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以浙江省五所示范高职院校为例

2017-04-21王天红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院校素养

◎ 王 玲 王天红

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 “高技能” “高素质”的人才,笔者就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素养情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情况和浙江省内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笔者选取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五所示范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师傅进行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思考和基于毕业生职业素养期望的应对策略。

一 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和期望的调研及问题分析

对这一问题的调研,我们采取问卷调研和个别访谈两种方法进行。首先,在广泛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评估情况、毕业生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期望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共18题、94个选项。问卷调查通过选定若干教师和毕业生,向毕业生朋友圈、同学圈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随机分发和回收。问卷发放时考虑文理科分布均衡。随机选取毕业2年内的五所示范高职院校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28份,有效问卷224份,问卷回收率为99%,问卷有效率为98%。之后,在问卷材料分析基础上又采用个案调查和系统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5名具有代表性的毕业生开展深度访谈,对毕业生的典型个案做样本分析,以便充分摸清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现状的认知及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期望和要求。

(一)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浙江省内5所高职院校毕业2年内毕业生随机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素养认知方面还是比较客观的。

一是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最主要需求为沟通能力。调查显示,78%的毕业生选择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工作中最需要的职业素养。此外,较高的心理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也是毕业生在工作中有较为强烈需求的方面 (见图1)。由此可见,除了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之外,与人沟通合作等能力和素养都是毕业生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是六成毕业生认为职业素养助益岗位技能提升。超过六成的毕业生认为,职业素养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岗位技能,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更好地积累发展潜能。然而,认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坚定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毕业生不足半数。

三是七成毕业生在校期间有主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意愿。在校学习期间,71%的毕业生表示会有意识地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如参加相关的培训、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等。

四是仅半数毕业生在校期间了解今后的职业规范。在校学习期间,非常了解自己以后欲从事职业的职业规范和要求的毕业生只占16%,基本了解的占38%,两者总和仅过半数。

图1 毕业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二)毕业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评估情况

1.仅三成毕业生认为自身素养完全可以达到企业要求

参加工作2年的毕业生对于自身职业素养的自我评估的数据显示,认为完全可以达到企业要求的只有32%,超过四成的毕业生认为仅能勉强达到,16%的毕业生认为尚不能达到企业要求,甚至少部分毕业生还不清楚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是什么(见图2)。

图2 您认为现在的自身素质能否达到企业的要求?

2.待人处事的方式是毕业生工作后行为习惯变化最大的方面

到了企业之后,超过三成的毕业生认为在行为习惯方面变化最大的是待人处事的方式。此外,作息时间、工作条理性和严谨性在参加工作后也有明显变化。毕业生的纪律意识,在毕业后2年内没有明显变化。

3.职业规范中的 “文明礼貌、团队合作”对于毕业生的习惯养成帮助最大

在企业的工作规范中,68%的毕业生认为 “讲究文明礼貌,强调团队合作”对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最大。认为 “整理整顿,规范生产现场”有助于养成良好习惯的也超过六成。然而,认为 “革除马虎之心,凡事认真”裨益于习惯养成的只有三成。

4.“务实”和 “高效”是企业师傅身上最值得学习的精神

毕业生认为,企业师傅身上最值得自己学习的精神是 “务实”和 “高效”,分别占31%和27%。“吃苦耐劳”的精神也颇为毕业生认可,然而 “奉献”和 “诚信”等职业道德精神的认可度较低。

5.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希望实现团队合作

在工作中,毕业生最希望自己做到经常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团队合作。关于自我管理和与人沟通合作,毕业生认为这两方面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相当。

(三)毕业生对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期望

1.期望学校多开选修课、增加实习实践机会的毕业生超过七成

逾七成的毕业生期望学校通过 “多开与本专业结合、顺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选修课”“增加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赴生产一线体验感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71%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中最需要开设 “人际关系”课,“时间管理”和 “社交礼仪”等课程的认可度高,然而只有14%的毕业生认为需要开设 “写作能力”课 (见图3)。

图3 毕业生对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期望

2.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

近八成的毕业生期望采用实习体验的教学方法。7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的职业素养教育采用实习体验的方法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接受。案例分析、系统训练、角色扮演等互动式、仿真式的方法也较受毕业生欢迎,而传统的课堂讲授则认可度不高。

3.学生认为班主任、辅导员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凸显重要作用

有64%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教育时,班主任、辅导员的帮助更大。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等校内师资的认可度较高,而与专业相关行业、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或资深员工的认可度较低。

根据以上数据,尤其是毕业生对学校职业素养教育提出的期望和建议,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二 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与问题分析

通过对杭港地铁、下沙移动、杭州绿庭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海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雅士迪电子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和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状况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走访的五家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比如合理的职业目标、工作执行力、高效率的工作方法、妥善管理时间的能力、感恩的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我们所走访的这几家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职业技能方面总体是满意的,但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满意度不高,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沟通能力不强

职业院校一直以来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放在重要位置,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大都处在技术岗位,只要掌握一定技能就能把工作做好。其实不然,企业提出做项目时,不懂得与客户沟通,对技术问题不自信,不注意维护公司的形象等,这些都会影响企业信誉。而在学校得到过锻炼的毕业生沟通能力还比较强,比如做学生干部、参加社团等。

