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生成,自主建构,发展能力

2017-04-22周妮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发展能力建构小学数学

周妮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发展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能力,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完整地经历课堂生成、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意图和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成;建构;发展能力;运算定律

在深入研读教材后体会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其实质是运算中具备相关特征的数据表示形式的扩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达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并发展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能力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一、课堂导入——起于“随意”有“深意”

出示两张A4纸,分别从中间开始撕成不同的两个部分,让学生观察。

师:这两张能拼在一起吗?

生:不能。

师: 这样呢?

生:也不行。

师: 那这样?

生:可以了。

师: 为什么?

生:这两张恰好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那么同样,剩下来的两张也能拼成长方形。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

板书出示,边连线边让学生判断。

18——82

75——25

继续出示:

6 791

| |

34 9

师:这些连起来的数有什么特点?

生:是可以凑成整十、整百的数。

师:我用这些数写两个算式:18+75+82,6+791+34+9,你会怎么算?(学生回答略)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凑成整十、整百数。

师:也就是它们具有凑整的——

生:“数据特征”。(教师板书)

师:这样算的依据是?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板书:运算定律)

由撕拼两张A4纸的活动导入,看似随意,却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信息。一方面,直观的“形状”特征关联了相对抽象的“数据”特征,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其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与数的拆分与合并相对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顺势引入对知识的探索。

后续环节中,通过提问:“你会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在明确感知整数加法中表现出的数据特征基础上,复习运用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练习——基于“起点”明“重点”

师:如果让你把题目中的数据改成小数,你会怎么改?(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板书)

0.82+7.5+0.18或8.2+7.5+1.8;0.6+7.91+3.4+0.09或0.6+79.1+3.4+0.9。

这里可以有意识地提问,为什么这样改?会算吗?各选一题试一试。(学生计算略)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因为0.82和0.18可以凑整……

师:这些数仍然具有什么特征?(指向板书)

生:凑整的数据特征。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生: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整数的运算定律在这里能用吗?

生:能。

引导学生用依次相加的方法进行验证后得出:计算的结果相同。

师:你可以用一句怎样的话来概括你的发现?

生: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出示板书)

师:同样是利用了题目中数据特征,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整数凑出来的是整十、整百数,小数凑出来的是一个整数。

把题中的整数改成小数,可以看作是学生对小数中相关数据特征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改和算的两个环节,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提问,强化了对此种数据特征的理解。以整数的计算练习为基础,学生能自觉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得出结果之后适时质疑,引导学生开展验证、概括结论。最后利用板书直观比较整数、小数加法计算中相关数据特征的不同之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析,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知识扩展的一个过程。但从知识属性分析,运算定律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在该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因此,在对本课知识的探索中,不刻意强调由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合理性验证,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自主迁移的学习过程。

三、逐步建构——立于“感知”促“认知”

1. 由“外部强化”转为“内在驱动”。

师:你能写出几组具有这种特征的小数吗?(学生练习,点名回答)

例:0.19,0.81;3.04,1.96;5.2,4.8。

师:利用所写的数据,组成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题目。(学生练习,请一个同学利用黑板上的数据组题。)

例:0.19+3.04+0.81;3.04+5.2+1.96+4.8。

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算好后再交换批改。(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两道题,谁来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追问:为什么先将0.19和0.81相加?

生:因为这两个数可以凑整。

师: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加法的交换律。

(第二题回答过程略)

通过教师的提问,引领学生经历“具有特征的数——组成算式——解答批改——集體反馈”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自主学习、发展能力的课堂教学理念。

2. 由“计算情境”转向“生活实际”。

课件出示:某大型水果批发市场有一批水果,如表1。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会提怎样的问题?

生:苹果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吨?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苹果的重量和橘子的重量加起来是一个整数。

师:还可以怎样提问呢?怎么列式?

生:求苹果、梨和西瓜一共有多少吨。(根据回答板书:5.1+3.12+3.78)

师:说说你的思考。

生:因为这三个数据可以凑整。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不止两个数据可以凑整,三个数也行呢。

生:求香蕉比菠萝多多少吨?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7.14-3.14=4(吨),也可以凑成整数。

师:也就是说不光几个数相加可以凑整,在减法中也有这样的数据特征,真棒!

开放的习题设计,指向于分析数据中蕴含的特征信息,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在对“运算能力”的阐述中指出:“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分析运算条件能力的培养是运算起始阶段的关键,也是后續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的基础。

四、解决问题——建于“伸展”求“拓展”

1. 当天,市场里苹果的进出货情况是这样的(如图1),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生1:5.1-(2.33+1.67),两次运走的吨数可以凑成整数所以先相加。

生2:5.1-2.33-1.67,先把后面两个数加起来。

师: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利用数据特征可以使解决问题更简便。

2. 出示梨的进出货情况(如图2),学生练习后,指名回答。

生:3.22+0.78-1.5。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3.22-1.5+0.78。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原有的和下午运来的吨数可以凑整,所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减去运走的。(其他同学想到这种方法了吗?算一算。)

3. 出示橘子进出货情况,学生练习,根据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师:这里的“6.38+3.52”能凑整吗?计算结果是多少?

生:9.9。

师:这两个数具有数据特征吗?

生:有,但是不能凑整。

师:再来看减法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回答略)

4. 出示香蕉的进出货情况(如图4),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练习。

生1:7.14-(2.4+3.6)=7.14-6=1.14(吨)。

生2:7.14-2.4+3.6=4.74+3.6=8.34(吨)。

师: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发现问题了吗?这里的2.4和3.6相加能凑整吗?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计算时,不能只看数据特征,还应根据题目实际选择正确的算法。

课堂小结

如图5,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讲解略)

将计算训练与实际问题充分结合,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到通过分析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四个习题的编排有着各自明确的目的,既体现了在本课主体知识上的延伸,更加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拓展性理解。最后用板书呈现运算的基本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上设计和实施,充分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完整地经历课堂生成、自主建构的学习过程,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意图和目标。

猜你喜欢

发展能力建构小学数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提高党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研究
提高基层干部的领导能力探究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