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宿业的问题与对策∗
——以杭州为例

2017-04-21李文艺

创意城市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民宿杭州城镇化

◎ 李文艺

“民宿”意指小型家庭旅馆,是休闲旅游产品细化和旅游住宿业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被视为 “非标住宿业”。国外的民宿率先兴起于德国等欧洲工业国家,后来在日本一度流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宿业也探索出了一些管理模式[1]。根据台湾地区2001年制定的 《民宿管理办法》,民宿是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2]。民宿在我国大陆地区被认为是乡村旅游 “农家乐”的升级版[3]。近年来,各地乡村旅游兴起,有关 “民宿”的研究不乏成果。已有研究考察了民宿业的经营形态,也有涉及不同地区民宿业的比较研究,而从民宿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角度探讨的不多。我国是农业大国,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致富是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而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破解 “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民宿业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以杭州为例,近年民宿经济对于新型城镇化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障碍和问题。本文主要以杭州市为例,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民宿业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 现代民宿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提出新型城镇化重在以人为核心,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乡村民宿等新式的、综合性的产业,与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目标是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在城市中密布以工业为主的大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向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集中。这样的路径一方面造成了农村产业的空心化,另一方面引发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竞争白热化等 “城市病”。由于在我国城市中还广泛存在传统的生产部门,所以 “这种人口向城市传统部门的集中形成了城市贫困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固然因此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变,但并非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恶化了”[4]。新型的城镇化不仅要把广大农民从“一亩三分地”的零散经营中解放出来,而且要走出旧式城市化的困境,实现就地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型,支持农民创造性地由第一产业转行到服务业或生态环保型的第二产业。因而,新型城镇化不能是单纯以房屋集中建设为标志的城镇化,而应实现农民职业的转换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见表1)。一些地方采取整村搬迁的做法,试图通过居住空间的转移带动城镇化建设,导致土地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脱节。实际上,在没有人为搬迁的情况下,通过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农村也能就地实现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和人为向大城市集中的思维,为人的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开辟路径。

表1 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的差异

续表

(二)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农业转向新型工业

城镇化的原动力是工业化,商业和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促使了小农经济解体,农民变身工人,集中到城市工作、居住。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成长快,属于后发型,城镇化既要遵循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又要避免城镇化带来的负面因素;既要跨越式发展,又要探索城镇化的新途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避免 “逆城市化”的误区。城市化不能仅依靠旧式的小农经济实现,因为小块土地耕作限制了集约经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要求产业升级换代,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演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必须实行工业化。但是,在不同的国家,推进工业化可以有不同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会表现出选择的差异[5]。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而新型城镇化的推手是新型工业。按照传统的产业发展的规律,是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递进过程。但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只要合理加以引导,也可以催生新型工业。知识经济时代走传统工业化的老路,意味着低水平重复并付出高成本代价。总之,现代经济是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而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的规模化、工业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成功地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如果没有现代工业支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失地农民大量出现的风险。但我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农民投资创业和增收致富不能走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而只能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的城市化,将构筑在文化创意、生态产业、特色产品等新型工业的基础上。新型工业要走出小型手工业作坊的误区,既要结合文化传统、生态建设,又要集约化开发、规模化经营、信息化管理,让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三)发展现代民宿经济有利于农民的就地城镇化

交通建设和信息普及,促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走进乡村古镇、山林田间,住进民宿。农民就地开发民宿,提供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利用自有房屋实现创业增收,改变了以往农村资金、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城市的资金、资源反哺农村。农民以经营民宿的方式,从事消费性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产业链中的一环。以杭州为例,近年来乡村民宿业在农民就地转变身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盘活了闲置农房,还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据统计,2015年以来,杭州为发展民宿共改造农民房1327幢,吸引社会资金6.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205万人,每年工资总收入达7.5亿元[6]。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单一的农业劳动中抽身出来,在本地转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不仅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中解脱出来,而且保证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完整。民宿业在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同时,也有利于人的城镇化。首先,民宿能展现文化的多元与包容,强调民宿主人与消费者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的开放带来了农村经营理念的改变,融合了城市人与农民的生活理念。其次,城里人到农村休闲静养,促使城市资金向农村地区合理流动,弥补了开发民宿的资金缺口,使农村的先天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掘和发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最后,民宿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杭州乡村开发民宿,促进了本地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通过对农村老旧房屋进行整体设计、加固装修,保护了农村古旧建筑。杭州的桐庐、临安等地,农村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蕴展现出的巨大魅力,还吸引了不少境外人士慕名而来,使得农村接轨全球,引进国际经验,推进了农村旅游管理机制的创新。

