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盛寿院士谈我国心血管事业发展现状与阜外医院未来10年规划

2017-04-07费菲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费菲

悠悠一甲子,奏心血管事业之壮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专门从事胸肺心血管疾病的医院,阜外医院的发展成长壮大过程,可谓我国当代心血管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6年中国心脏病大会(CHC)召开之际,适逢阜外医院建院60年,CHC大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日前回顧了医院发展壮大60年辉煌与艰苦并行的历程,并展望了医院未来10年的宏伟蓝图。

60年来,阜外医院见证了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巨大变化,同时历经了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疾病谱由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向以心血管疾病为第一大种类疾病的转变。

1956年,一批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和军队系统的从事胸肺心血管疾病专业的医学精英们,在北京黑山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1958年,集体转业并迁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正式成立。

1962年,阜外医院兼称心脏血管病研究所,2009年卫生部正式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5年为适应学科调整需要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过60年的发展,今天的“阜外”,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和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研究与教育中心。

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之一吴英恺教授、我国现代心血管外科奠基人之一候幼临教授、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尚德延教授、我国心电学奠基人之一黄宛教授以及刘玉清、刘力生教授等几代精英缔造开拓了阜外医院心血管领域各亚专科,同时也铸造了阜外医院作为心血管专科医院的体系,更凝聚了“阜外精神”。60年斗转星移,手术环境、影像设备、服务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脉相承的阜外精神始终不变。

“阜外精神”来自两大支柱,一是老协和医院敬业、严谨、博雅的学术态度,二是“人民解放军”守纪律、重团队、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这两股力量汇聚而成的救疾苦于危难的济世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对患者的同情心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便是“阜外精神”。1.5万名进修医生、近2000名研究生、输出477名专家、全国60%的心脏中心主任都曾到阜外医院进修或学习过……半个世纪来,阜外医院培养了几代心血管领域优秀人才,“阜外精神”将通过他们代代薪火相传。

中国心血管内科与国际接轨

我国心血管内科可谓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931年董承琅教授建立我国第一个心脏病专科病房,1952年黄宛教授最早开展十二导联心电图及心导管检查,1973年孙瑞龙教授行中国首例希束式电图记录……在我国心血管学科的发展史上,还有很多开拓性的工作值得我们去记忆,正是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奠定了中国现代心血管内科的发展基础。

中国高血压研究占据世界一席

1958年吴英恺、刘力生等教授研制了我国第一款复方降压药,并于1959年组织了我国第一次高血压普查;1962年刘力生、刘玉清等教授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的概念,并于1987年率先在国内开展高血压循证医学研究…一这些成绩赢得了世界对我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认可。2012年.刘力牛教授当选为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

起步不晚,心脏介入病学发展“一日千里”

改革开放后,我国心脏介入病学发展迅猛。1984年完成第一例急性心梗后冠脉内溶栓治疗;1985年开展第一例经冠脉球囊成形术;同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开展国内首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1992年高润霖院士团队开展经皮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植入术;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阜外医院率先在国内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各种新兴介入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转化和应用,介入治疗例数已从最初的不足百例,发展到目前仅冠心病年介入量已突破50万例,中国心脏介入病学正向着规范、普及、深入阶段发展。

实力大增,原创介入新器械和新技术获肯定

在过去的10年当中,国产介入心脏病学器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产冠脉支架使用率已占据市场的70%,室间隔缺损封堵伞99%为国产,全球80多个国家开始使用中国介人器械。

我们必须铭记一些标志性的事件。1972年,吴英恺教授在文革特殊的背景下,组织发行了我国首部心血管病学专业杂志《心脏血管疾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前身)。1978年,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在太原成立(吴英恺教授领导初建并任首届主任委员)。随着学科的发展,各类中国心血管病学杂志及学会应运而生,阜外医院创办了中国心血管疾病四大专业杂志,这其中包括首本心血管专业杂志《心脏心血管疾病》、1986年《中国循证杂志》、1997年《中国心律失常学杂志》以及2001年《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目前心血管疾病各类学会组织数量众多,学术讨论十分活跃,每年发布指南或共识10余个。