(二)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

69%的受访者认为许多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显得很浮躁,不想踏实工作,只关注收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这说明毕业生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只注重眼前利益,实际上对毕业生未来发展相当不利。对学校教育来讲,需要更加注重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三)责任心欠缺

责任心决定了工作态度,端正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企业对员工的考核非常重视员工的责任心。在调研中,所有的受访者都提到刚入职的毕业生在责任心方面有所欠缺,其实这也是执行力的考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必须考虑的内容。

(四)团队合作能力欠缺

调研中有50%的企业认为毕业生团队合作能力比较欠缺。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入,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需要团队通力合作来解决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因此,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奉献精神。

(五)学习能力不强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受访者都非常强调学习能力,也把学习能力作为员工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老化,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事实上,毕业生在工作之后,学习的内容不要限于专业,要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领域深入学习,甚至是全新领域。

三 浙江省内5所示范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特色分析

目前,5所示范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在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一)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的基地、招生、教学、科研、就业 “五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凸显了 “高职”与 “特色”两大要素,在探索发展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发展。

(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积极推进 “3V”(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强调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开发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以教学改革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办学为途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职业人。

(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提出 “零过渡、零距离、零间隙”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与上岗零过渡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目标,把教学与实践零距离以及教师与学生零间隙作为实现总目标的两大抓手。

(四)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将学生课余时间素质纳入总学分,拿不到学分不予正常毕业。用民族优秀文化提升现代职业素养,大力塑造 “双高”和谐职业人。

(五)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提出了 “文化梯度育人”的理念,“文化梯度育人”的梯度角色分为学生角色、职场角色和公民角色三个梯度,不同梯度角色的素养要求呈现鲜明的梯度特征。其中,职业素养是核心和关键。进而也提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上5所示范性高职院校都从理念上提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式,但是从我们对个别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学校在具体实施职业素养教育中并未建立明确体系和具体策略,导致毕业生对于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并使其落地实施势在必行。

四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思考

通过对5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特色的初步调研,跟踪调研5所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尤其是对毕业生关于职业素养认知、评估及期望的调研,根据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方面提出的要求,我们重新梳理和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适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学生核心素养准则规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价值取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在国际理解、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养相对薄弱,而学校方面过于强调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等,这会导致素养教育体系出现偏差,学生持续发展能力不够。所以,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素养体系一定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炼出高职学段的核心素养,把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其中,使职业素养教育更具针对性。根据当前中国所倡导的 “大国工匠”和 “企业家”精神,我们认为应着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匠心素养,即敬业、精业、坚守、奉献等职业精神,责任、担当、忠诚、信仰等家国情怀,开拓、进取、合作、创新等创业能力。

(二)以校本特色为资源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们所调研的几所示范高职院校还没有把职业素养教育作为独立的一门课程来开设,普遍的做法是把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每一专业每门课程都提出了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的要求,这是很好的职业素养教育路径。但我们认为,除此之外,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是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因为素养是养成的,素养的养成本身就是不断认知、调节、反思、体验、提升的过程,所以要充分利用各学校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合各专业的职业素养教育教材,整合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资源,分学段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该课程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三)以 “准职业人”为标准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对用人企业调研,我们发现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及工作要求,总是以学生的角色来理解企业规范,比如迟到早退、随意请假等。因此,我们提出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引入 “准职业人”培养理念,创建 “准职业人”式管理机制。这要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两个转变。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对应企业的师傅和管理者;学生对应企业员工。按照教学工厂模式设计教学环境,按照企业管理模式组织实训,让学生在 “职场文化”环境中感知和内化行业、企业精神;在一定时段尝试以 “公司制”组织模式建设教学班级,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诚信守纪、爱岗敬业教育,注重奖惩分明;用行业趋势分析、企业竞争事例、校友情况介绍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行业、企业发展日新月异,熟悉企业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该培养模式力图将显性的培养职业人行为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成为 “准职业人”,为其毕业后谋求职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职业素养教育文化体系

在吸收和借鉴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中特有价值观念、精神信条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提炼符合高职特点、各二级学院特色的分院文化,使学校精神与行业、企业精神有机融合。将技能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与专业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社团特别是专业类社团的建设,指导各类社团开展创意集市、微创业等活动;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与专业教育、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提炼和选择项目与课题;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专业项目的指导;将挑战杯、新苗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融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班级特色项目建设,注重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突出项目验收评比的成果与展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依托完善职业素养教育的平台体系

在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号召下,高职大学生的创业条件及创业热情空前高涨。创业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是 “企业家精神”,即勇于开拓,创新思维、团队精神、主动担当、良好的心理素质等。这些素养的培养最重要的渠道是 “真枪实弹”。所以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平台的作用,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创业教育课程整合为一体,树立 “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实现从 “就业指导型”向 “职业指导型”转化,从 “阶段指导型”向 “全程指导型”转化,从 “部门指导型”向 “全员指导型”转化。在创业教育中突出职业素养提升内容,把学生创业经历编写成经典案例,无论成功与否,都能给身边的同学带来经验和启示。