(四)发展民宿有利于解决城镇化的环境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与环境保护不相矛盾的城镇化,任何破坏环境的工业化、城市化都得不偿失。民宿业带动的城镇化是以旅游业、休闲业、文化产业等为基础的城镇化。这些新的成长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有利于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让农村成为清净优美的心灵家园。通过现代民宿业,农村城镇化更有利于资源的集中使用。农村因交通不便、地形分散,基础工程建设的难度较大,发展工业的条件远不如城市,耗费大量资源,效益低下。在农村着力发展环境优先的现代化服务业,能有效避免城市化的陷阱,与城市产业合理分工。人类曾一度陷入工业发展的 “三高陷阱”,以大量消耗资源、环境污染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使城市化亦步入一条“毁坏开发”— “低效积累”— “痛苦整治”之路。曾经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在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不能有效平衡资源环境保护,则实际上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方向相背离。我国不能走从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并存的三元结构时期。但是从保护农村环境的角度考虑,对那些大量占用耕地、严重污染环境、给农业生态造成破坏的乡镇企业,必须进行严格限制[7]。在农村发展现代民宿经济,有利于规避传统意义上城镇化的 “粗放型增长”误区,大幅减少因为旧式工业开发带来的负效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二 民宿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杭州作为沿海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域,产业基础好,政府引导农村建设得力,民宿业步入快车道。据统计,仅2010~2015年,杭州民宿数量增长了7倍;2016年,杭州登记在册的民宿超过2800家[8]。民宿业的附加值增长也十分惊人,2016年杭州民宿经济经营收入突破10亿元[9]。杭州民宿业优势明显,成长势头足,政策上有保障,潜力巨大,在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城带乡、推动农村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动农村产业升级

杭州近郊的民宿主要分布在白乐桥灵隐景区、四眼井虎跑景区、城南玉皇山麓、绿茶原乡梅农坞等区块,多冠以 “客栈”“青年旅舍”之名[10]。远郊区的民宿亦能发掘文化,将古镇、风景、名人等元素引入,努力营造使人身心愉悦的氛围。杭州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不少区块的民宿还采用了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整治,与民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开发方式,包括交通、房屋、水电供给、卫生环境等民宿的硬体设施比较完善。民宿小型化、精品化、特色化、合作化的发展模式,与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相辅相成。近年来,杭州的民宿业带动新型城镇化走上了一条由服务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各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路子。以提供住宿为核心,兼营农副产品,带动特色手工业和互动体验式的消费方式,民宿业朝融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综合业态发展。未来民宿业发展的方向,是构筑以家庭 “民宿”为中心,包含消费性服务业、工贸业、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微型产业集群;同时,探索以文化开发为中心的多产业联合发展的思路,将农村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文化扶持等若干举措有机结合起来。

(二)发挥以城带乡的功能

城乡二元结构是长期制约我国 “三农”健康发展的难题。而城乡二元结构的突出矛盾,在于长期以来城乡间资源的单向、不合理流动,农村资源逐渐被城市抽空。杭州发展民宿业的实践表明,区别于普通 “农家乐”,现代民宿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产物。民宿需要城市观念的引领和智力支持,城市资源可以通过发展民宿的方式参与农村产业,反哺农村。这一过程,并非将城市居民变成农民,而是凭借民宿在文化创意方面的作用,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民宿起步阶段,投资方很多是怀揣回归乡野的浪漫情怀的城市富裕阶层或专业从事文创设计的人士。杭州的乡村旅游热,在短短几年内成就了一大批农家乐和乡村农家旅馆。来自城市的投资客和爱好者看到城里人追求 “回归自然生活”的商机,把目光投向乡村旅舍,积极打造民宿旅店。他们带来的资金、管理技术、设计理念和现代观念,为农村的传统文化和自然资源注入现代活力,打通了一条资源由城市回馈农村的管道。如果政府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和农村社会改革为契机,提供基本支持,以民宿业为抓手,调动农民小规模资本发展加工产业,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整合作用,那么就能促进城乡资源的进一步合理流动。