中国成为世界心血管外科发展主要助力

1944年,世界首例心外科手术完成6年后,吴英恺教授即完成了我国首例心外科手术——动脉导管结扎术,梁其琛教授完成我国首例低温心内直视手术(肺动脉瓣切开);1958年,世界首台问世5年后,我国第一代体外循环机器陆续在西安、北京和上海问世。

阜外引领中国心血管外科60年

过去60年中,阜外医院始终走在中国心血管外科发展的前列,从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1956年),到肺动脉瓣狭窄直视切开术(1957年)、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1957年)、主动脉瘤切除术(1959年)、主动脉瓣直视成形术(1959年)、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959年)、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74年)、牛心包生物瓣置换(1976年),Bentall手术(1985年)、大动脉调转术(1987年)、大动脉双根部调转术(2004年)、杂交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闭锁(2005年)……

各种新术式的不断开展,记录着阜外医院在我国心血管外科治疗中不断探索前进的步伐。在奠基者不断的努力下,我国心血管外科迎来了春天,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心血管外科发展的主要助力。我国先心病外科手术达到8万例/年,是北美地区的4倍;阜外医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先心病外科治疗中心,年手术量达4500例;冠心病外科数量稳步增长,年“搭桥”手术量达4万余例;瓣膜外科普及率较高,整体死亡率较低,阜外医院仅为0.7%。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首位的出生缺陷疾病,中国已成为世界先心病外科治疗大国。2015年我国先心病手术总量为78860例,其中阜外医院完成4555例,占全国手术量的1/20。

1958年,苏鸿熙教授完成了我国第一例体外循环下的室间隔缺损(VSD)。1987年郭加强教授完成了国内首例大動脉转位动脉调转术。1989年丁文祥教授完成我国第一例新生儿手术。

阜外医院见证了一个个冠心病外科手术发展的历史性时刻。1974年,完成第一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96年,第一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完成;1999年第一例复合技术治疗冠心病宣告完成。目前阜外医院冠心病外科上述手术的数量稳步增长,年死亡率低于0.6%。我国CABG手术量从2013年的28148例,跃升到2014年的41636例和2015年的44262例。2011年阜外医院CABG和单纯CABG的手术量分别为3194例和2601例(死亡率分别为0.70%和0.30%),2015年阜外医院CABG和单纯CABG的手术量分别为4768例和3969例(死亡率分别为0,40%和0.20%)。

瓣膜置换和瓣膜成形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在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中得到普及和发展。1954年,兰锡纯教授完成第一例闭式二尖瓣交界分离术;1958年,侯幼临教授完成第一例二尖瓣直视成形术;1965年,蔡用之教授完成第一例机械瓣植入术;1975年,郭加强教授完成第一例猪瓣性主动脉瓣置换;1976年,朱晓东教授完成第一例应用自制牛心包瓣行二尖瓣置换。我国瓣膜外科病种发生显著改变,风湿仍为首因,但比例已明显下降,1997~2015年的18年,风湿性疾病比例下降约3倍。另外,我国瓣膜外科的普及率较高,整体死亡率较低,阜外医院死亡率仅为0.7%。2013年我国瓣膜外科手术量为56984例,2015年达到61711例。

谈到我国心血管外科技术的普及,胡盛寿院长表示,我国心血管外科发展史上技术推广普方面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即1982年郭加强院长在阜外医院主持建立了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促成了44家医院建立心脏外科,30家医院心外科得以复苏,29家医院心外科得以重组和发展,此后几任阜外医院领导前仆后继开展此项工作。时至今日,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已涵盖26个省的168家医院,仍在继续推广普及心血管诊疗工作。

