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刍议

2017-04-15林育福州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考查文本素养

林育(福州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刍议

林育
(福州第二中学,福建福州350001)

从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检测目标出发,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着力在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审辨思维等方面领悟高考诉求,增进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文本阅读;核心素养;文化传承;审美鉴赏;审辨思维

2017年是福建省恢复使用全国卷的第二年。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2017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区别于以往的是前面加上了一个限定词:“核心素养”。这个限定词,决定了今年高考的内涵,也决定了其外延。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两会期间曾指明:2017年高考,要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所谓“一体四层四翼”,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顶层设计上对此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即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为主旨,架构起高考的核心立场;“四层”,指要将考生应具有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个层级学养作为考查目标;“四翼”,则指高考试卷命题要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这明晰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考,一定是以“一体四层四翼”作为高考命题的整体目标,充分发挥高考的测评功能、选拔功能、发展功能、导向功能,以较高的效度、相当的信度、适当的难度、必要的区分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潜能、思想方法、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就语文而言,正在拟定的新课标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定位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也必然会呈现于高考试卷中。

一、文化传承醇香馥郁

作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语文高考,必然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全国卷“名篇名句默写”,依然聚焦经典,不仅要求考生熟识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等名篇名句,更要理解其中所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与文化精神的核心意涵。

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宋代大诗人欧阳修的名作《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中描绘了为国选才庄严肃穆又不乏温馨怡人场景,形象生动再现了应试儒生才思泉涌、奋笔疾书,如春蚕食叶般沉静有为、生机勃发、昂扬向上的朝气,突出强调国家求贤若渴、为国选才历来坚持以德行为先的传统,并抒发了诗人对后生才俊茁壮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全国I卷文言文阅读今年节选了《宋书·谢弘微传》。谢弘微,南朝宋文帝重臣,出生名门望族,却为人低调,一生清廉正直,操守有度。他敏而好学、重情轻财、事亲以敬、恭谨孝悌、不忘初心。选文以家国情怀、亲情友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体现高考育人的重大使命。

二、审美鉴赏力求创新

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有识之士颇有微词。欧阳修主持贡举(嘉祐二年,1057年),力主变革去弊,强调作文明道、致用,“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应试举子哗然喧嚣,甚至群聚嘲骂滋事。欧阳修不为所动,坚持改革,不良文风,最终得以扭转。嘉祐四年的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宋史本传》记载: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欣然而作此诗。可见欧公之喜悦,既欣慰于科举文风文气革新的成功,更慰藉于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脱颖而出。这是理解赏析本诗的重要抓手。

从诗中“春蚕食叶”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考场环境——贡院肃穆幽雅,群英毕至,香火萦萦,一派宁静祥瑞的场景,难隐诗人心中久盼情归、如愿以偿的欣喜。

颔联是此次考试的重点鉴赏的语句,历来为名家所推崇。叶梦得《石林燕语》:“本篇‘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二句最为警策。”陈衍《宋诗精华录》:“三四写举子作文情状,生动。”诗人目睹士子们答题情况,考生一大清早就入场,却没有半点喧闹嘈杂。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声,好似春蚕在咀嚼桑叶。此联精妙之处在于,上联以衔枚疾进、晦迹奔袭的士卒,比喻敛声屏气、笔走龙蛇、紧张有序作答的举子,形象逼真,静中显动;下联则以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动中见静;上下两联结合,越发凸显考场的庄严肃静,同时也强化了作者对英才辈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颈联阐明考试意义,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但选人用人当以德行为先。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当慧眼如炬、选贤举能。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作者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卷第14题由往年主观题改为“五选二”客观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的准确理解。第15题主观题针对“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句进行赏析,需要考生整体把握诗人的丰富情感,品味语言艺术,并激发起审美想象、感受和体验诗句的形象美和情感美,且能运用简练有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延续了往年对小说类文本的考查,遴选当代作家赵长天的《天嚣》作为鉴赏文本。小说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某基地科研项目试验队深入戈壁滩旷野遭遇沙尘暴肆虐后渴望救援的故事,折射出生命力的伟大和人性之美绝不屈服于“天嚣”的淫威,进而表现了天地无情人有情,军民和谐、民族团结,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主题。

小说开篇即以比喻、拟人的手法描绘“天嚣”的狂暴,且为了强化“天嚣”的恐怖,作者更是侧重从人物的直觉印象和切身感受来渲染与烘托:厚重而凝滞的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风化成极细极小的砂粒粉尘,从昏天黑地的旷野到人的五脏六腑里自由巡游,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场景逼真地再现了严重威胁生命的灾难性环境,简洁地交代了人物生存状况。水,成为拯救生命的焦点。

