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谈对脑肠轴的认识

2017-04-05孙双喜白小欣

陕西中医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神明二者

孙双喜,白小欣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6),2.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 510006)

从中医生理病理角度谈对脑肠轴的认识

孙双喜1,白小欣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6),2.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 510006)

目的:从中医生理病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医对于脑肠轴的认识。方法: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从经络相通,生成充养及神明共统等三部分内容阐述中医对于脑肠轴的认识,阐述了二者在中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揭示二者发病之间的联系。结果:认识到中医学对于脑与肠关系的内涵十分丰富,完全包含了西医学对于脑肠轴的认识,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对于临床上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中医理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脑肠轴这一概念,在众多理论及临床实践中,已经存在对于脑-肠轴的描述及临床应用,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以藏象理论为核心,中医对于脑和肠的概念认识远超于现代医学单纯器官层面的脑与肠的认识,下面从中医理论出发,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来阐释中医理论中对脑-肠关系的认识。近年来,西方医学对于脑肠轴的研究日益丰富,脑肠轴是将胃肠道和脑联系起来的双向信号调节系统[1],脑通过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同时联合肠神经系统(第二脑)共同发挥对肠道系统的调节功能,而肠道通过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等途径将信息上传于大脑:二者相互为用,彼此存在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人体脑肠轴的两极,在人体生理病理机制中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

1 生理上密切联系

1.1 经络相通 脑与肠之间存在广泛的经络联系,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的作用,脑居头部,位于人体上部,肠居于腹部,位于人体下部,从经络循行上来看,其中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足六阳经交汇于头部,如《灵枢·经脉》载“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至目内眦,斜络于颧”。《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这些经络上的自然联系奠定了脑与肠之间联系的坚实基础,同时经气周流全身,联系脑肠,不断进行物质信息的沟通。除了经络之外,尚有附属的经筋系统构成二者之间的联系,手阳明经筋“上额角,络头部”,手太阳经筋“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由此可见, 脑与肠二者之间存在坚实的生理联系。

目前,有研究提示脑肠轴发挥作用的基础包括神经内分泌信号传导,免疫传导等方面,而学术界对于经络的作用形式也有从这些方面入手研究,且取得一定的进展,当然我们认为经络的内涵要更加丰富,构成了二者之间稳定而有效的联系,也为研究脑肠轴中脑与肠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3]。

1.2 生成充养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从脑的生成看,由先天之精髓所化,同时也受后天肠所产生营养所供养,方可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广义运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等腑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小肠主津,大肠主液,最终精微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在肠腑中完成的,这样才可充养精髓,进而补益于脑。《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肠腑化物将所生精微营养物质,通过经络周流布达全身,充养脑髓。脑肠轴互动过程中会分泌脑肠肽,其在调节胃肠道及某些全身性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人体食物的代谢,营养物质的吸收都有助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后天脾胃所生成转输的精微物质是构成脑肠肽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认为精微物质通过经络通道,随气机升降浮沉,疏布五脏六腑,发挥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3 神明共统 中医理论中,“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神明,为一身精神意识、感觉运动之主宰。为神明寄居之所,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主感觉运动等方面,五脏中心藏神主神明,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脑代心统神,同时脏腑相应,心同时与小肠相表里,脑与肠共属于广义神系统。《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以五脏六腑为本,其中五脏又为根基,元神一分为五,各司五脏生理活动,以神统之。共同指挥,发挥正常功用,一统全身,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灵枢·平人绝谷》曰: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阐述了 “神” 与 “水谷” 二者相互为用,神明共统的关系,同时间接证实了胃、大肠与脑的密切联系。在脑肠轴中,神经系统通过中枢部及自主神经系统影响肠神经系统,进而同肠神经系统一起发挥合成和释放脑肠肽的作用,脑肠肽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同时当外部环境作用于肠神经系统时,通过脑肠轴反馈性地影响胃肠的活动[4-5]。我们可以看出在脑肠轴中,肠所受调控的三级神经系统都有统一的调度,受调于最高神系统。

人的精神、意识和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精微营养物质通过经络为沟通途径来疏布充养脑髓,构成神机发挥功用提供的坚实基础,从而构成形神共统的一体观,充分体现了脑与肠二者关系的紧密之处

2 病理上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中,由于脑肠之间在生理方面存在密切的联系,脑肠二者之间的病理也是互相影响,具体关系可分为脑病及肠和肠病及脑等两个方面。临床上可以有效反应脑病及肠的表现就是中风后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卒中并发症,国内有学者报道,脑出血者便秘发生率均在50%以上[6]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病位在脑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及言语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当今社会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诊疗中风病过程中,便秘作为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临床常见约40%-65%的病人发生便秘,其中尤以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为多见”[7]。究其原因,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或为中风发病,神明失司,废而不用,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或气机逆乱,升降失司,腑气不通,发为便秘,或为火热伤津,肠道燥化,濡养失职;或为脏腑气虚,无力推动,肠道怠缓,传导不力。我们可以看出,脑神失常,则易肠腑失控,传导失司,肠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冲逆犯上,又可影响神明。脑肠轴在二者病理机制之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临床有很多病理过程可以反应二者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医角度下脑与肠之间生理方面息息相关,其中经络联系是基础,同时精微营养物质的加工和充养是保证,整个生理过程统一于神系统,三者合而为一,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很好阐释了中医理论对脑肠轴的认识,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1] Collins SM,Surette M,Bercik P,etal.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 brain[J]. Nat Rev Microbiol,2012,10(11):735-742.

[2] Rogers GB,Keating DJ,Young RL,etal. From gut dysbiosis to altered brain fun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mechanisms and pathways[J]. Mol Psychiatry,2016,21(6):738-748.

[3] 袁梦果,李建香,过伟峰.基于脑-肠轴浅探“脑病治肠”论治中风的科学内涵[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10):1894-1896.

[4] 马祥雪,王凤云,符竣杰,等.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脾主运化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J].中医杂志 2016,57(12),996-999.

[5] 李景南,钱家鸣.胃肠激素与消化系疾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4):253-254.

[6] 苏永静,张小燕,张振路,等.卒中后便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07,( 9 ) :347.

[7] 娄永和.通腑泻热法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天津中医,1994,11(4):18.

(收稿:2017-03-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31013)

中医理论 @脑肠轴 生理 病理

R22

A DOI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6.047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神明二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画地为牢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