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心脏按压深度的研究

2017-04-10李涛米光明杨海忠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胸廓心肺病死率

李涛 米光明 杨海忠

广东东莞康华医院急诊科 东莞 523000

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心脏按压深度的研究

李涛 米光明 杨海忠

广东东莞康华医院急诊科 东莞 523000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东莞康华医院抢救心脏骤停的71例患者,均采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根据住院时间不同分为2组。将2015-04—2015-10间治疗的33例作为对照组, 2015-11—2016-06间治疗的3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胸廓前后径1/5比例作为按压深度(3.5~4.5 cm),观察组按压深度为5 cm。比较2组抢救结局及抢救后cTnI、CK-MB及Mb水平。结果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后2组患者的cTnI、CK-MB、Mb水平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械胸外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无明显影响,应根据患者体型、胸廓大小调整按压深度,以获得最佳复苏效果。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脏骤停产生循环中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急救措施[1]。胸外心脏按压为CPR中重要组成部分,按压深度随着临床研究不断进行调整。2005 年相关指南推荐为 3.8~5.0 cm。而2010 年则推荐至少为 5.0 cm,并且未指定上限[2]。由于患者的胸廓前后径相差较大,故统一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随着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在临床的开展,使胸外按压更为有效和稳定。2015-04—2016-06间,我院对71例心脏骤停的患者均行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实施抢救。现对不同按压深度对复苏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患者均明确诊断心脏骤停,且骤停时间<30 min。排除相关资料不全的患者、严重开放性外伤失去抢救价值或家属拒绝行CPR的患者。选取2015-04—2015-10间接受抢救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27例,女6例;年龄21~82岁,平均43.2岁。外伤5例,急性中毒1例,溺水2例,高渗性昏迷1例,电击伤2例,猝死10例,ACS 12例。选取2015-11—2016-06间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28~80岁,平均43.8岁。外伤9例,急性中毒2例,呼吸衰竭5例,消化道出血3例,主动脉夹层破裂出血2例,猝死9例,ACS 8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在行机械胸外按压准备工作前,采用徒手按压,尽快正确放置自动心肺复苏装置。安装完毕后调节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对照组根据患者胸廓前后径1/5比例作为按压深度,区间在3.5~4.5 cm。观察组按压深度为5.0 cm。2组患者按压、释放比例1∶1,按压频率100次/min。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机械通气,吸氧浓度为100%,潮气量为8 mL/kg,通气频率12次/min。CPR 45~60 min后患者仍未恢复自主循环、呼吸,向患者交代抢救失败,宣布临床死亡。

1.3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及病死率。(2)检测2组患者抢救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水平。

2 结果

2.1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及病死率比较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死亡率比较[n(%)]

2.2 2组患者抢救后cTnI、CK-MB、Mb水平比较 2组患者抢救后cTnI、CK-MB、Mb水平均升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抢救后cTnI、CK-MB、Mb水平比较

3 讨论

CPR为临床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主要措施。通过胸外心脏按压、人工通气等维持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行,以保障患者正常组织、器官基本灌注和供氧,尽快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和呼吸[3-5]。胸外心脏按压为CPR中主要流程,其按压深度、频率对心肺复苏质量影响较为显著。2000年美国心脏协会颁布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对心肺复苏的有效性、实用性、权威性进行强调,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6]。 随着研究的深入,2010年《指南》将心肺复苏按压深度规定为至少5 cm,并未规定上限,改变既往3.8~5.0 cm观点[7]。2015年《指南》再次修改胸外按压深度为5~6 cm。近期的研究资料[8]表明,按压深度为4.03~5.53 cm(峰值4.56 cm)时生存率最高。此项研究对《指南》中提出最少5 cm按压深度提出质疑。我国CPR操作主要参照美国指南进行,但研究[9]发现,不同患者个体差异显著,胸廓前后径差异更为明显。《指南》中主要采集欧美患者进行研究,而亚洲人体的质量、身高及胸围均偏小,故《指南》一定程度上并不适合我国。 且在临床中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极易出现肋骨骨折和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0]。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方式包括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在临床使用时间最长、开展最为广泛,但易导致操作人员疲劳,难以长时间达到标准按压深度和频率。如更换操作人员后,因个体因素,难以衡量按压深度和频率[11]。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可保持按压深度和频率衡定不变。根据患者胸廓前后径调节按压深度,将胸外心脏按压变得个体化,在不同身高、体质量、胸廓大小人体中实施不同按压深度,以获得最佳复苏效果。并可有效预防按压过深发生肋骨骨折和血气胸,提高复苏质量[12]。

我院对采用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按照不同按压深度分为2组,结果显示,2组患者恢复自主心跳、1 d成活、3 d成活、病死率及抢救后cTnI、CK-MB、Mb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明心肺复苏机械胸外按压不同深度对复苏效果无明显影响,应根据患者体型、胸廓大小个体化调整按压深度,以获得最佳复苏效果。

[1] Laurie J. Morrison, Gerald Kierzek, Douglas S. Diekema, et al.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scular Care Circulation[J]. Circulation, 2010,122:665-675

[2] Stiell I G, Brown S P, Christenson J, et al. What is the role of chest compression depth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J].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2, 40(4):1 192-1 198.

[3] 蔡文伟,袁永生,费敏,等.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急诊医学,2008,28(4):348-349.

[4] 卫常安,杨金兰,王红卫,等.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6):374-375.

[5] 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0-94.

[6] Ma HM,H Wang,JJ Lai, et al.Transesophageal echo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mitral,value position and Pulmonary, venous flow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humans [J].Circulation,1995,92(4):854-861.

[7] Porter TR,Omato JP,Guard CS, et,al.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o assess mitral value founword and flow du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m J Cardiol,1992, 70:1 050-1 060.

[8] 杜微,刘大为,隆云,等.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13):909-914.

[9] 袁伟,王友明.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 635-2 636.

[10] 郑亮亮,徐军,于学忠,等.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质量监测[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11):976-980.

[11] 杜丽鹏,张海燕,王建林,等.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调查与培训效果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2):262-263.

[12] 曹春水,黄亮,吕农华,等.应用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2):128-131.

(收稿 2016-09-25)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局基金项目 编号:2015105101029

R605.974

B

1077-8991(2017)02-0015-03

猜你喜欢

胸廓心肺病死率
“呼吸肌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模型制作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心肺血管病杂志》
试论双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方法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腹腔镜在儿童胸廓出口处疾病中的应用
64排螺旋CT对胸廓骨折的诊断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