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控制源的差异。

留守儿童在心理控制源上的各项指标平均分比非留守儿童低,心理偏外控型。在认知与目标、成败归因上,留守儿童的分值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自我表现和其他的分值差异则较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9%,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学龄段的儿童本身就缺少自觉性,留守儿童又由于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监督,极易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令人担忧。他们认为自己成绩普通,是因为就读学校不好,学校老师没那么认真教学,学校的环境、学习的氛围不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有些孩子认为成绩的好坏无所谓。这些心理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上课容易走神,自学性不强,有厌学情绪且成绩起伏性较大,成绩不够稳定,拖拉作业、逃课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高外控性的心理,个体将会习惯于把事情的成败寄托于运气、机遇和他人,逐渐丧失自省和自救的能力,会以一种听天由命的悲观情绪去应对问题,逐步产生无主见,无是非感,道德下降的现象。

2.3 社会适应性测量对比

我们从交友状况、社会常识、课外活动与兴趣爱好、外界感知、其他等方面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进行了比较。

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测量上的各项指标平均分比非留守儿童低,社会适应性较弱。通过对比社会适应性各因素数据,留守儿童的交友数量和范围明显小于非留守儿童,但对朋友的认同感则比非留守儿童高,这说明留守儿童的社交范围较窄,不主动接触社会,对朋友的信任度较强,但这种较强的信任度又极易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容易产生无主见和对他人的依赖感;社会常识知识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稍低,说明其相对而言接触社会较少;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较非留守儿童少,说明其对社会的探索兴趣不大,不主动了解社会。

3结论

从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其自尊感受低、外控心理高、社会适应性也随之较低。

儿童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比较脆弱的,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对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法有效的获得父母的支持和引导,并且这种缺失长期得不到满足,使得留守儿童过多的否定自己和依赖外部,形成低自尊、高外控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上,就是社会适应性差,一方面不主动融入社会,对社会的探索兴趣不大;一方面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旦步入社会,极易依赖和轻信他人。

4建议

要真正解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心理控制源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培养留守儿童高自尊和内控性心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努力,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为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4.1 家庭

4.1.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做到家长双方不要同时外出务工,或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子女的家长会,父母应尽可能的参加,让子女感到受重视。家长务工返乡后,不要只注重对孩子的物质补偿,要尽量为子女提供情感支持和人生方面的指导,比如向孩子讲述自己的打工经历,懂得生活的艰辛等。

4.1.2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

首先是要引导孩子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吉姆.柯林斯提出的“二十英里征途原理”中提出了内控型心理者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持续成功的方法——树立坚定的理想,不为外界环境影响,持续向目标前进。家长可以先确定一个大的奋斗目标,然后把目标分解为固定的学习量并坚持不间断,如每天雷打不动地练习3张字帖,这样每天都有收获和成就感,又不会一蹴而就,可以一边增进孩子的自信心,一边让孩子认识到成功的不易,培养其正确奋斗意识和坚韧的品格,引导孩子形成内控型的心理倾向。

4.2学校

4.2.1推动家校沟通

与调查走访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联络网,学校主动与家长联系,定期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校内表现,使在外务工的家长们也能实时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有的学校增设亲子课题,如今年的父亲节正逢端午佳节,某学校以“爸爸加油”为主题,让孩子们主动了解父亲,父亲现场为孩子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让孩子们集体分享父亲们的奋斗小故事,感恩父亲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辛劳,增进亲子关系。

4.2.2加强心理关注

据了解,笔者所在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做出了尝试:以前动辄八、九十人的大班,变成了五十人左右的小班,学校缩小了班级规模,并返聘闲置教师任教,使教师能够增加对班上的留守儿童的关注,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不足;在为孩子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3社会

4.3.1舆论引导

各类媒体要多从正面宣传引导留守儿童,宣传他们在父母外出后自尊、自爱、自立的事迹。比如孝感義工联自主拍摄了一系列以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活动、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等为主题的微电影和短片,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留守儿童树立起了一个个正能量的榜样,也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4.3.2环境支持

在留守儿童的生活区域为其打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群团组织可以共同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如孝感市共青团在学校和社区引导开展了“一帮一”、“手拉手”等同伴互助活动,建立同龄友情,帮助解决留守儿童学业困难和孤独情绪;在暑假管理的“空档期”,孝感市的志愿者们组织了“孝文化之旅”、“拥抱大都市”等活动,带领留守儿童集体出行,领略家乡与外界不同的魅力,开阔视野,增强探索社会的信心。

4.3.3政策关怀

国家可以进一步落实留守儿童到父母身边上学的政策,落实一些有针对性优待政策,保证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后能够上得起学。国家可以参与到打工小学的建设、管理、效果评估中来,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质量,降低就读费用,使留守儿童在有学上的基础上还能够上好学,让更多的父母放心把孩子的教育托付给打工小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早日团聚,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总之,留守儿童是伴随着中国城市化和社会化进程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的存在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家庭、学校、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方面应相互协力,为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聂衍刚,刘伯兴.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4] 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5] 魏运华.少年儿童的自尊发展与人格建构[J].社会心理科学.1998(1).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2016.

[7] 吉姆·柯林斯.选择卓越[M].中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自尊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巧用心理技术启迪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