当前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手术数量上已不相上下。2004年至2014年心血管外科手术量的数据显示,中美两大医院已从追赶变成齐头并进。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2005年胸心外科手术量为近万例,2014年为近1.4万例;阜外医院心脏外科2004年手术量为5802例,2015年增至13755例。2015年《中国体外循环杂志》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外科手术量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7.8万例,增至2014年的20.97万例,年手术量逾千的心脏外科中心已有46家。

1956年,阜外医院自制快速换片台和高压注射器等装置。阜外医院在心血管影像医学方面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的纪录,奠定了现代心血管影像学发展的基础。1957年率先开展首例法鲁氏四联症造影诊断,1960年创建国内首个核素心脏病学室,1973年首例采用肺灌注扫描诊断肺栓塞,1975年建立首个独立的超声影像室,1982年实施首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我国心血管影像医学的体系建设及发展也是从阜外医院起步。20世纪60年代,刘玉清教授提出“x线一临床一心电图”三结合的影像诊断思维,20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大影像”的体系建设;2007年,中国首个心血管“杂交”手术落户阜外医院,标志着影像和临床融为一体。几代阜外人编撰的影像学书籍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心血管影像医学的发展。

中国原创心血管病研究喜忧兼具

1922年到1926年间,湖南、广州、四川学生开展的小规模高血压人口调查是我国最早的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1959年,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的黄家驷教授在首届全国心脏血管系统疾病学术报告会议上提出,要应对疾病的变化,将高血压、冠心病普查等列入“研究规划方案”,号召大家向高血压疾病宣战;黄宛教授主持召开冠心病危险因素研究协作组会议,大力推进对高血压、冠心病等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的认识。

1969年,吴英恺教授在首钢组织建立了我国首个心血管病防治社区,并创立了慢病防控的“首钢模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慢病防治典范。在“首钢模式”推行的30年间,首钢居民脑卒中发病率降低54%,死亡率下降74%,充分体现了心血管疾病以预防为主则事半功倍的效果。

1978年,我国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在阜外医院成立,培育了中国第一代心血管流行病学专业队伍。1979年,中美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中国首项国际化的心脑血管病发病和危险因素研究,为流行病学研究形成中国特色并真正融入世界贡献了重要力量。1987年,陶寿淇、蔡如升教授领导了中美合作项目的实施,代表阜外医院与美国心肺血研究所弗雷德沃德(Friedwald)教授进行第一批资料交换。1983年,阜外医院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2000万人群心血管病研究(莫尼卡方案),推进了我国在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也培养了我国最早一批从事心血管流行病学工作的专家,他们今天仍然活跃在心血管流行病学调查的第一线。从我国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到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 PEACE),我国的循证医学研究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大规模多中心原创性临床研究,利用我国人口和病源多的优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国心血管循证医学研究领域赢得世界瞩目,阜外医院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86年,刘力生教授主持我国首个心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老年收缩压高血压实验”;2004年,阜外一牛津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更名为“中国牛津国际医学中心”,承担的30项国际项目均成为中国循证医学研究新标杆;2012年,蒋立新教授主持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病医疗结果评价研究,不仅完成了很多世界知名的临床结果评价,还改变了很多指南,也为我国心血管领域培养了一代代人才。

1925年,上海同济医学院德籍学者提出,中国人尸解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现率为15%,这是我国最早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1934年,北平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林振纲教授发表国人首部冠心病研究论著;1941年,北平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前身)内科主任斯乃博(Snapper)教授发表专著分析中国冠心病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国外受训的学者回国,迎来了我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春天。一批心血管病领域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相继成立,壮大了我国心血管病基础研究队伍。2011年,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阜外医院,这是我国第一个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心血管疾病基础和转化医学重要的开放性研究基地。

