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反思

2017-04-21肖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7期
关键词:结合律分配律等式

肖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09-01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三大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中最难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两者形式相似,因此学生容易理解应用。但是学生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部分学生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比如出现如下错误:①25×(4×78)=25×4+25×78;②72×125=(8×9)×125=8×125+9×125;③25×125×4×8=25×4+125×8;④99×87=(100+1)×87。反思学生出现以上错误的原因,我觉得是乘法结合律和分配率的模型还没建立起来,第二,括号对学生的影响(分配律和结合律都用到括号),再反思我的教学,结合律的模型没建立起来,应该增加结合律的变式练习。教材只出示:a×b×c=a×(b×c),在总结时,应该补充a×b×c=(a×c)×b;a×b×c×d=(a×c)×(b×d),增加一些4个数,5个数等的拓展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结合律的算式特征,就是连乘,括号仅仅代表某两个数先算。在结合律的模型建立起后,再学习分配律。那么选用什么教学策略来理解归纳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呢?

策略(一):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用点子图建立分配律的模型

可以出示如下例题:同学们课间操比赛,男生6列,每列7人,女生4列,每列7人,一共有多少人?

男 女

课件出示上面的点子图,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球什么,再求什么,你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吗?

生1:6×7+4×7

生2:(6+4)×7

通過观察:发现6×7+4×7=(6+4)×7或(6+4)×7=6×7+4×7

归纳出:两个数的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分别相乘再相加。

最后再变式练习:①增加一列男生,一列女生,让学生写出等式:(7+5)×7=7×7+5×7

②男女生的列数不变,每列改为8人,让学生写出等式;(6+4)×8=6×8+4×8

有了以上的直观模型,最后抽象出分配律的符号模型,即(a+b)c=ac+bc

策略(二):整合改编教材的例题。

人教版的教材例题是这样呈现的: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是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颗树,每棵树要浇两桶水,问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可知:先算一组要多少个人,再算一共有多少名学生,(4+2)×25

还可以这样算,4×25+2×25即分别求挖坑种树的人数,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相加求总人数。从乘法的意义角度来讲:25个6相当于25个4加上25个2。而如何把25个4与25个2合在一起得25个6呢?学生从乘法意义角度理解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老师也很难理解把25个4与25个2合在一起是25个6。所以教材所给的文本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理解,不能把它跟意义角度理解很好的结合。我觉得应选用学生易理解的问题情境来建立分配律的表象。于是我在教学时选用新的文本信息:

例1、一支钢笔25元,李老师第一次买了10支,第二次又买了4支一共用去多少元?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可知:25×(10+4),是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支,再求总价。而25×10+25×4是分别求第一次和第二次的用的钱,再求总价。

学会既能理解两种方法,又能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轻松理解算式的意义。即:25×(10+4)=25×10+25×4,左边表示14个25,右边表示10个25加上4个25(一共也是14个25)。这样就很容易理解把14个25分为10个25与4个25的和。所以这样的问题情境是一举两得的,即是解决问题,又能轻松理解意义。

接着再出示这样的问题情境:

例2、学校购买校服,上衣每件65元,裤子每件35元,买九套要多少元?

学生易列出以下算式:65×9+35×9=(65+35)×9,而此算式的意义是:9个65与9个35合起来是9个100。

例1,前者是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分成10和4

例2,后者是把相同加数65与35合起来。

最后把分配律和乘法竖式结合起来。如:一共有12箱酒,每箱有24瓶,那么共有多少瓶酒?方法一:口算(24×10+24×2=288)。方法二:笔算(在竖式中找到分配律的影子)。

在理解以上等式的基础上,这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几组类似的等式,大胆学写几组,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学会分与和,这不一定是简便时才用到,而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在模仿中找规律,尝试归纳出基本模型。

如:(36+85)×9=36×9+85×9

(478+361)×326=478×326+361×326

(415+a)×18=415×18+a×18

最后任然归纳出符号模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总之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第一阶段时,先要注重内涵的理解,然后才是外形结构的建立(乘加,乘减算式),由具体到抽象,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当完成分配律的新课,建立起模型后,第二阶段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拓展应用。

如:46×132-46×32

38×99+37需要通过转化才能应用

101×48=(100+1)×48(也需要转化才能应用)

所以,一定要在结合律的模型建立起来后,再学分配律,不能操之过急。并将分配律与结合律进行对比练习25×(8+4)25×8×425×125×25×8与25×125+25×8,建议最后才进行对比练习。

总之,分配律形势复杂,符号多样,应用多变,教师应首先让学生理解内涵,利用几何直观形成模型,最后变式拓展应用,方可让学生突破分配律的难点。

猜你喜欢

结合律分配律等式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组成等式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探究求和问题
活用乘法分配律
基数意义下自然数的运算(二)
速填等式
巧用乘法结合律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