(三)推进城乡文化整合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形成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杭州地处天目山余脉,四季分明,山水旖旎,自古是鱼米之乡;总面积为16000余平方公里,大城市与大农村兼具;西湖举世闻名,杭州的农村同样风光秀美,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杭州城区的观光景点精致秀丽、闻名遐迩,但也存在拥堵喧嚣、分布不均的不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游、自助游、智慧游时兴起来,游客更乐意选择去乡村休闲。位于长三角核心区的杭州,成为休闲度假的首选地,乡村旅游热度不减,前景十分可观 (见表2)。依托富集的资源和市场,开发民宿业助推杭州旅游经济,带动农村开发、农民致富、农业转型大有可为。发展农村文化,革新农民观念,是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基础工作之一。开发民宿需要综合发掘、整理和运用城乡文化资源。通过民宿业促进城乡交流,杭州具有先行先试的历史人文优势。杭州地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民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后,杭州城市与乡村都焕发活力,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有相当基础。民宿业将杭州城市与农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在推进城乡文化交流整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2 杭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经营总收入增长情况

(四)促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近年杭州深入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大力发展民宿业经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杭州各级管理部门重视民宿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提议把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放到美丽中国先行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到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和农村产业升级的要求中去谋划[11]。2015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现代民宿业的实施意见》,为杭州民宿发展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为做好民宿这篇大文章,推动民宿经济,杭州运用政策优势,在健全农村产权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形式,是村民小组或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小组所有农户的全部土地所有权,其占到农村集体所有权面积的90%以上。2004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指出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12]。与此同时,各地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试点,但大部分仍是以集体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流转。2009年,浙江省发布 《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鼓励离乡和兼业农户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2010年,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 《关于规范杭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的若干意见》,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农村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合法权益。2010年,杭州成立农村综合土地交易所,规范农村产权交易方式,采取协议转让、拍卖、招投标、网络竞价等方式,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和土地流转的公信平台,并由农业主管部门定期规范产权查档和权属确认。在这些政策的保障和支持下,杭州不少民宿集中的区域,在村集体的协调、规划下,积极吸纳外部资金,创造性地鼓励农户将自有房屋、自留地以物权入股,引导民宿的投资方、管理方和营运方分离,并且自家民宿仍由民户营运,保留个性,凸显民宿的精神内核。产权明确是建立现代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保障责权利的合理分配。明确土地产权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以民宿经济为契机,杭州土地体制改革得以深化。

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宿业的问题

杭州的民宿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限制了农家乐向现代 “民宿”的华丽转身,也制约了民宿业在新型城镇化中作用的发挥。

(一)分工和责任体系不完善

民宿业既要发挥市场的资源配套作用,也需要整体的布局、规划,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对当地文化的充分整理发掘,对旅游功能区合理分配。从 “治理”的角度看,民间和市场无法做好的,政府需跟进,比如对于民宿集中分布区域的旅游环境需要统一管理、整治;政府的引导应更多地关注旅游客源开发,特别是互联网等事关全局整体的建设,发挥协调基层组织的功能。农户与管理部门以及管理部门内部之间因分工交叉、事务重叠导致的责任不明确,突出表现在管理部门对于民宿投资总额、引进社会投资情况、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民宿的经济效益等统计未能跟上,民宿经济拓展市场的障碍明显。单一的民宿虽然体量有限,但通过规范管理,集腋成裘,就能产生规模效应。而分工体系和责任体系的欠缺,就可能制约民宿业集群效应的发挥,使得规模化和协作营运的模式难以产生。如能借助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分工和责任体系,则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

(二)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待加强

杭州乡村农户开发民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投资主体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或向国有大集团集中,或是依靠游离在监管之外的众筹资金。民间个体投资民宿仍有瓶颈,广泛存在农户有心无力的问题。而政府指导民宿发展的定位尚不够明确,市场交给民间、监管依靠政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民宿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流动不足,且不够规范。城市前往乡村的投资客,往往资金充裕,却担忧投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农民自有房屋改造成民宿,又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农民如何利用手中掌握的土地权利,更有效地招揽城市的投资、吸纳充足的城市资源的办法还不多。杭州在城市居民租用农民房屋土地,投资、开发、建设、管理乡村民宿,农家从业者再以雇工的身份参与经营,实现土地权属与经营权属的合理分配方面,虽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产权明确、分工合理、经营关系顺畅方面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

(三)以城带乡的功能发挥不够

杭州乡村民宿在帮助农村产业转型提升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民宿为中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尚未得到很好建立,精致农业的附加值仍然较低,以城带乡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民宿要实现以城带乡,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杭州目前不少从事民宿业的经营者,还只是借助民宿的概念,尚未从农村产业提升、农业综合发展的角度规划现代民宿业。民宿业中除了特色食宿外,还可以形成休闲娱乐、农业体验、游览观光、手工业体验、产销传统手工业等多种业态,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旅游咨询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生态制造产业等多种产业的综合体。只有拓展民宿经济的内涵,把相关产业通过民宿传递到农村地区,才能更好地发挥民宿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经营不够规范化

