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几点做法

2017-04-13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226500马克露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角笔者情境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226500) 马克露 ●

初中数学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几点做法

江苏省南通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226500) 马克露 ●

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情感驱动,并创设生活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能有效达到三维目标的教学要求.

初中数学;三维目标;情感驱动;生活情境;问题意识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围绕三维目标展开,从而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有效达成相关目标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情感驱动,以情促发展

1.有效激活学生兴趣,推动学生发展

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有效激发学生情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例如,课堂上教师一个饱含笑意的眼神,一段充满温馨的话语,这些都能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触动,进而强化他们参与探究的热情,让他们在思考时放开手脚,让他们在讨论时卸下顾虑,全方位投入学习.学困生是班上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尤其要对他们倾注情感,帮助他们重塑信心,同时也要尽量予以耐心的辅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多方给予学生关爱,推动心灵沟通

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进而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以发展的目光来看学生,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爱的力量来推动学生发展.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教师用心来评价学生,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才能激励学生在后期以更加优异的表现来换取更大的进步.

例如,笔者的班上曾经有一个很调皮的学生,活泼好动,数学课上喜欢插嘴.笔者为此单独找他沟通,评价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上课插嘴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讲解积极地进行思考,同时也说明他很喜欢表现自己,但是课堂有课堂的纪律,在以后的课堂上如果要表达自己的见解一定要举手,但是考虑到随意插嘴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老师给他一个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允许一周插一次嘴而不被批评.谁曾想笔者这番话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他真的变了,过渡期的特权他一次也没用,他成了上课最安静、表现最积极的孩子.由此可见,心与心的沟通多么重要.

3.培养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在比拼中进步

教师要善于在初中数学课堂引入竞争机制,这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斗志,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进而有效活跃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比拼中进步.竞争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激励性的言语来给予学生刺激,例如,“比比谁做得又快又正确!”“比比看谁的方法最巧妙!”“看看哪一组的讨论结果最精确!”等.激励性的话语能大大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参与合作与讨论,提升课堂效率.此外,与竞争机制相匹配的是科学的激励制度,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不能局限于口头上的“空口白话”,而应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笔者每个月都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小结,向某些表现优秀的学习派发小纪念品,东西虽然不多,但是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很强,他们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

二、从生活取材,创设鲜活情境

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设计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时要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以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为切口选择素材设计问题.实践表明,立足于生活实际来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处理方法时,发现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整个课堂就成了单调的方法讲授,课堂氛围会异常枯燥乏味,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笔者从生活出发,设计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

评析:上述问题将一元二次方程与生活中的年龄问题衔接起来,将生涩单调的数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生活韵味十足的问题,同时还以“猜谜”的方式进行呈现,因此有效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将在感知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思路.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前文的观点都是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建构认知、迁移运用、发展思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不能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言:“问题的提出比解决更加重要.”以问题来建构课堂,还可以是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生成问题,教师以此为教学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升能力.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规律时,给学生呈现了一块三角形玻璃,并故作不小心状,将玻璃砸掉一个角(其形状如图1所示).见此情景,学生的问题细胞被充分激活,他们的问题由此产生:“那个被打碎的角是多大呢?”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新的问题和探索就逐渐铺开.

生1:砸掉了也没什么关系,如果能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的特点,结合现有的两个角就可以反推第三个角.

生2: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吗?

生3:三角形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

学生在自己所提问题的启发下,层层推进,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总之,初中数学教师只有按照新课标要求,抓住主体特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利用问题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素养与情感的多维提升.

G632

B

1008-0333(2017)02-0060-01

猜你喜欢

内角笔者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三角形分割问题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