五 基于毕业生职业素养期望的应对策略

(一)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培养学生 “软技能”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走高的情况下,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后仍然存在频繁跳槽和失业的情况。结合企业座谈以及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这类情况的产生与毕业生职业生涯模糊、缺乏诚信与奉献精神、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这些原因又恰恰直接指向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缺失。高职院校 “高等性”与 “职业性”的双重特征,本质上要求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运行规律,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并积极关注学生个人潜能的自由适应发展,从而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有鉴于此,高职教育注重就业导向,改变 “重技能、轻素养”的教育观念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在后续发展中应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将质量观定位在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上,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即 “软技能”培养,让学生学会认真负责、敬业爱岗、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素养、时间管理、质量意识等 “通用技能”。

(二)深挖教育渠道,改造公共基础课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于职业素养的教育渠道,已有的研究文献和具体实践提供了多种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如将职业素养渗透专业课程中、将职业素养与实训相结合、单独设置职业素养课程、教师榜样示范、校园文化熏陶等。将现有的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论、实践与毕业生的期望相对比,可以发现公共基础课 (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凸显,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必须坚持与深化。结合学校实际,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职业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应充分保留其原来与专业相结合的优势,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同时,需切实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同步致力于公共基础课的改造。另外,徐国庆的职业素养教育主张值得肯定,职业素质内容必须融合到各专业课程中去,专业课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工作任务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正如徐国庆所强调的,在此过程中尤其注意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把职业素养教育具体化。

(三)丰富教育内容,开设职业素养相关课程

为了实现对学生 “软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 “通用的、可迁移的技能”,以便让学生掌握不为机器所替代的能力与素质。为此,学校应该搭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学生需求的选修课平台。调查显示,五成以上毕业生期望学校能够开设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社交礼仪、职业化心态、职业规范与要求、职业形象等职业素养课程。鉴于学校实际和高职院校学制短等因素,学校可以结合学生需求重点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适当增加学分比重。在课程内容丰富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基础课程之间、专业课程之间以及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交叉重复的内容。因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学术知识内容与职业技能内容在高水平上的有效整合,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 “高等性”与 “职业性”的有机统一。

(四)明确教育组织者,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单独设置职业素养课程,也没有独立的职业素养教研室,更没有专门化的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基于此,明确职业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十分关键。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合格的 “职业人”,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乃至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都应该是职业素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结合学校实际,要想让校内每一位教师和管理人员担负起职业素养教育的使命,当务之急是要强化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和基本业务素养,以便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和启发。基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期望,学校要重视发挥班主任 (辅导员)的特殊教育作用。班主任 (辅导员)是学生的 “精神关怀者”,与学生感情最为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重视班主任 (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五)注重校本实施,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较多地考虑了 “教什么” “谁来教”,忽视了教师 “怎么教”和学生 “怎么学”的问题。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较多地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程、考评办法、行为准则或技术标准上,由此带来的实质性变化则很少,课堂教学状态和学生受益状况不尽人意。学校在后骨干建设时期深化职业素养教育,应该注重校本实施,重点在于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采用实习体验、角色扮演、系统训练、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其中基于真实职业情境的实习体验备受青睐。这一结果与徐国庆的观点不谋而合。徐国庆认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除了通常所认识到的要多采取案例教学外,还必须采取行为教学法,即结合具体情境,教给学生体现职业素质的具体方法。因此,学校要改变原有的灌输、说教的单向教育方式,单纯的理论教学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了解行为准则或技术标准、掌握职业道德观念后,并不能产生具体行动的方法。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将学生引入职业情境,用职业行动将职业素养内化为学生个人品质,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六)全面系统推进,发挥隐性课程作用

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学渗透、教师示范、活动熏陶等方面需要全面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品质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容小觑,是学生开展职业素养自我培养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有主动提升职业素养的意愿,而他们对学校职业教育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团等课外社会活动质量不高或太少。在与两位毕业生典型个案的访谈中,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历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认可。因此,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隐性课程的重要作用。学校要充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的活动平台,畅通学生的自我培养渠道;学校也要加强活动设计与指导,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增强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学校更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职业素养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

(七)创建科学评价体系,进行定性定量考核

制定职业素养测评标准,其中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具体细则。职业技能考核采用试卷和操作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考核按学生在课堂、实训、课外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形成细化项目考核表,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定性定量考核。同时,在教师队伍中明确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责任,建立职业素养教育任务考核机制,把 “育人”和 “教书”共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 〔1999〕9号,1999年6月13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发 〔2010〕12号,2010年7月8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人民日报》2016年9月14日。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梯度育人”实施方案》,2014年8月。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素养教育实施方案》,2015年8月。

殷文杰、王黎:《从 “形势趋同”到 “内涵驱动”——试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方式转换的合理性》,《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0期。

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职教论坛》2015第5期。

许亚琼:《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综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蔡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江苏教育研究》2013第18期。

猜你喜欢

毕业生院校素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