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设疑策略引幼儿走进多彩的民间游戏
——从民间童谣《小皮球》说起

2017-04-13

山西教育·幼教 2017年9期
关键词:皮球童谣儿歌

民间游戏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其特有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不仅能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识,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且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综观世界幼儿教育,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幼儿对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艺术成就的学习。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多彩,材料简单,就地可取,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实践证明,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因此幼儿园可以引入民间游戏。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精神,教师要清楚:在幼儿学习民间艺术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解释和教导,而是启发和引导幼儿动手,引发幼儿创造。下面结合案例民间游戏“跳皮筋”中童谣《小皮球》的使用,谈谈教师如何利用设疑策略带领幼儿走进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问题一: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倾听能力)

根据《指南》的建议:要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对幼儿提要求和布置任务时要求他们注意听,鼓励他们主动提问。

活动一开始,教师清晰地朗诵民间童谣《小皮球》,请幼儿带着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倾听老师的朗诵。幼儿专注地倾听,在教师朗诵一遍后就纷纷举手,他们的回答十分精彩,“我听到小皮球、花、1、38、51、31、41……”顺着他们的回答,教师引导幼儿梳理儿歌内容,并结合图谱(苹果、梨、数字等图片),重点对童谣的来源进行引导,让幼儿在倾听、了解儿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歌谣内容,为意义识记做铺垫。

问题二:你为什么觉得好听?(感受韵律美)

根据《指南》建议:成人要经常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如: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

教师又抛出了新的问题:“这首童谣好听吗?你为什么觉得好听?”尝试让幼儿体验童谣的韵律美。此时幼儿都能熟悉地朗诵这首童谣了,并且能做到整齐地朗诵,个别幼儿还不由自主地搭配了一些身体动作,有拍手的、有跺脚的、有拍肩的,还有的扭动身体,这些身体动作的出现使得童谣的节奏更明显,他们念起来也更整齐响亮了。小坤说:“这首儿歌很简单,一学就会,所以我觉得很好听。”小志说:“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念起来很好听。”小凯说:“因为它有规律,很好听。”小妍说:“边拍手边念更好听了。”幼儿对美的表达是如此多彩的。

幼儿虽然说不出成人语言中的“韵律美”,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童谣的感受和体验。

问题三: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数字规律)

根据《指南》建议: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教师可以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

在幼儿了解了童谣的来源后,教师抓住教育最佳契机,引导幼儿倾听教师清晰富有节奏地朗诵童谣,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幼儿三三两两地说:“28、29、31”“39、41”“51”……据考察这一游戏所知,童谣里的数字为水果基因密码,要让幼儿一下子就找到规律不太可能。教师又放慢速度重新朗诵一遍,于是发现规律的幼儿多了起来。小路说:“我听见了21、31、41、51,发现它们的最后一个数都是1。”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又朗诵了一遍童谣,和幼儿一起验证了小路的发现,幼儿都高兴地为小路鼓掌。之后小阳说:“我发现了有38、39、41,48、49、51。”这又是一个重大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翔又说:“我发现前面有28、29、31,和小阳说的一样,他们都是三个数字连接在一起念的。”思路打开了,很多幼儿举手想发言。小泽说:“没有22、23、24,也没有32、33、34。”小坤说:“42、43、44也没有。”小圆又说:“有两个数字是连在一起念的。”小圆说到难点了:256、257这两组数字。

教师引导幼儿结合数字图谱,观察三个数字连在一起的所有的两组数字:256、257、356、357、456、457,并和两个数字连在一起的所有三组数字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发现这些数字隐藏的规律。幼儿因为自己发现了这些有趣的规律而异常兴奋,他们甚至能不看图谱完整朗诵童谣。

问题四:你能往下编吗?(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指南》目标:5-6岁幼儿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建议: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字的问题,体会数字的用处。

教师继续抛出问题:“你能往下编吗?”教师告诉幼儿,这首儿歌还可以一直往下编,并给幼儿自由交流讨论的时间,还提供了纸、笔,满足幼儿做记录的需求。幼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边念前面已经会的童谣,边观察墙上贴着的图谱,尝试着往下编。纸张上涂满了各种数字,有从61开始的,也有从71开始的,还有的直接写着100……不一会儿他们的小手就举起来了,踊跃地想要交流自己创编的儿歌。小乐说:“58、59、61。”小路说:“不对,要先念556、557,才能念58、59、61。”小凯说:“我能念到100。”教师和幼儿都很期待他的表现。“556、557、58、59、61,656、657、68、69、71……956、957、98、99、100。”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用“101”代替了“100”。

幼儿整理了自己画的图谱,并与教师画的前半部图谱贴在一起,一首完整的唱跳童谣完成了。幼儿愉快地看着图谱,朗朗上口地念了起来。

问题五:你还可以怎么玩?(体验与同伴创新玩游戏的乐趣)

根据《指南》建议: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民间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共同合作才能进行,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在幼儿自发匹配身体动作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出疑问:“你还可以怎么玩?”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更多的玩法。小恒对小乐说:“我们面对面拍手吧!”他们有趣的玩法引起了小路和小圆的效仿,慢慢地很多幼儿两两结对拍起手来。小棋、小妍、小乐、小宇四人围成圆圈,互相拍手念起了儿歌。小淳、小菲轮流左右手互拍玩起了游戏。

《小皮球》这一童谣是民间游戏“跳皮筋”的念词,“跳皮筋”正是因为边跳边念童谣才变得更加生动好玩,经久不衰。这一游戏对于出生在70、80年代的我们而言是记忆深刻的,但对于这些出生在2012年的幼儿来说,这也算是“古老”的故事了。要让幼儿接受并喜欢这一经典的民间游戏,教师必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幼儿亲身获取游戏经验。在幼儿学习“跳皮筋”之前,教师巧用设疑策略,让幼儿先学会并喜欢上这首童谣,再带领幼儿逐步迈进多彩的民间游戏世界。

《小皮球》童谣

小皮球,橡胶油,马兰花开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七五六,七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六,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

猜你喜欢

皮球童谣儿歌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拍皮球
睡觉儿歌
拍皮球
我错了(二)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