2016年《循环研究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杂志报道,在过去10年内,我国政府对心血管基础研究的资助金额增长了15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心血管领域基金资助金额从2006年的7500万元,增至2015年的近4.5亿元。中国发表的心血管病论文数10年内提高5倍,占全球心血管病论文总数的10%。2015年《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杂志报道,我国心血管医学论文数量15年内增长了6.4倍,远高于同期国内论文平均增长率(3.5倍),其中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先心病领域的论文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在我国心血管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心血管学科发展仍面临着死亡率居高不下、医疗水平地区发展不平衡、国民健康意识有待提高、缺乏基于中国人群的原创研究等重大挑战。美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0余年来明显下降,与2000年相比下降30%;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与2000年相比,农村地区上升55%,城市地区上升10%。不仅如此,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我国各地医疗发展极不平衡,各心血管病中心的医疗水平和救治能力仍存在巨大鸿沟。我国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各地区结果差异巨大,院内死亡率最低0.7%,最高达到了5.8%;术后并发症最低3.8%,最高10.1%。据《柳叶刀》(TheLancet)杂志2015年报道,中国急性心梗的平均再灌注治疗率为27%,远低于美国的97%,甚至低于印度的59%。

另据《新英格兰医學杂志》(NEJM)2016年报道,我国国民普遍缺乏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例如适度运动和合理饮食,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对我国51万成人的4年跟踪研究显示,如果促进国人每日摄入新鲜水果,每年可以避免50万人的心脑血管病死亡,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我国心血管原创性临床研究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截至2016年7月,全球“心脏疾病”临床注册研究有23416项,而中国大陆仅有869项,仅为美国总量的9.6%。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心脏中心,但完成的临床研究(尤其是高水平的)却是凤毛麟角,这值得我们深思。

阜外未来10年:铭刻“世界知名品牌”

胡盛寿院长表示,下一个10年,阜外之路通向何方?为了顺应疾病防控的需要,阜外医院将从世界最大心血管诊疗中心向国际知名医学中心迈进,将从迁移预防关口、产生证据影响决策、优化临床质量、创新诊疗技术、培训专业人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人手,重塑医学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构建学习型心血管疾病医学中心,创造特有的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干预模式。

预防关口前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治疗的患者占总量的97.3%,拥有总资产的88%的二、三级医院承担诊疗的人数仅占总体的37%。医疗资源要向社区疾病预防工作下沉,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将服务模式从以医院为中心(疾病治疗为主)向以社区为中心(以健康促进为主)转变。未来作为学习型心血管疾病医学中心,我们再也不能发展超大型医院,导致人满为患、医疗就诊环境混杂,而要以实际行动去做些什么。

产生证据影响决策未来作为学习型心血管疾病医学中心,我们应开展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结果评价研究,产生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为诊疗技术指南和制定政府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优化临床质量在医院发展壮大的同时必须不断思考:我们提供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而言是最佳选择吗?阜外医院作为我国首个公布年度医疗服务质量指标的医院,接受社会公众的检阅。目前已经建成医生的个人医疗质量评估系统,正在创建全国心血管病治疗注册登记系统,反思我们的医疗行为,建立自我约束和审视的体系,推进医生、医院和全国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创新诊疗技术要研发更多本土原创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以更优质的产品和廉宜的价格提供服务给心血管病患者。阜外医院倡议的多学科杂交技术不仅在我国得以实现和普及,还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培训专业人员大型医疗机构的专家们要利用互联网和云平台等现代化手段,培养基层的心血管从业人员,培训出更多合格、优秀的心血管医护队伍。

汇聚全球英才阜外医院未来要成为世界级的医疗中心,需要展示全球视野,开展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建立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500万人群的样本库,作为全球最大前瞻队列,纳入100万高危对象,地区差异巨大,民族多样化,按照国际标准,项目全程电子信息化,实现6000家基层机构和3万名工作人员的大协作。该方案将成为很多精准医学、新药靶点等研究的源泉,培养和造就大量的人才,立足于“中国的方案、世界的平台”,方案的实施也将是中国对世界心血管病防控的贡献,发出更多来自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好声音。

猜你喜欢

心血管病心血管教授
精细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洗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吃坚果可降糖友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你知道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吗?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2.9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发布
开心格格
心血管病危机来临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