小说以第三人称“他”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构建整个故事。似乎一切都在人物的期待中,又在期待中逆转为另一种结局。从人物渴望水分,哪怕是一口水,到竭力倾听渴望救援,到听到门外弱者渴望救援,到最终蒙古族同胞为大家带来西瓜解渴。情境一次次突破了思维的正常逻辑,呈现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奇迹”。小说中的人物也在这一次次出乎意料之中,完成了心理的嬗变、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此外,跌宕突转的情节,也打破了读者心理预测和期待,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耐人寻味。找不到“谜底”直接原因,是“谁也听不懂蒙语”,这一方面真实表现小说中的人物“他”所知有限;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作者有意要强化小说的神秘氛围,继续突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更多的悬念让读者去想象。试想,蒙古族同胞是怎么从风沙漫漫的戈壁滩旷野中突围出来,奇迹般出现在钢架房门前?在运水车不能出动,飞机无法起飞,风沙狂虐、粉尘飞扬的旷野中,“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地位”的时候,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使他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小说以此作结,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7年试卷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题,首次实现了全覆盖,有助于扭转语文一线文学类教学淡化的倾向,纠正应试教育而产生的偏差。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表示:“命题均关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叙事艺术、语言风格等文学阅读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检阅考生文学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试卷第4题采用客观题型,改原来“五选二”的多选为“四选一”的单选。四个选项分别考查了小说的环境、人物,细节和主题。主观题第5题立足于整体鉴赏设题,涉及作品人物、结构、主题等的理解,考查文本“布局谋篇”的赏析说明。主观题第6题侧重于作品局部鉴赏设题,针对作品的叙述要求、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进行考查,是对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评价。

三、审辩思维推进与提升

进入21世纪,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需要在大量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整合信息,通过自己的反思与评价获取需要的信息,这就是审辩思维的能力,是未来人才最核心的能力。今年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审辩思维能力,有效提升了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典型的试题,如今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材料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所选文行文简明精炼,条理清晰,内容紧扣时代脉搏。要求考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阐述的关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论述方法、论证方式,提取整合有关信息,通过审辩判断选项的正误。三道选择题集中考查了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审辩思维能力,尤其试卷第2题突出了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严密的推论关涉到审辩等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论述类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了对论述类文本阅读设题的新探索。

今年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较往年也有明显不同,选文不是人物传记类,而是使用展现中国影像发展历程的“央视纪录频道”新闻类非连续文本(四则材料)。四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央视记录频道”,前三则分别介绍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观众构成以及运营模式;第四则材料主要介绍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的运营方式。

非连续性文本一般具有五个特点:贴近生活、主题统一、碎片组合、材料多样、篇幅适量。呈现的方式主要涉及新闻类、说明类、应用文类等文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标志着非连续性文本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近几年已出现的高考题型来看,非连续性文本试题主要有三类:图文转换题、表文转换题、多则材料组合的文本阅读题(其中含有图表)。

2017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属于第三类。这种题型主要是利用多则材料组合的形式来考查考生检索、解释、分析、比较、选择、甄别、反思、概括与评价能力,并检测考生面对真实情境下的学科内或跨学科整合的问题探究、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试题中“材料二”和第7题“四个选项肢”均为图表形式。而且客观题第7题、第8题在每个选项内容上都做到了文字与图表材料的组合搭配,信息点分散在四则材料中,试题要求考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搜寻、筛选、界定和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反思、评价等审辩思维能力的重点考查。第9题主观题,考查学生对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梳理、比较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找到问题的区间,在分析归纳后有条理地概括,整合淬炼出文本中关键信息内容,从而养成条分缕析的思考和答题习惯。

综上所述,2017年的高考文本阅读,在广度上、难度上较以往相对略有提升。着眼于检测核心素养的文本阅读,突出考查传统文化、审美鉴赏、审辩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下语文阅读高考命制试题的重中之重。面对全国卷,教师一定要做好理念提升和行为跟进的准备。只有立足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拓宽学生阅读面,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品位,反过来也有助于学生取得高考好成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高考语文文本阅读也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以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的变革来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选拔方式的优化,也就是说高考改革的方向就是国家育人和选人的方向。没有最好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只有不断优化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只有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建立在核心素养培育基础之上,阅读教学乃至高考阅读考查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4]高考的内容、形式与能力考查关系的研究[J].中国考试,2006(4).

[5]王蕾,焦丽亚.学生能力国际评价项目简介与香港评价报告的再评价[J].中国考试,2006(9).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考查文本素养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