从最初的消费情怀到规模化、上档次经营,民宿的规范化管理一定要跟上,民宿的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运营应结合起来。调研中发现,民宿在经营餐饮、住宿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升,管理部门指导民宿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方针、规划和措施的力度还不够。为规范杭州民宿的管理,2015年8月,杭州出台 《关于进一步优化服务促进农村民宿产业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开办民宿要满足7大条件,包含经营用房、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13]。但其主要是安全保障方面的条款。2016年下半年,杭州出台 《民宿业服务等级划分与评分规范》(以下简称 《规范》),规定了民宿等级划分标准、评定必备条件和服务要求[14]。但是 《规范》不具有强制性,相当于倡议书和参考手册。目前,除了从业标准,民宿在税收优惠、资金投入、规划培训、管理设备等配套措施方面还比较滞后,造成了民宿业经营的规范化工作推进迟缓。

(五)个性化设计不足

民宿文化创意的价值在于突出个性。乡间民宿分散分布的特征,成就了先天的个性化优势。每个庭院都保留特色,方能令人耳目一新。杭州民宿特别是乡村民宿,在设计上千篇一律的情况很普遍。大部分乡村民宿没有深度挖掘自身优势,没有着力去营造别具一格的氛围,在因地制宜利用农庄、田园、河滨、泉水、山林等自然条件和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不足。民宿房间的数量不多,由农家或民宿主人自行管理,有利于保持民宿个性,进行精细化管理。然而不少杭州民宿仍然缺少这方面的意识,或因缺乏技术指导,还停留于复制低端旅馆的装修风格,甚至有意摒除地域特色,很突兀地嵌入现代元素,装饰风格与地域文化格格不入,有画蛇添足之虞。

(六)文化创意不足

民宿生活的吸引力在于休闲放松,将都市人从高度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民宿体验中舒缓身心。历史文化名城杭州人文荟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但是杭州众多民宿着眼于文化开发的还不多,传统与现代的衔接不理想。相当一部分的乡村民宿、农家乐,还只停留在提供住宿的单一思维,尚未专注于民宿与本地文化、农家生活体验的结合。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创意和交流之中。只有与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结合,与原生态的生活体验结合,才是鲜活的创新、创意。除了提供住宿、休闲观光,在发掘文化,打造特色农产加工品、工艺品方面,杭州民宿还做得不够精细。虽然很多民宿 (农家乐)也兼营土特产,但是很少运用地方文化进行宣传包装,更没有将地域内的传统制造业引入民宿的装饰设计和广告宣传。互动式的交流体验是民宿为人称道的地方。正是因为交流互动的存在,才使得民宿在城乡之间搭建了平台。城市人从乡村文化中体会闲情逸致,读懂乡村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态度,农民则通过与城市人的交流互动,触摸城市人的心灵。文创设计和地域文化氛围的不足妨碍了民宿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 对策建议

(一)重视民宿在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城市的恶性膨胀和农村的凋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重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但在实施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中,较多地依赖补贴等行政手段。当前,为了充分发挥民宿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人的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促进农业走特色化、精品化、市场化的道路,有必要将民宿作为一个重要载体。要配合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着力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并且配合现代农业的建设,以集约化生产、集中管理的模式来推动农村的现代化。以深化改革为契机,着力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优势促进乡村民宿的发展,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城镇化、市场化和农民生活的现代化,是既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利益又能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大方略。发展民宿业,带动农村新型城镇化,应当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不能仅仅当作农民的副业经济来看待。

(二)充分发挥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作用

政府和相关主体要加强对民宿产业的规划、对环境的总体治理以及网络市场的宣传介绍,促进个体竞争与集约经营的有效结合。要建立健全各级管理部门的分工协调机制,理顺土地权属和经营关系,形成高效的责任体系。政府应发挥引导、监督、扶持作用,民宿从业者则应发挥充分调动市场资源、高效配套的机能。在农村,还要发挥好基层农业协作组织、村民互助小组的功能,促进民宿业者与农户间的合作,将民宿的多种业态通过农户联合经营、相互分工协作的方式加以有效整合。政府应适度调整农业补贴的范围和方式,加大对农村服务业、轻型工业补助支持的力度。同时,有关部门应着力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以文化为核心,对民宿业的地缘环境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总体规划。杭州更可结合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在有条件的乡村,加大环境整治的力度,营造民宿产业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积极扶持

