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考

2017-04-15陈曦福州第四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诗性古诗词诗词

陈曦(福州第四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思考

陈曦(福州第四十中学,福建福州350007)

在文化回归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大契机之下,作为中华文化精髓以及语文教学重点的古典诗词究竟应该如何去教,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以及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理想目标。在这样思考之下,文章提出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为依据和出发点,来重新审视当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落实到语文学科,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

由于考试需要,高中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古诗词的鉴赏更多地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知晓层面,无法达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为依据,对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进行思考。

一、着眼诗词言语教学,立足语言建构与运用

正如李海林教授所言,在语文教学中,言语形式是“纲”,而其他皆为“目”,纲举才能目张。[1]古诗词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言语表达形式,往往在有限的言语空间里传达出无限丰富的情感意蕴;语言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抒情性、跳跃性以及多义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关注古诗词的言语教学。

(一)掌握古诗词的语音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自己认为读起来特别美的句子,而为什么觉得美,学生往往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语音知识。教师可以增加一些音韵、诗律、节奏等方面的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诗律产生的背景,以及诗律的构成要素(即平仄、对仗、句式等)及其要求,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律诗的特点,也便于他们对律诗的仿写和创作。

(二)探究古诗词的语言技巧

古人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多种语言技巧,例如修辞、双声叠韵、陌生化手法等等,使得诗词呈现出了一定的层次性、多义性乃至模糊性。譬如,李商隐《锦瑟》中大量的用典、象征等手法所带来的朦胧多义的艺术效果,李清照《声声慢》中双声叠韵的运用所造成的情感的缠绵悱恻等等都是值得学生去深入探究的。在进行古诗词的语言技巧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语文进行反复的推敲锤炼,细致地品味诗人所选字句的魅力。

(三)加强古诗词的语言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中,除了包含语言的积累和整合、语感和语理的获得外,还需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语言的运用。笔者曾在诗经《卫风·氓》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这首诗改为现代诗歌。采用这种诗词改写的训练方式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他们的诗歌写作能力。

二、贯穿诗性思维方式,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维珂曾在《新科学》中指出:诗人就是凭想象来创造的人,诗性思维就是一种创造性或说想象性的思维。[2]诗性思维作为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感性的、非逻辑性的思维。它“既存在于诗中又是与诗同体的”[3],贯穿在诗词创作的始终。教学中我们可以贯穿古诗词的诗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古诗词立意中的诗性思维

从先秦诗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诗词,“诗言志”的传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从立意上看,大多或是表达一种救世济民、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或是对美好生活、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以及对国破家亡、官场黑暗、壮志难酬等的郁愤哀痛等。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古诗词,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共同,便会对古代诗歌的诗性思维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认知。

(二)古诗词结构中的诗性思维

古诗词中的诗性思维还体现在诗词的结构和形式之中。例如起承转合作为古诗词创作的内在逻辑,明晰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鉴赏古诗词以及今后的文章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起”为破题,要突兀高远;颔联“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转”要变化,如疾雷破山,令观者惊愕;最后,结句,也就是“合”要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理解诗歌,要有清晰的诗歌结构思维作为保障。

(三)古诗词言语技巧中的诗性思维

修辞作为古诗词创作的主要手段,要解决的是“我应怎样说”和“我要怎样说”的问题。[4]例如在教学中,但凡提到《诗经》,一定绕不开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包括后来的《楚辞》同样如此。这种类比联想的方式极大地扩充了诗歌的取象范围,推动了诗性思维的发展。除此之外,像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策略也无不体现出了古诗词的创造性思维,关注修辞是十分必要的

三、聚焦诗词鉴赏感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包含体验与感悟、理解与鉴赏、表现与创新这样几个方面。古诗词教学正是通过对诗词的鉴赏与体悟来实现学生的语文审美与创造素养。

(一)鉴赏古诗词中丰富的意象

古诗词是一种兼具形象与情感的艺术,离不开“意象”这一核心。古诗词通过借助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传递着审美教育的力量。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入手,借助于日常生活经验、联想、想象等来鉴赏诗词意象,体会意象的丰富多义以及多元组合所带来的独特审美形象和情感内涵。

(二)鉴赏古诗词中广阔的意境

意境的形成,既源于情景交融的作用,也源于虚实相间的结构以及含蓄隽永的言语意味。例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象征着别离的“杨柳”、清冷的“晓风”、残缺的“明月”,共同构成了一幅凄清惨淡的画面。而“今宵”“酒醒”又点明了词人经历了一夜宿醉的现实之景。通过这样两幅由实入虚的画面,词人便营造出了一种凄楚的别离之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与景、实与虚以及含蓄蕴藉等等的审美特征出发,来进入诗词意境,感受诗词创作者的至情至性,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三)探究古诗词中多样的人文价值观

古诗词中包蕴着的多样的人文价值观。屈原、陆游、辛弃疾炙热的爱国情怀,李白傲岸不羁、不事权贵的美好品格,陶渊明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质朴真率,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宠辱不惊,良善、坚毅、仁爱、和谐,凡此种种,均在古典诗词中有所体现。通过古诗词中的人文教育来提升现今学生日渐匮乏的人文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创造美好的自我形象,同样应该成为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关键性目标。

四、深入诗词文化空间,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民族自信以及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而语文核心素养中同样提出了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挖掘古诗词背后巨大的文化宝藏,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古诗词文化常识的教学

开展文化常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譬如了解了重阳节登高团聚的风俗后就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杜甫《登高》中所体现的孤独悲凉的心境。古诗词中所包含的官职文化、婚姻文化、服饰文化、称谓文化等也均是学生需要了解的文化常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下注释、背景以及表达交流模块中的相关内容或者课外资料延伸等来进行古诗词文化常识的教学指导。

(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

实现文化传承,一定要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文化的持续不断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巧借“古诗词大会”等节目引发的古诗词学习之风,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和学习课内外优秀的古诗词,培养对于古典诗词和诗词文化的热爱。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古典诗词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关系的思考,践行文化传承,厚植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

[1]王荣生,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1978-200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5.

[2]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44.

[3]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M].北京:三联书店,1991:38.

[4]高万云.浅谈修辞策略[J].修辞学习,2001(5).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诗性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