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7-04-21余桂英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生活小学语文教学

余桂英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生活;小学语文;教学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道德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再现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一贯坚持生活化教学。现将自己的实施策略总结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鲜明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面向21世纪的“德洛尔报告”则更明确提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个重要支柱。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被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基础教育关照生活世界,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建构,成为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然而多少年来,我們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导致了学生对人生与社会自主思考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缺乏生命的活力,导致教育丧失生活意义。总之,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的教育难以体现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无法给予学生“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正是从此意义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重建的根本依据。

(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具体地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述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读、写、听、说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语文教学可以顺水推舟地把作为学习形式的读、写、听、说自然而然地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也就是说,本来是生活中作为实现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手段的读、写、听、说,与语文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的读、写、听、说融而为一,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活动中实现成长,实现完美的自我。我们应当而且必须使两者合流,我们也能够使两者合流。”语文教学只有认识到学生是人,是生活中的人,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生命世界,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才能使教学充满着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才能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个性。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使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背景化下的情景化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语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比如,在教《第一场雪》时,由于我们南方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下雪,也没亲眼目睹过雪景,即使偶遇冬天下几粒,也将飘飘洒洒随风化去,很难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的奇观。我就利用多媒体将雪花飞舞,柳树挂满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松树堆满沉甸甸、蓬松松的雪球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看,孩子们在这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到了课文所表述的内涵,孩子们在惊叹的同时,体会到了瑞雪带给人们的欢喜。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如《荔枝》、《"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童年的发现》、《21世纪社会集锦》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比如,学完了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可以引导学生向家长、长辈收集民间故事,然后开个故事会,比比谁收集的故事多,讲得生动,相信那些"葡萄架下"的故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一定能滋润学生精神的田园。

(三)挖掘社会中的生活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如果能好好利用,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猜你喜欢

生活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生活感悟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无厘头生活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