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刃”在手 化“折”成“直”
——例析坐标系中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

2017-04-1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竺可桢中学312352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对称点动点抛物线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竺可桢中学(312352) 徐 骏 ●

利“刃”在手 化“折”成“直”
——例析坐标系中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竺可桢中学(312352) 徐 骏 ●

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中,与线段相关的最值问题频频出现,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其中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为载体来设计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更是中考命题所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近几年中考题为例,归纳其类型与解法,供参考.

1.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仅有一个顶点是动点

例1 (2015年河南省,有改动)如图1,边长为8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在坐标轴上,以点C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A,点P是抛物线上点A、C间的一个动点(含端点),过点P作PF⊥BC于点F.点D、E的坐标分别为(0,6),(-4,0),连接PD,PE,DE.是否存在点P,使△PDE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如图2,过E点作EG⊥BC于点G.当E,P,F三点共线,即点P为EG与抛物线的交点时,EP+PF的值最小,此时,所以△PDE周长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4,6).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P为动点,点D、E均为定点.由于DE的长为定值,欲使△PDE的周长最小,只需满足PD+PE的值最小即可.进而利用“点P运动的过程中,PD与PF的差为定值”这一有力武器,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BC上一动点F与直线外一定点E的距离的最小值”,最终借助“连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确定点P的位置.

例2 (2012年山西省,有改动)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点D是该抛物线的顶点.请在直线AC上找一点M,使△BDM的周长最小,求出M点的坐标.

分析 易知A(-1,0),B(3,0),C(0,3),D(1,4),故直线AC的解析式为y= 3x+3.

如图4,作点B关于直线AC的对称点B',连接B'D,交AC于点M,则△BDM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证明如下:不妨在直线AC上取异于点M的任一点M',连接B'M',DM',BM'.由对称性可知:BM=B'M,BM' =B'M',于是△BDM的周长=B'M+DM+BD,△BDM'的周长=B'M'+DM'+BD.而在△B'DM'中,B'M'+DM'>B'D,即B'M'+DM'>B'M+DM,所以△BDM'的周长大于△BDM的周长.)

若BB'交AC于点 E,则∠ABE=90°-∠CAO=∠ACO,BB'=2BE=2AB·cos∠ABE=2AB·cos∠ACO=2

过B'点作B'F⊥x轴于点F,则xB'=3-BF=3-BB'故,易求直线B'D的解析式为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M为动点,点B、D均为定点,且均位于动点M所在直线AC的同一侧.通过寻找定点B关于动点M所在直线AC的对称点B',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AC上一动点M与直线异侧两定点B',B的距离和的最小值”,从而可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以解决(当B'、M、D三点共线,即点M为直线B'D与直线AC的交点时,DM+BM的值最小,此时△BDM的周长最小).

2.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有两个顶点是动点

例3 (2013年湖南张家界,有改动)如图5,抛物线y =ax2+bx+c(a≠0)过点C(0,1),顶点为Q(2,3),点D在x轴正半轴上,且OD=OC.将直线CD绕点C逆时针方向旋转45°所得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另一点E,若点P是线段QE上的动点,点F是线段OD上的动点,问:在P点和F点移动过程中,△PCF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 存在.理由:如图6,分别作点 C关于直线QE,x轴的对称点C',C″,连接C'C″,交OD于点F,交QE于点P,则△PCF即为符合题意的周长最小的三角形,此时△PCF的周长等于线段C'C″的长.(证明如下:不妨在线段OD上取异于点F的任一点F',在线段QE上取异于点P的任一点P',连接CF',CP',F'P',F'C″,P'C'.由轴对称的性质可知△P'CF'的周长=F'C″+F'P'+P'C',而F'C″+F'P'+P'C'的值为折线段C'-P'-F'-C″的长,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 F'C″+F'P'+P'C'>C'C″,即△P'CF'的周长大于△PCF的周长.)

如图6,过点Q作QG⊥y轴于点G,过点C'作C'H⊥y轴于点H,则△CGQ∽△CHC',可得即,所以CH=C'H=4,C″H=CH+CC″=6.

所以,在P点和F点移动过程中,△PCF的周长存在最小值,最小值为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中,点C为定点,点P、F均为动点,且分别在定直线QE、OD上,通过寻找定点C关于两个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C'、C″,就得到由三条与△PCF三边分别相等的线段组成的折线,然后借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化“折”成“直”(当C'、P、F、C″四点共线,即点P、F分别为直线QE、OD与直线C'C″的交点时,△PCF的周长最小).

3.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是动点

例4 (2015年辽宁沈阳,有改动)如图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与x轴交于B、C两点(点B在点C的左侧),与y轴交于点A.若点P是线段BC上的动点(点P不与点B、C重合),点Q是线段AB上的动点(点Q不与点A、B重合),点R是线段AC上的动点(点R不与点A、C重合),请直接写出△PQR周长的最小值.

分析 易求A(0,2),B(-3,0),C(1,0),故AB=

如图9,分别作点P关于直线AB,AC的对称点P', P″,连接P'P″,交AB于点Q,交AC于点R,则△PQR是过点P的△ABC的内接三角形中周长最小的三角形,且△PQR的周长等于线段P'P″的长.

若PP'交AB于点D,PP″交AC于点E,连接DE,则∠ADP=∠AEP=90°,DP=DP',EP=EP″,故P'P″=2DE.

延长DF交⊙F于点G,连接GE,则∠DEG=90°,∠BAC=∠DGE,所以△PQR的周长=P'P″=2DE=2DG ·sin∠DGE=2AP·sin∠BAC≥2AO·sin∠BAC=2×2×

如图10,当点P与点O重合时,△PQR的周长最小,最小值

点评 本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均为动点,应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先假设P点的位置已经确定(即视点P为一定点),容易得出结论:待求三角形周长最小时,其周长等于线段P'P″的长,然后继续探究点P的位置后,发现线段P'P″长度的最小值即为点A到x轴的距离.因为AP'=AP=AP″,∠P'AP″=2∠BAC,所以△AP'P″为等腰三角形,且其顶角∠P'AP″为定值.由于本例对解答过程不作要求,也可以根据“顶角为定值的等腰三角形底边长的最小值由腰长的最小值来确定”这一经验来判定点P的位置.然而,对该例的思考却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探索BR和AC,CQ和AB的位置关系.参考本例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AP,BR,CQ为锐角三角形ABC的三条高,以P,Q,R三个垂足为顶点的三角形即为周长最小的内接三角形.证明留待读者自行完成.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解决此类问题通常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把已知问题转化成容易解决的问题,即关联我们熟知的几何基本模型,构造一条以动点为转折点的折线,从而为性质的运用创造条件.如:解答例1时,需分析点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关系,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上一动点与直线外一定点的距离的最小值”问题,然后利用“垂线段最短”把折线化“折”成“直”.解答例2,例3时,则需牢牢抓住图形的几何特征,将问题转化为“求定直线上一动点与直线外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问题,借助轴对称变换使两定点与定直线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即化“同”为“异”,最后利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折线化“折”成“直”.例4题目的背景看似复杂,但图形上似乎可以捕捉到上述两个几何基本模型的“影子”,认清了这一点,便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几何基本模型的提炼,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模型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拓展模型,并在应用中彰显其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解题经验的积累和思维水平的提升,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G632

B

1008-0333(2017)02-0002-02

猜你喜欢

对称点动点抛物线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
动点轨迹方程的解法探讨
三次多项式的对称点及其应用
——从广州一模的一道选择题谈起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