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2017-04-14■文/李

陕西教育·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交流课文

■文/李 杰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文/李 杰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简称,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总和,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导致其主体功能弱化,培养的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低下,不少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不善言谈,不会交际。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急需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语言交流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语文“表达交流”功能的应用

“表达”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也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最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上,阅读理解的训练挤占了表达交流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在语文课堂内实际上被边缘化了,与其所具有的功能地位相比极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语文能力不过关”“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致使语文教学被社会各界所诟病。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及时改变以“阅读理解”为重点的课程形态,将“表达交流”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以此设计和进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

二、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培养

1.在时间分配上,由“阅读理解”为主向“表达交流”为主转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字词知识、文意理解,每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基本都在对课文内容进行深耕细作。笔者认为,此种方式应当尽快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语文学习活动”。因为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说话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相关活动真正获得,只有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说、多写,才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规范的语言。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45分钟进行合理分配,充分增加学生进行口语和书面语言表达的机会。

2.在内容安排上,由“理解课文”为主向“表达交流”为主转变。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典范作品,我们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的典范,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对课文进行科学取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变“理解课文内容”为安排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实践”,充分引导学生在课文理解基础上大胆表达观点、发表看法。在形式上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通过畅谈读后感、创设情境对话、即席发言、辩论、复述、口头作文、演讲等形式,针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

三、改进书写训练,加强学生语文书面表达能力培养

1.指导学生规范书写。规范书写是语文书面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练习写字,将书法训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字帖,并且每天坚持练习。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指导和检查。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可成立书法兴趣小组,选举出字写得好的学生当辅导员,还可举办书法竞赛。

2.引导学生勤于写作。首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基础上,引导他们善思多写,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能有自己的看法,并能坚持写出感受,长短不论。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时评、新闻评论、人物评论。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的优势,鼓励学生利用电视、网络以及报刊开拓眼界,洞悉当前热点新闻或事件,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以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以随笔、感受等形式撰写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必定能提高。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创造性过程。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心理尚不成熟,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为此,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引导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次和水平,勤于思考和钻研,紧紧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力,勤思善思,多说多写,方能使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 陕西省城固县集灵小学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交流课文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背课文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