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兼顾效益与分配平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解决 “三农问题”,财税体制是关键。在扶持民宿产业发展时,应结合财税体制的改革,将其作为生产性质的农村产业,给予奖励和税收优惠,提高农民投资兴业的积极性。此外,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资源不均衡流动,造成农村资金匮乏。应减少对农村投资民宿旅游业的限制,在财政上重点支持民宿建设,在信贷方面形成投资农村民宿建设的比较优势,以吸引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乡村民宿建设。

(四)依法保障民宿业者的支配权和转让权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发展市场经济、协调利益分配,进而依据市场规律发展农村的基础。民宿是对城乡资源的整合,如果权属关系复杂、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机制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削弱生产、投资的积极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保障农户宅基地物权,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及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15]。民宿经济以土地物权为基础,只有实现了土地的市场化流转,才能调动各种资源投资农村民宿产业的积极性,也才能保证农民得到实际权益,从根本上运用市场机制推动民宿产业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建立既符合中国特色又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是农业升级、推动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为了发展民宿产业,建议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使农民能真正参与社会资源的市场化再分配。只有在农村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才能夯实新型城镇化成长的市场经济基础。

(五)促进城乡资源合理、高效流动

社会资源由城市合理流向农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的主要动力。农村土地流转体系的形成,农民对土地、房屋等集体财产的合法处置权利得到保障,可以从根本上鼓励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保障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并且要改革农业补贴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这些措施无疑将推动城乡间资源整合。但在具体做法上,各地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应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实际,引导国家和社会资金向民宿这类低能耗、高收益、富文化的产业流动。

(六)努力提升民宿的文化品位

民宿产业以发扬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依托。城里人到农村休闲静养,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丰富生活情趣。城市人群的生活理念与农民的生活理念相融合,将带来农民观念的更新和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杭州发展民宿的实践显示,文化建设、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在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文化培育,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核心价值目标。就发展民宿产业而言,文化创意与现代知识经济一体两面,是民宿业的灵魂,是提升乡村旅游的关键。农村不只需要从城市里 “拿来的”文化,融合乡土的文化创意才是发展农村文化、增强民宿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文化成果不仅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而且可以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同时,也只有发挥出文化的魅力,民宿才能具有持久的吸引力。

注 释

[1]吴呤颗、陶玉国:《台湾民宿产业的发展及其对大陆乡村旅游业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2](台湾) “交通部观光局” 行政资讯, http://admin.taiwan.net.tw/law/law_d.aspx? no=130&d =39。

[3]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住宿业发展报告2015》,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第3页。

[4]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5]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6]郑莉娜:《杭州近3000民宿户床位突破5万张——我市把脉民宿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杭州日报》2017年1月5日,第2版。

[7]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8]郑莉娜:《杭州近3000民宿户床位突破5万张——我市把脉民宿经济促进转型升级》, 《杭州日报》2017年1月5日,第2版。

[9]《专访市委副秘书长:杭州民宿如何在两年内突破10亿》,杭州市农办官网,2017年2月28日,ht⁃tp: //www.hzsnb.gov.cn/Resource/ContentShow /ItemHtml/2017 - 02 /263975837 /1205682858.html。

[10]王紫微:《不一样的旅店@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第220~229页。

[11]《民宿经济在杭州规范前行》,《人民政协报》2016年5月27日。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 〔2004〕28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 年6 月30 日, http://www.gov.cn/ztzl/2006 -06/30/content_323794.htm。

[13]杭州市农办 〔2015〕 57号文件, 杭州市农办官网, http://www.hzsnb.gov.cn/Resource/ContentShow/ItemHtml/2015 - 08 /426398798 /1750701423.html。

[14]张雅丽:《总客房数在15间以内才叫民宿——杭州 〈民宿业服务等级划分与评定规范〉出炉》,《杭州日报》2016年11月23日,第B5版。

[15]《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网,2017年2月6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206/c1004 -29061032.html。

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郑健雄:《休闲旅游产业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郑耀星:《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郑健雄、曾喜鹏:《乡村旅游发展新视界》,《休闲学与乡村旅游丛书》第2辑,台湾乡村旅游协会,2013。

郭永杰:《山地民宿村庄之计划休闲农业经营手册》,(台湾)“农委会省农会”,1991。

王显成:《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以色列〕科恩:《旅游社会学纵论》,巫宁、马聪玲、陈立平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Cheng J.S.and Lin H.Y., Effects of Moving Experience Practice on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a Resort Hotel,Act⁃aOeconomica,64 (S2) .2014.Suppl.1.

猜你喜欢

民宿杭州城镇化
杭州
孪生院子民宿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家乡的城镇化
杭州
杭州旧影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